-
1 # 前進者A
-
2 # 晨星1928
飛毛腿導彈;是蘇聯時期開發的一種導彈防禦系統,同時與美國愛國者導彈出現在中東伊拉克戰場。當時最受國際熱捧的應該是美國的愛國者導彈。蘇聯的飛毛腿導很少出口。
-
3 # 不正經的軍棍
這飛毛腿導彈只能說是窮國最愛,他一直針對的都是第三世界國家。這款武器主要使用國家是原產地俄羅斯,然後是亞美尼亞、伊朗、伊拉克、埃及、北韓、利比亞、阿富汗、剛果、越南。這些國家,除了俄羅斯,都屬於非常典型的弱國。但凡一個先進點的國家,都不會把飛毛腿當成主要武器的。
和飛毛腿導彈能對應在同一行列的,並不是民兵3、白楊M這些,而是V2導彈,這屬於一款戰術彈道導彈。而且,這導彈威力低,射程近,R11、R17這兩款飛毛腿導彈,戰鬥部幾百公斤,射程二三百公里。想打更遠,就得降低戰鬥部重量,威力則更小了。
威力小、射程近、不好防,這個結合起來呢,其實就是一個很尷尬的事情。
這款導彈的高光點在兩伊戰爭期間的導彈襲城戰中,雙方扔的都是飛毛腿導彈,主要打的還都是R17飛毛腿。伊拉克那邊從蘇聯購入R17飛毛腿,伊朗那邊從北韓購入火星5,也是R17飛毛腿。伊朗和伊拉克都是飛毛腿的死忠粉絲,他們以飛毛腿為基礎,開發了一堆導彈。伊拉克開發了遠端飛毛腿、侯賽因、阿巴斯等。
當年為啥會有這個導彈襲城?原因在於其戰機不行了,戰鬥力下降了。你想攻擊對方城市,想攻擊對方基礎設施,實力上已經不是很允許了。剩下的辦法是啥?扔飛毛腿。別的辦法全不管用,就剩飛毛腿可以用了。沒制空權可以用,沒先進飛機也可以用,但是,能不能打得準,能造成多大傷害,未知。伊拉克一度發射189枚導彈,最後只炸死2000人。
但是,如果你有個先進的轟炸機,你有制空權,你完全不需要這東西了。美軍的F15E,這是個戰鬥轟炸機,能搭載12噸的炸彈,能對空打擊、能對地轟炸。這意味著打擊能力更強,打擊目標更為精準。另外,現在世界上各種巡航導彈,射程夠遠精度夠用,而且成本不見得要比飛毛腿高。
現在和以前,使用飛毛腿導彈的,基本都是窮國弱國,沒好飛機,掌握不了制空權,最後只能拿著彈道導彈扔過去,打中打不中都隨緣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肯定能打過去。
-
4 # 隨雨飄渺
是廉價的蘇式武器裝備,準確性精度誤差都很大,這是五十年代的產品。很多工藝達不到現在的水準。窮國遠端的利器。
-
5 # 視訊小達人
飛毛腿導彈的效能相對來說已經落後了許多,但是,飛毛腿系列的導彈在上個世紀的戰績十分出色,也曾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給美軍以重創!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已經不再裝備此類導彈,且由於後期維護成本較高,各國也逐漸淘汰了飛毛腿系列導彈,轉向效能更加優異的“紅旗”系列和“SAM”系列!
-
6 # 使用者6088318925
地球上的彈道導彈,飛毛腿導彈可算是大明星,家喻戶曉。一是它的明星效應,飛毛腿可能是除了納粹德國V2導彈以外,實戰應用和發射數量最多的,尤其是海灣戰爭中CNN的實況轉播,更令這導彈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二是這種武器對一些國家間戰略博弈影響之大,美國這些年對於導彈技術擴散的圍堵,很多都是衝著飛毛腿來的。三是這種導彈擴散範圍之廣,大概是有史以來裝備國家最多,以其為基礎研製山寨產品最多的戰術彈道導彈。本善找了些資料,詳細說說這種導彈:
發 展 過 程
飛毛腿地對地戰役戰術導彈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以德國V2火箭為原型開始研製的一種戰術導彈。前蘇聯叫作Р-17型戰役戰術導彈,系統代號8К14,北約綽號為“飛毛腿”,美國命名為SS-1型導彈。
8К14型導彈首次出現在1957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發射車使用由ИСУ-152К自行火炮改裝而來的2П19履帶式底盤。
Р-17М導彈是原蘇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研製的,是8К14戰術導彈的改進型,系統代號9К72,北約綽號“飛毛腿B”,1965年也是在紅場閱兵式上公開露面,其發射車已由履帶車改為輪式車,發射車型號9П117,用瑪斯543(МАЗ-543)8x8越野車改裝而成,在部隊中,根據射程而習慣稱呼為Р-300導彈。這種習慣我軍也有,譬如著名的300毫米龍捲風火箭炮,中國引進山寨以後,通常習慣稱呼為70公里遠端火箭炮。
飛毛腿導彈的裝備及實戰應用
Р-17/Р-17М地對地戰役戰術導彈系統(北約國家命名為飛毛腿),是方面軍(集團軍)戰役中使用戰術核武器和遠端打擊的基本工具。該導彈主要用於攻擊敵方戰役縱深內高價值目標,消滅敵核襲擊兵器,摧毀敵主要軍事集團,實施遠端核化學以及常規火力突擊,殺傷破壞的主要目標是:敵方戰役戰術核兵器、機場航空兵、特種武器倉庫、重兵集團、戰役軍團指揮所、鐵路樞紐、後勤保障基地等等。
飛毛腿導彈通常裝備在前蘇聯和俄軍的戰役戰術火箭旅,每個旅裝備發射車12-18輛,每個發射車配備兩輛儲運車,共導彈4枚,全旅共有48-72枚導彈。除俄軍以外,曾裝備過飛毛腿導彈的國家有東歐諸國、埃及、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北韓、伊朗等國。根據已解密的前蘇聯部長會議記錄,直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還在生產。
伊拉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從前蘇聯購買了飛毛腿B型導彈。1974年以後伊拉克先後購買了大約20至36套飛毛腿B型的發射具和數量不詳的導彈,伊拉克有可能從國外總共購買了八百枚以上的飛毛腿導彈。
除了伊拉克以外,埃及、敘利亞、利比亞等國也都擁有了這種武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最後一天,埃及曾發射3枚飛毛腿導彈攻擊以色列結果都末命中。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相互發射大量飛毛腿導彈,攻擊對方的重要城市,就是軍史有名的“襲城戰”,這也是二戰後在區域性戰爭中動用地地彈道導彈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作戰效果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
90年代開始,俄羅斯根據海灣戰爭實戰使用的經驗教訓和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對飛毛腿B導彈進行重大改進,製成效能更好的飛毛腿C型導彈(Р-17э)。外形尺寸基本相同,但戰鬥部重量從1噸減輕到600公斤。火箭發動機增大了功率,最大射程增大到550km,採用分離式戰鬥部,可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從而可以提高命中精度。除俄羅斯外,北韓也對這種導彈進行了試驗,並已投入生產,曾透過伊朗向敘利亞交付了12輛導彈運輸/發射車和60枚C型導彈,並且幫助敘利亞籌建了一條導彈生產線。北韓目前擁有飛毛腿B型導彈120枚,C型導彈180枚。
飛毛腿導彈在俄軍中的最後一次實戰應該是在車臣戰爭中,配合遠端炮兵作戰,發射了若干飛毛腿B,按現代標準看,此導彈技術早已落後,在俄軍中數量越來越少,已經接近退役狀態,現在俄軍的主力戰役戰術導彈是9К79圓點導彈,而今後都將被新一代戰術導彈伊斯坎德爾所取代。
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自主研製的導彈中,都能找到類似飛毛腿的特徵,譬如北韓,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國,這些國家自行研製導彈的時候,似乎往往以飛毛腿為基礎直接拉長來提高射程。結果弄得大多數導彈都像鉛筆一樣細長,印度自行研製的導彈也是一樣。我曾經請教過在航天部門工作的烽火網友,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烽火認為這些國家或者是沒認識到震動問題,或者是沒解決同步問題。近程導彈用單臺發動機做一級沒有大問題,但是遠射程就必須多臺機,否則只好細長,還要把彈頭做小小的。我們可以觀看一下中國的DF-15導彈,它是單級發動機,但它也是短粗的,原因是DF-15用固體發動機,不需要在發動機上面摞著兩個燃料箱。所以,包括美國陸軍戰術導彈和俄羅斯圓點導彈,都是固體機,都是短粗的。飛毛腿是液體機,就細長。導彈多臺發動機同步工作,就要求工藝和材料上有高度的一致性,這個就是工業化。所以,第三世界國家手工作坊可以做出一發兩發短程小彈,但到中程就勉強了,中遠端更沒戲。大家可以去北航院子裡看看那發東風-2導彈,它的一級是單臺發動機,而東風-3以後的導彈,一級都是4臺發動機,4臺發動機要同步工作,推力向量相同。點火一起點,熄火一起熄,這個就對工藝和控制有著高超要求。所以,飛毛腿導彈之所以能夠劇烈的擴散,跟它的效能一般,技術簡單,容易山寨有很大關係。
-
7 # 遊子小飛飛
“飛毛腿”導彈是蘇聯50年代研製的一種近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是德國V—2導彈的仿製品,有A、B兩種型別,可裝配常規彈頭和核彈頭,採用車載機動發射。A型於1957年服役,B型是A型的改進型,1965年服役。蘇聯從1980年起用新一代固體機動中程導彈SS—23替換“飛毛腿B導彈 [2] 。
飛毛腿B
“飛毛腿B”導彈彈長11.164米,彈徑0.880米,翼展1.81米,起飛重量5.9噸 [3] ,推進劑(偏二甲飛毛腿導彈底部肼和紅煙硝酸)重3.7噸,彈頭重1噸,可裝860千克炸藥,殺傷半徑約150米。導彈採用慣性制導,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1500米/秒。彈頭型別為常規彈頭或化學、核彈頭。圓機率誤差:射程為300千米時約300米。蘇聯共部署了620枚“飛毛腿B”導彈。“飛毛腿B”導彈武器系統包括導彈和地面裝置兩大部分。地面裝置主要有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底盤為MAz—543LTM,車長12米,寬2.9米,高2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小時。此外,還有大量地面測量車、指揮車、電源車、推進劑加註車、測試車、消防車等。飛毛腿B導彈主要用於打擊敵方機場、導彈發射場、指揮中心、軍事設施、兵力集結地、交通樞紐等。它可以在預先測定的發射點位置上實施定點發射,即固定發射陣地,準備時間可短些。車隊進入發射陣地,不計算車輛展開時間,從預測陣地、起豎、加註、檢查、撤收車輛到點火發射,最順利需要45分鐘。也可在未經測量的發射陣地上實施機動發射,但準備時間較長,約1—1.5小時。蘇聯作為“飛毛腿B”導彈的發源地,不僅將淘汰下來的導彈全部出口,還出口了大量發射、起豎、運輸三用車。從1973年開始,出口到埃及、敘利亞(18部三用車)、利比亞(72部)、北韓(24部)、伊拉克(36部)、南葉門(6部)。還向伊拉克、伊朗、北韓等國家出口了導彈生產線。
其他研製
飛毛腿導彈系統9P117發射裝置"飛毛腿"這個名字也被用來指同一種導彈經伊拉克修改的版本。修改後射程增加,當許多導彈向以色列(40)和沙烏地阿拉伯(46)發射時,這一點尤為突出。美國製造的愛國者導彈系統據說成功的攔截了導彈,但是許多評論家聲稱愛國者導彈的作用被嚴重誇張了,實際上有85%的失敗率。這些導彈是伊拉克最有危險的進攻性武器之一,尤其是對於以色列而言。攜帶生化彈頭的可能性也被廣泛關注。最終,飛毛腿導彈直接造成了一名以色列人,以及28名美國士兵(導彈擊中了位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座賓夕法尼亞州國民警衛隊兵營)的死亡。針對飛毛腿導彈的搜尋耗用了自願聯盟空軍大約三分之一的力量。藉助於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TEL),這些導彈可以被非常機動地運輸,並且難以被捕捉;美國和英國的特種部隊成員經常承擔在敵軍的防線後方搜尋並破壞這些導彈的任務。對於上述集團而言,消除來自飛毛腿導彈的威脅是有著特殊重要性的。正如以色列曾經揚言,如果侵襲繼續,便將加入對伊拉克的戰爭,但這會分裂反以阿拉伯國家組成的攻打伊拉克的聯盟,也會大大加重美國和英國的戰爭代價。
伊拉克的改進
伊拉克發展了四種改型:飛毛腿導彈(Scud)、遠端飛毛腿導彈(longer-range Scud或Scud LR)、侯賽因(Al Hussein)和阿巴斯(Al Abbas)。除了那些幾乎未經改造的武器之外,這些導彈並不成功,因為它們往往在飛行過程中崩解,並且只能搭載小彈頭。北韓、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導彈計劃使用了飛毛腿技術以提高導彈的射程,據說可以達到1300至1500千米。
軍事用途
飛毛腿戰術導彈系統所有飛毛腿改型皆源自德國的V2火箭(就象絕大多數美國的早期導彈與火箭一樣)並且因為其結構而(非常)不精確。伊拉克改型提升了射程,但代價是精確度。如同其他一些導彈一樣,飛毛腿導彈的軍事優勢在於它便於被TEL導彈車運輸。這樣的機動性提供了發射位置的選擇權,也增加了武器系統的生存機會(更有甚者,在海灣戰爭中盟軍飛行員和特種部隊聲稱摧毀了約100座發射臺,後來卻沒有一例可以被證實)。飛毛腿導彈(包括派生物)是少數在實戰中被使用的彈道導彈之一,發射總數僅次於V2火箭(地堡-U是唯一其他“盛怒之下”發射的彈道導彈)。除了上述的海灣戰爭以外,飛毛腿導彈還曾被用於一些地區衝突,最顯著的是在阿富汗的蘇聯軍隊,以及伊朗和伊拉克的所謂“城市戰爭”。後者發生在1988年,作為對伊朗的導彈襲擊巴格達的迴應,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190枚飛毛腿導彈,這也許促成了一個對伊拉克而言更加有利的和平談判。1994年的葉門內戰,1996年及之前俄羅斯部署在車臣的軍隊,也使用了少數的飛毛腿導彈。
主要裝備國
裝備有飛毛腿-B的國家是:北韓、伊朗、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喬治亞共和國、哈薩克、利比亞、波蘭、斯洛伐克、土庫曼、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越南和葉門。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埃及除飛毛腿-B之外,還購買了飛毛腿-C。敘利亞已得到了飛毛腿-D,伊拉克的侯賽因導彈也具備相當於飛毛腿-D的射程。
概要特徵
編輯北約名稱 Scud-A ,Scud-B, Scud-C ,Scud-D美國國防情報局名稱 SS-1b ,SS-1c ,SS-1d ,SS-1e服役年代 1957 ,1965 ,1965 ,1980s退役年代 1978射程 130km ,300km ,575-600km,700km圓機率誤差(北約評估) 4000m ,900m ,900m ,50m
實戰歷史
編輯兩伊戰爭是用20世紀八十年代的武器打得一場本世紀初的戰爭,飛毛腿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值得一提。
1988年發揮
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曠日持久的兩伊戰場上爆發了一場長達52天的導彈“襲城戰”,它是繼1944年9月德國V—2導彈對倫敦實施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導彈“襲城戰”之後,又一次使用地地彈道導彈進行的大規模“襲城戰”,也是二戰後在區域性戰爭中動用地地彈道導彈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作戰效果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直接起因是2月27日,伊拉克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郊區的一座煉油廠,爆炸巨響震天,油廠濃煙滾滾,伊朗損失嚴重。為了報復,29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射了2枚“飛毛腿B導彈”。早有準備的伊拉克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從當天開始到3月8日的9天時間,就向伊朗發射了50枚“飛毛腿B“導彈,至4月21日共發射了189枚,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死亡1700多人,傷82加多人,數千幢樓房和建築物被毀。伊拉克實施打擊的重點是首都德黑蘭和聖城庫姆,其次是伊朗縱深的大中城市。蒙受了巨大損失的伊朗,維繫戰爭的決心迅速動搖,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伊拉克實現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導致長達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終於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宣佈結束。在襲城戰期間,雖然伊朗也向伊拉克發射了77枚“飛毛腿B”導彈,但其戰果和影響則大為遜色。由於德黑蘭距伊拉克邊境500千米,從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距離約570千米,而“飛毛腿B”導彈射程只有300千米,“腿短”不及。伊拉克於1987年不惜耗費巨資,在外國專家的幫助下對“飛毛腿B”,導彈進行了改進。所以對德黑蘭等較遠目標實施攻擊的實際上是經改進增程後的“侯賽因”導彈。簡單地說就是“三彈並兩彈,射程翻一番”,即拆用3枚“飛毛腿B”導彈生產2枚“侯賽因”導彈。改裝時將1枚“飛毛腿B”導彈的氧化劑貯箱和燃燒劑貯箱都一分兩半,將其分別插焊到另外2枚導彈的氧化劑箱和燃燒劑箱,使兩箱分別加長85、45釐米,增加了1040千克推進劑,使推進劑總量增加到近5噸,從而使射程增加到近600千米。為了補償由於增加燃料和加長彈體帶來的重量,彈頭重量減輕了,炸藥量減至190千克,導彈最大飛行時間也從約309秒延長到425秒,命中精度由300米降至500米。此外,在1991年曆時42天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沙烏地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蘭、達蘭和巴林三國六市發射了近80枚蘇制飛毛腿B導彈,也取得一些戰果。
1991年發揮
1991年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期間,伊拉克裝備的蘇制武器裝備和美國武器裝備進行大規模直接對抗,伊軍雖然戰敗,但其“飛毛腿”系列移動式戰役戰術導彈系統卻讓美軍吃盡了苦頭。儘管美軍痛定思痛,隨後在其軍事學說和實戰中進行專項改進,至今仍無法高效應對移動式導彈系統的挑戰。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主要進口蘇聯武器裝備,軍隊建設也與蘇軍類似,因此,特別重視導彈武器,包括陸軍導彈系統的蘇軍建設特點,被伊軍充分借鑑,師或師以上部隊都裝備了導彈系統,主要是9K72型,北約名為“飛毛腿-B”。“飛毛腿-B”系統主要部件是經過改進的8K14型液體燃料導彈、9P17型移動式發射裝置,以具有較高通行效能的MAZ-543A輪式汽車為底盤。8K14彈道導彈裝配液體燃料噴氣式發動機、自動慣性指揮和故障引爆系統、混合裝藥戰鬥部,控制裝置是安裝在噴管出口截面上的氣體動力舵。彈藥主要成分是AK-27I硝酸氧化劑(2919千克)、TM-185炸藥(822千克)、TG-02起爆炸藥(30千克)、壓縮空氣(15千克),也可裝填150千克質量的核戰鬥部、爆破戰鬥部、化學或高爆戰鬥部,彈長11.25米,直徑0.88米,射程300公里,圓機率偏差450米。
2011年使用
利比亞政府軍發射了3枚飛毛腿導彈,利比亞政府軍22號從卡扎菲家鄉蘇爾特附近發射了3枚飛毛腿導彈,目標是利比亞中部沿海城市米蘇拉塔。但導彈長期未維護未使用已失效。導彈落在距佈列加80公里
-
8 # 國平軍史
其實,是老美的愛國者防空導彈,才讓飛毛腿導彈得以名滿天下,以前,相信許多人並不知道所謂的飛毛腿導彈。
海灣戰爭,那時是還沒有網際網路,新聞聯播播放美軍愛國者防空導彈,攔截了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導彈,讓國內軍迷知道了有愛國者防空導彈和飛毛腿彈道導彈。
據網上公開可搜尋到的資料,飛毛腿導彈直徑840毫米,長約10.4米,發射車用斯大林Ⅱ型坦克改裝而成,行軍狀態導彈發射架橫置在坦克頂部,採用單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最大飛行速度達到5倍音速,最大射程 160千米,最小射程80千米,全重4.5噸。
其中,改進B型,由於彈體加長,最大射程增加到280千米,彈重量增到6.3噸;C型射程進一步增至480千米,提高了戰場使用的靈活性,便於攻擊各種不同距離不同性質的戰術目標,摧毀對手重要通訊設施、交通樞紐、軍事據點等。
第4次中東戰爭時,埃及向以色列發射了3枚飛毛腿導彈,攻擊以色列的三個軍事目標,但卻都未能成功,可見此導彈的精度確實存在問題。
綜上,海灣戰爭,似乎替蘇制飛毛腿導彈打了一回免費廣告,但由於飛毛腿導彈的打擊精度太差,加上其不斷地被美軍的防空導彈所攔截,事實上影響了飛毛腿導彈的外銷,因此此型導彈並非軍火市場上深受歡迎的武器,也就一些軍事不發達的國家採購了不多數量裝備了本國軍隊。
-
9 # 薩沙
第三世界國家的撒手鐧--“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
說到這個話題,忍不住要套用少林足球裡面得一句搞笑得臺詞:提起導彈界,誰不知道飛哥啊!^_^
確實,就算再不瞭解導彈火箭這類高技術武器得網友,也都聽過飛毛腿得大名。
從飛毛腿導彈誕生得五十年代末期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初期,飛毛腿和它的改進型足足在世界現代得各大戰場威風了半個世紀之久。
誕生
飛毛腿(Scnd)是前蘇聯於1957年研製成功的可機動發射的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它的設計初衷主要是為了是迎接世界核大戰的需要。
五十年代末期,正是冷戰的第一個高峰期。
美國和蘇聯及其陣營都在大力發展各種高效能得核武器和搭載平臺。
當時蘇聯雖然核武器數量和質量都遠遠弱於自己的對手(蘇聯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的服軟,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蘇聯方面仍然認為他們已經有相當強大的戰略彈道導彈系統,具有毀滅美國及西方世界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威懾敵人。
但是,現有的這些發射平臺,攻擊的都是戰略目標,及只能向預先設定得目標(大多是敵人重要城市,軍事基地,交通樞紐等等)進行發射,精度也較差,核威力過大,很難對付敵人的機動戰術目標。
而現代戰爭非常複雜,需要可以靈活機動又可以攻擊對付戰術目標的戰術核武器搭載平臺,這就決定了飛毛腿的誕生。
飛毛腿的設計理念,主要來自於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德國V2。二戰蘇聯攻陷柏林以後,獲得大量V2的 技術資料和相關的技術專家。蘇聯很快在V2的基礎上,仿製出R1型導彈。R1基本就是V2的翻版,技術上已經比較落後,無法在實戰繼續使用。所以蘇聯方面 很快研究出以R1為基礎的新型導彈--這就是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
飛毛腿和V2的技術有著較大的不同,它在V2的基礎機型了全新的改進,飛毛腿的體形更小,重量更輕。在導彈最為關鍵的引擎得設計上,採用了比V2的多室設計更為簡單的技術,同時還採用防震盪折流板防止間歇燃燒,這避免了發射中可能產生的嚴重問題。這 些都得益於蘇聯高速發展的太空火箭技術。
飛毛腿在1956年研製成功,蘇聯方面取名為R11戰術彈道導彈。
它第一次為大眾所知,是在1957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飛毛腿的出現大大震驚了西方世界,由於搞不清具體的型號,美國按照自己的慣例把R11命名為SS一1型導彈,北約歐洲國家則把它叫做飛毛腿!
這就是飛毛腿A型。
飛毛腿A型的導彈直徑0.84米,長10.4米,發射車採用履帶式裝甲車輛(斯大林2型坦克底盤的改進型),採用單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最大飛行速度高達到5馬赫,最大射程為160公里,最小射程80公里,全重4500公斤,圓機率誤差為900米。
飛毛腿A型採用重型坦克底盤,越野效能一般。行軍時候導彈發射架橫置在坦克頂部,使用時向車體後方傾轉直立於地面。
它配用兩種不同型別的戰鬥部,一種是常規戰鬥部,可配有700公斤高爆彈頭;另一種是核彈頭,可配有400公斤的核彈頭,它的核爆炸的威力大約相當於20萬噸TNT炸藥,相當於二戰投向日本的二顆原子彈威力總和的十倍。
------------------使用坦克底盤的飛毛腿!
改進
飛毛腿A型的出現對蘇聯來說是劃時代性的,填補了蘇聯戰術導彈領域的空白。
蘇聯軍方對飛毛腿A型的技術指標,卻並不滿意。他們認為飛毛腿A型的核威力過大,導彈射程過短,機動性不佳,而且精度不好,不能有效滿足戰術的需要,強烈要求對其進行全面改進。
冷戰期間,蘇聯的軍事需求自然是國家的頭號指揮棒。軍方既然提出了要求,科學家們方面只能立即著手改進。飛毛腿於1961年改進成功,蘇聯方面的編號為R-300,西方稱其為飛毛腿B型。
飛毛腿B型的主要部件是經過改進的8K14型液體燃料導彈,9P17型移動式發射裝置,以具有較高通行效能的MAZ-543A重型輪式載重汽車為底盤,此外,還有配套的大地測量車,指揮車,電源車,推進劑加註車,測試車,消防車等等。
8K14型導彈裝配液體燃料噴氣式發動機,自動慣性指揮和故障引爆系統,混合裝藥戰鬥部,控制裝置是安裝在噴管出口截面上的氣體動力舵。
而高爆藥的主要成分是AK-27I硝酸氧化劑(2919千克),TM-185炸藥(822千克),TG-02起爆炸藥(30千克),壓縮空氣(15千克),殺傷半徑約150米。
同時根據蘇聯軍方的對於小核威力的需求,飛毛腿B型可以使用只有10萬噸TNT當量新式核彈頭,也可以攜帶化學武器或者生物武器。
B型增大的導彈射程同時減小了威力,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滿足各種不同戰術的實際需要,真正的具備戰術導彈的能力。
B型還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在於該使用8輪載重車運載,不再使用坦克底盤。這種設計大大的提高了導彈機動能力,可以利用現有公路網進行高速機動佈置,大大提高了該武器的機動作戰效能,並且提高了第二次裝彈的速度。
西方認為B型飛毛腿的作戰能力至少高出A型一倍,是一款很威力的武器。
---------------採用重型載重車,就大大提高飛毛腿的機動性!
蘇軍1965年正式將飛毛腿B型戰術彈道導彈裝備部隊,它在蘇聯軍中主要裝備戰術火箭旅,由各集團軍指揮。
每個旅編有18輛發射車,每輛車配備4枚導彈,全旅共有72枚。而戰術火箭旅的主要作用是使用核導彈對敵實施縱深打擊,消滅敵核子襲擊兵器,摧毀敵主要軍事集團,尤其是摧毀敵坦克機械化部隊及戰役預備隊,破壞敵地面軍隊和航空兵的作戰指揮體系;消滅敵防空兵器,牽制敵軍作戰機動,阻止敵戰役預備隊 的開進,破壞其戰役後方工作,摧毀敵軍重要通訊交通樞紐。
60年代蘇聯又對飛毛腿B型導彈進行了改進,1965年出現了飛毛腿C型,最大射程增加到500公里,相應的圓機率誤差也較大達到700米,其他效能和B型基本相當。
1980年,蘇聯對飛毛腿進行了最後一次改進,發展了飛毛腿D型的最終版本。該型進一步增大發動機燃艙,加大火箭推力,最大射程可達近600公里,戰鬥部載重增加,增加了導彈常規攻擊的威力。同時透過改進了慣性導彈系統,使得D型的命中精度有著較大的提高,彈頭和彈體還可分離。
飛毛腿D型的主要作用也由核打擊轉化為常規打擊,它可以攜帶一個常規高爆彈頭,一個空氣作為氧化劑的彈頭,40個機場路道破壞彈或者100個5千克的人員殺傷性小炸彈。彈頭的多樣性,使得導彈的戰術用途大大提高。
飛毛腿D型並沒有在蘇軍服役多久,它很快由蘇聯80年代製成的第三代地對地戰術SS-23蜘蛛式戰術導彈所代替,蜘蛛式在射程,精度和作戰使用方面都大大超過“飛毛腿”導彈。單單從精度一項上,蜘蛛可以達到100米,這是飛毛腿D型無法企及的。
------先進的SS-23蜘蛛式
優點,缺點,設計理念上的缺陷
優點:
結構簡單,技術含量較低
飛毛腿從技術上來說並不複雜,它和需要高精技術的巡航導彈不同,飛毛腿的大多數技術都較為簡單,較容易掌握和仿造。
對於第三世界的國家來說,即使本國科技比較落後,經過半年到一年的研究,就可以熟練的使用該武器。
如果是有一定科技基礎的第三世界國家,有相關詳細的資料或者專家的制導,用不了幾年就可以成功仿製。
價格低廉
飛毛腿結構簡單,沒有昂貴複雜的部件和高精度的制導系統,這些都使得它的造價非常低廉。
以色列專家曾經抱怨,攔截飛毛腿的一枚愛國者要80萬美元,一枚以色列自產的箭式要100萬美元,而一枚飛毛腿只要15萬美元左右,攔截的成本太高。
這對於比較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飛毛腿低廉的造價也是必要的。
北韓、敘利亞、埃及這樣的比較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都有數百枚飛毛腿導彈的儲備。
如果是造價高昂的巡航導彈,第三世界國家就無法大量裝備了。
抗干擾能力強
飛毛腿採用的制導技術比較古老,是慣性制導技術。該技術雖有實戰精度差的缺點,但是它在發射前已經預先設定好各種引數,發射以後該導彈就處於自我封閉狀態,與打擊目標無任何資訊交換,也就無法干擾它。
美國在干擾技術方面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各國,蘇聯裝備的再先進的導彈一般也很難逃過美軍的干擾。
不過,美國高超的電子干擾和軟殺傷的方法,對待這種老式技術的飛毛腿飛彈卻無能為力,頭痛不已。
最終,美軍只能使用攔截概略較低且高價高昂的愛國者飛彈攔截飛毛腿,這也是低技術武器對高技術武器取得優勢的一個很好的特例。
可以作為大規模武器的搭載平臺
採用導彈作為核武器或者生化武器的搭載平臺,是目前的主流。
飛毛腿採用機動發射,可以利用複雜地形和夜色進行隱蔽,導致其很難在發射前被發現或者摧毀。
同時飛毛腿在發射期間被攔截也是很困難的,美軍自稱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使用單發愛國者攔截“飛毛腿”成功機率是26.5%,雙發愛國者攔截“飛毛腿”成功率是70%,實際上,根據以色列專家的判斷真實的雙發成功率不超過50%,甚至有專家認為攔截成功率只有36%。
而且早期的愛國者,主要是針對擊落飛機設計的,飛彈在接近目標後引爆,用破片將其破壞。對於飛毛腿這樣的大型導彈,往往不能將其徹底摧毀。如果飛毛腿使用的是生化武器或者核彈頭,這樣的攔截甚至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危害。
-------------飛毛腿發射準備時間很短,很難獵殺。
很強的機動性和隱蔽能力
由於採用機動車輛裝載,飛毛腿機動性很強,可以在公路附近任意地點和現有工事隨意隱蔽,還可以隨時轉移地點,根本無法追蹤和打擊。
同時,飛毛腿在發射完畢以後,只用六分鐘就可以完成掃尾工作,並且迅速撤離發射現場。
結果,美軍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投入11%的空中和地面力量用於獵殺飛毛腿,發動了多達2493次“飛毛腿大搜捕”行動,由結果竟然連一發飛毛腿導彈或者移動發射裝置都沒能發現。最輝煌的戰果,就是破壞了幾輛給導彈加註燃料的卡車和東德生產的假冒飛毛腿模型。
巨大的心裡威懾力
飛毛腿的速度很高,從發射到擊中目標只有數分鐘。
在這個時間內,普通平民和士兵都是很難作出反應的,即使知道飛彈要攻擊你所在的地域,也無法有效進行躲避。
用以色列老兵的話來說,就是:是否被擊中只能靠上帝的仁慈!
這些都造成老百姓的巨大心理威脅。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以色列儘管只有4個人直接死於導彈襲擊,卻有另外近20人在導彈襲擊期間,因心臟病,突發高血壓等疾病而猝死。無法有效攔截的飛毛腿成為以色列人的嚴重心裡陰影,也動搖了以色列人對政府和軍隊的信任。
以總理沙龍在戰後曾經威脅說,如果今後伊拉克膽敢再次用飛毛腿襲擊猶太目標,以軍絕不遵從美國的“勸誡”以“保持冷靜”,一定會堅決反擊。
二伊戰爭中的後期,伊拉克也透過使用大量飛毛腿導彈,造成伊朗人民的嚴重的恐懼,迫使處於優勢地位的伊朗同意和談。
說了這麼多優點,現在該說說缺點了
飛毛腿的缺點也是明顯的
精度太差
精度差幾乎是飛毛腿的最大問題。
飛毛腿本來是在準備打核大戰的思想指導下研製的,其思路主要是用核導彈殲滅較近距離的敵軍戰術目標。
對於核導彈來說,由於殺傷範圍很大,並不需要很高的精度。
如果飛毛腿用作普通的常規戰術飛彈,用普通高爆彈頭來摧毀敵人的核武器發射陣地、指揮控制系統、空軍基地等重要軍事目標,或者襲擊敵人大量集結的裝甲部隊或步兵,飛毛腿的精度就無法勝任了。
由於飛毛腿精度不高,在攜帶常規炸藥的情況下,只有很多導彈對一個面目標進行齊射才能有效的攻擊目標。少量使用單個飛毛腿導彈攻擊單個地方軍事目標,擊中目標的機率是比較小的;
A型的誤差可以達到900米,B型有所改善,誤差也有300米。這也只是技術資料,實際作戰來中B型的誤差往往超過1000米。
這種精度對於戰術導彈來說,是無法滿足戰術的需要的。
對於飛毛腿來說,它的殺傷半徑達到150米,也就是說如果實戰中飛毛腿的誤差超過150米--就很難對敵方的堅固目標造成嚴重傷害(只能是波及)。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了39枚飛毛腿導彈,結果只造成以4人死亡,可見精度之差。
技術簡單老舊,較容易攔截
飛毛腿的技術基本是五六十年代的,它的主力型號B,C型預先設定引數,發射以後彈道比較固定,不會自己改變。其彈頭一般不和彈體分離,而且沒有采用分導技術,也沒有誘餌技術等等。
攔截的時候只需要摧毀彈頭就可以了,所以飛毛腿還是比較容易攔截的。
對比採用多重彈頭和誘餌技術的現代彈道導彈,飛毛腿的技術要落後一到二個時代。
------------------飛毛腿已經抽象為戰術彈道導彈的象徵。
在各國的使用
在蘇聯
由於飛毛腿在蘇聯本國屬於老式武器,在70年代末期就開始被先進的SS-21聖甲蟲戰術導彈(圓機率誤差10米,十分精確的武器)和SS-23蜘蛛式戰術導彈所取代。在飛毛腿服役期間,在蘇聯本國使用的戰例基本沒有。
飛毛腿除了裝備蘇聯軍隊以外,還大量出口。
曾經裝備有飛毛腿的國家是:伊朗,伊拉克,埃及,北韓,敘利亞,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哈薩克,波蘭,斯洛伐克,土庫曼,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越南,葉門。
在伊拉克
伊拉克是較早引進飛毛腿的阿拉伯國家。
飛毛腿B型是伊拉克20世紀70年代從前蘇聯購買的。1974年,伊拉克先後從前蘇聯購買了大約20至36套飛毛腿B型的發射具和數量不詳的導彈。據分析,伊拉克前後總共從國外購買了約819枚飛毛腿B型導彈。
和別國不同的是,伊拉克對於飛毛腿B型的戰鬥效能並不滿意。
伊拉克的主要潛在對手的首都均在飛毛腿B型的300公里有效射程之外,德黑蘭距伊拉克邊境500千米,從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距離約570千米。
伊拉克在1987年由薩達姆的一個兒子負責,耗費巨資聘請在蘇聯和法國的專家對飛毛腿B型進行改進。從技術方面來說,就是把三枚飛毛腿的零件拼成二枚,從而加大射程。具體方法是將1枚飛毛腿B導彈的氧化劑貯箱和燃燒劑貯箱都一分兩半,將其分別插焊到 另外2枚導彈的氧化劑箱和燃燒劑箱,使兩箱分別加長85,45釐米,增加了1040千克推進劑,使推進劑總量增加到近5噸,從而使射程增加到近600千 米。為了補償由於增加燃料和加長彈體帶來的重量,彈頭重量減輕了,炸藥量減至190千克,導彈最大飛行時間也從約309秒延長到425秒,命中精度由 300米降至500米。
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卻絕不簡單,需要有經驗的高技術人才和大量實驗。在整個改造過程中,伊拉克積累了大量的導彈製造經驗,培養了一大批相關技術人員。
獨裁者薩達姆對該型導彈非常滿意,將其命名為侯賽因 (Al Hussein)戰術彈道導彈。
伊拉克最早使用飛毛腿,是在十年後的二伊戰爭中。
在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二伊開始了一場長達52天的飛毛腿導彈之戰,雙方攻擊的都是對方的重要城市的繁華居民區。
1988年2月27日,伊拉克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郊區的一座煉油廠,伊朗方面損失極為嚴重。29日伊朗作為報復,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射了2枚飛毛腿B型導彈。
伊拉克人立即還擊,十日之內就向伊朗發射了50枚飛毛腿B型導彈和侯賽因導彈,整個導彈之戰中,伊拉克共發射了189枚飛毛腿飛彈和其改進型,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造成伊朗平民死亡1700多人,傷者無數,數幹幢樓房和建築物被毀傷。
其中135枚侯賽因飛彈直接攻擊首都德黑蘭,造成伊朗政府的不安和極大被動,動搖了其繼續戰鬥的意志。
終於遭受重大損失的伊朗,從各方面考慮,終於決定停戰,二伊戰爭在數百枚飛毛腿的對射中結束。
二伊戰爭後,獨裁者薩達姆對飛毛腿對於未來伊拉克的作用看的很清楚。它下令一邊從蘇聯大量購買,一面讓伊拉克自己的工廠大量仿製。
同時,伊拉克還製造出一種能飛行900公里的阿巴斯(Al Abbas) 飛彈,該導彈將伊朗全境和霍爾木茲海峽置於其威脅之下。 但直到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也沒有裝備部隊。
到了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伊拉克已經擁大約800枚各型飛毛腿導彈。戰爭打響當天,盟軍就奪取了制空權,並且摧毀了伊軍所有飛毛腿導彈固定發射平臺。在歷時42天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卻仍然成功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沙烏地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蘭、達蘭和巴林三國發射了近80枚飛毛腿,除了造成以色列方面4人死亡,300多人受傷。還有一枚飛毛腿準確的擊中了美軍駐沙特宰赫蘭的軍營,當場炸死 28人,炸傷100多人,造成美軍海灣戰爭唯一一次傷亡超過百人的損失。
不過一二件武器,並不能決定戰局。
至於伊拉克為什麼沒有用飛毛腿搭載化學武器,對美軍進行毀滅性打擊?美國專家認為是伊拉克的化學武器投放技術不過硬,無法造成大規模殺傷的效果。而且美國防化能力很強,這些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軍威脅不大,反而會招致美國的報復。
隨著軍隊的潰散和共和國衛隊的被殲,薩達姆宣佈投降。
之後根據聯合國的要求,薩達姆銷燬了大多數的飛毛腿導彈。
第二次海灣戰爭的開始之時,伊拉克仍然向科威特發射的6枚飛彈,其中有兩枚是“飛毛腿”導彈。
-----------------伊拉克的飛毛腿,曾經給美軍帶來大麻煩!現在都成了廢鐵!
伊朗
飛毛腿B型在伊朗的名字叫做流星1型,於1985年到1986年從利比亞和敘利亞二國購進。
在二伊戰爭中,伊朗也向伊拉克發射了約100枚流星1型。由於負責發射的人員技術不過硬和選擇攻擊目標不合理,造成其戰果和影響都遠遠不如伊拉克。
目前伊朗仍然有250-300枚流星1型導彈。
除了流星1型,伊朗還裝備了飛毛腿C型。它在伊朗的名稱為流星2型。伊朗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陸續引進該導彈,到1994年已貯存了大約200枚。
除了購買以外,在蘇聯的幫助下,伊朗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飛毛腿C型的組裝工廠,實現了自產。目前流星2型在伊朗已經是舊裝備,保持每年60枚的低速生產,伊朗大約有200枚的儲備。
在伊朗以伊拉克支援反伊朗的武裝人民聖戰者組織為由,於2001年4月,向分散在伊拉克境內的六個人民聖戰者營地發射了56枚流星2型導彈。
具體戰果不明,據伊拉克方面稱,至少造成了數百人傷亡,六處營地都被破壞。此時的伊拉克飽受制裁之苦無力還擊,只能透過官方媒體譴責一下。
------------------伊朗的流星1型!
北韓
1969年,北韓向蘇聯購買飛毛腿。不知道出於什麼方面的原因,蘇聯一直沒有作出反應,直到1976年首批飛毛腿B型導彈才從埃及運送到北韓。
從1988年起,北韓開始了火星6型彈道導彈研製計劃,主要是利用蘇聯的飛毛腿C型技術進行仿造。1989年北韓完成飛毛腿C型的仿製,並且裝備部隊。目前北韓年生產飛毛腿C型的年生產能力,大約是60到100枚。
目前北韓有各種型號戰術戰略導彈約600多枚,其中飛毛腿B型和C型大約有200枚到250枚。
敘利亞、埃及
這2個阿拉伯國都是較早得到飛毛腿的國家。
敘利亞主要裝備飛毛腿B型和飛毛腿C型,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並且再一次全面摧毀了敘利亞的空軍和防空部隊主力。
敘利亞意識到,它無力在未來同強大的以色列空軍對抗。
所以使用地對地導彈攻擊以色列空軍的機場,儘可能的摧毀以色列空軍力量,是敘利亞最實際的方法了。
20世紀80年代,敘利亞重新組建了其地對地導彈司令部,設於敘利亞西北部城市阿勒頗。這個司令部下轄3個導彈旅,敘利亞擁有大約200枚飛毛腿B型,80枚飛毛腿C型。
同時敘利亞也正在伊朗,北韓的協助下,研製成功射程為700公里的飛毛腿D型導彈。
敘利亞在阿勒頗、哈馬和靠近大馬士革的地方建立了3個位於地下的工廠,用於生產飛毛腿B和飛毛腿C導彈。
同時,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敘利亞獲得了蘇聯提供的可裝載在飛毛腿上的VX毒劑彈頭,在1982年敘利亞建立了3處研製和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毒劑的試驗中心,分別位於大馬士革、胡姆斯和阿勒頗附近的薩夫拉村。
至今,敘利亞軍隊儲存了上百噸化學毒劑,種類分別有沙林毒劑、VX毒劑和芥子氣。敘利亞從1985年開始為其飛毛腿B和飛毛腿C導彈製造了大量固體沙林毒氣彈頭。
除了化學武器以外,以色列指責敘利亞秘密製造了可散生物武器 布波特淋菌的彈頭,但敘利亞方面沒有給予證實。
埃及早在1973年就得到飛毛腿B型,還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最後階段朝以色列發射過一枚,以迫使其同意停戰。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埃及曾經使用飛毛腿導彈攻擊過以色列吉夫加結和塔薩的基地,並將其重創。
目前埃及裝備的飛毛腿數量不詳,不過以色列方面稱埃及至少有200枚飛毛腿系列導彈。
---------------敘利亞的飛毛腿!
中國
東風11號(DF-11/M-11)近程地地戰術導彈,就改自著名的飛毛腿導彈。東風11號專案立項時間為1985年,由航天工業部三院主導,1992年定型生產。
東風11的研製本來只是為了出口,由於臺海局勢一度緊張,中國二炮也開始裝備東風11。
東風11的部署數量比東風15要少的多,不過仍然不止數十枚。東風11的基本效能和飛毛腿B型基本相同,只是改進型的採用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精度更高(圓機率偏差達到150米)。外銷的產品官方特別強調其射程是280公里,以免觸犯「導彈技術控制協定」,雖然中國非該條約簽署國,但是也不想 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東風11以中國產重型載重車WS-2400為底盤的TEL發射車,從外形上看和蘇聯飛毛腿的MAZ-543輪式發射車也非常相似。目前,巴基斯坦已引進 30枚東風11。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指控中國向巴方出售東風11和其他遠端導彈技術,宣佈要對中國的11家大型軍工企業進行制裁。
-
10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一般來說,“飛毛腿導彈”指的是蘇聯R-11、17戰術導彈,包括其後面的一系列改型,北約方面為其取了“Scud”的代號,並冠之以SS-1A\B\C的稱呼,以及ScudA\B\C\D的外號。然而C型和D型都不是蘇聯貨,是北韓生產的。
“飛毛腿”源自蘇聯1957年研製的R-11導彈,其前身型號為R-1(德國V2飛彈,中國東風-1型),北約稱R-11為SS-1,“飛毛腿”也是他們起的外號。
1961年時,蘇軍將R-11/17更換為R-300導彈,但北約仍然稱之為SS-1,或者“飛毛腿B”型。飛毛腿B型也是擴散最多的蘇聯彈道導彈,是眾多第三世界國家復刻的經典版本。
不過,美國習慣就將凡不是西方生產的彈道導彈統統稱為“飛毛腿”。類似的東西還有 很多,比如最早的SS-1,也就是R-1型飛彈,蘇聯稱之為“討厭者”(Scunner),SS-2(R-2)稱為“同胞”(Sibling),SS-3(R-5)叫“訟棍”(Shyster),SS-4(R-12)叫“涼鞋”(Sandal),反正按照命名規則,都的取個S打頭的外號,這些東西有時候也被美華人不分三七二十一的喊作“飛毛腿”。
當年有西方媒體報道《中導條約》,將蘇聯的SS-20這種能打10000公里的大傢伙也稱為“飛毛腿”,簡直令人瀑布汗。說起來這就如同中國某些媒體見到手槍就喊“仿54”一樣無奈,不過反正蘇聯導彈也不靠名字打仗,就由著他們瞎叫了。再說飛毛腿R-11確實算是蘇聯導彈的祖宗。
美國的這種叫法也影響到了其餘的盟國,比如南韓就是個例子,他們常年以來管北韓的“舞水端”導彈也稱呼為“飛毛腿”或者在概念裡認定這就是改版飛毛腿,儘管舞水端是SS-N-6導彈的仿製品。這種“飛毛腿”邏輯一般需要兩個條件就能達成——1.蘇式武器 2.中程導彈。
北韓真正的“飛毛腿”後裔應該是“火星-6”(Hwasong-6)導彈,透過1988年的火星-6計劃,北韓將飛毛腿B導彈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減輕彈頭質量、增加火箭長度,提高了數百公里的射程。北韓還對外出口火星-6,使用者挺多的。這款被西方稱為“飛毛腿C”。
同樣的,北韓的“勞動-1”(No-Dong-1)中程彈道導彈也成了西方人嘴裡的“飛毛腿”,不過一般稱為“飛毛腿D”型。
在冷戰時代,很多國家的確是非常歡迎“飛毛腿”,蘇聯在70年代大量淘汰各種“飛毛腿”,連著運載車、發射架、零配件、生產線等等一股腦全砸了出去。這些導彈有資料記載的購買國為伊拉克、伊朗、北韓、敘利亞、埃及、利比亞、葉門、越南。這些國家有的是直接向蘇聯進口,有的是互相購買,還有人買的是別人的山寨貨,總之亂七八糟各種擴散。
伊朗在1990年就曾經購買過北韓的“火星-6”作為補充,這些加強版飛毛腿連帶著生產線都轉給了伊朗,伊朗生產後將之命名為“沙哈伯-2號”(Shahab-2)。
不用想了,“沙哈伯-1號”就是“飛毛腿B”,後面還有個“沙哈伯-3號”,就是“勞動-1”(飛毛腿D)。
2001年時,伊朗曾經動用了幾十枚這類“飛毛腿”攻擊了伊拉克地區受訓的“人民聖戰者組織”,以報復其1999年刺殺伊朗阿里薩亞德將軍的行徑。
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因為雙方都擁有大量的飛毛腿導彈,因此飛毛腿導彈成為互毆的重要工具。不過因為射程不夠,準頭也歪的可以,這兩家最後紛紛將導彈對準了大城市互炸。但由於地理因素,伊拉克炸不到德黑蘭,伊朗卻能炸到巴格達,搞得薩達姆大為光火,跑去求蘇聯人賣更遠的導彈,但正在《中導條約》前夕的蘇聯哪裡肯遂其願,差點沒把伊拉克人叉出去。
於是自力更生的中東雄獅搞出了“侯賽因”導彈,根據後世解密,其實當年就是拆了仨“飛毛腿B”,然後組成倆“侯賽因”,這樣可以利用零件提高一些射程。就這樣伊拉克獲得了攻擊德黑蘭的能力。後來薩達姆又朝科威特、沙特、阿聯酋的借了大筆外債,朝蘇聯購買了上百枚陳年的“飛毛腿B”,加上散件拼湊了大批“侯賽因”。
“侯賽因”打破了戰略均勢,80年代末雙方再次爆發導彈戰,50多天噴出500多發“飛毛腿”,嚇得德黑蘭和巴格達的市民大量往外逃竄,這些沒有準頭的“因果律”武器太可怕了!
不過更恨“飛毛腿”的是以色列,這個國家就沒少讓“飛毛腿”荼毒,從中東戰爭的阿拉伯聯軍到後來伊拉克海灣戰爭的攻擊,有事兒沒事兒“飛毛腿”總要找以色列炸一炸。希伯來人算是受夠了這種武器。什麼“鐵穹”、“愛國者”統統將飛毛腿視為優先防禦物。
“飛毛腿”最終也報應到了愛好和平的美華人頭上,海灣戰爭臨將結束的1991年2月25日,伊拉克發射的一枚“侯賽因”擊中了美軍在沙特的宰赫蘭基地。當時兩套“愛國者”系統一套正在修,另一套連續開機100小時發生誤報。這次襲擊造成了28名美軍死亡,近百人受傷的慘劇。要知道還有3天戰爭就結束了。
這一下讓美軍也是恨死,第二次海灣戰爭時加大了搜查飛毛腿導彈的力度,為此出動任務近兩萬次,然而讓伊拉克人拿木頭、廢鋁板、塑膠布製造的眾多假目標搞的那叫一個怒火攻心。
總之“飛毛腿”就是這麼個東西,說它老,它仍然在地球的戰爭中給你爆冷子。說它厲害,它可是誤差達到幾百米的破爛,中國賣出去的消防器材都比這強。歸根結底除了戰爭販子沒有誰喜歡它。誰不希望安居樂業,誰喜歡頭頂總被恐懼籠罩?
-
11 # 布衣評史
早已過時了,這是1961年開發的飛毛腿導彈,是蘇聯時期的研製開發的飛毛腿導彈,型號眾多,是美蘇冷戰的產物,俄羅斯早已不使用這款導彈了,六七十年代出口很多的國家,蘇聯的衛星國進口有這種導彈。還有中東的不是美國的盟友,國家也進了不少飛毛腿導彈,如伊拉克伊朗埃及利比亞等等國家都進口了飛毛腿導彈。這種飛毛腿導彈擊中目標相差甚遠,精度不像現在的導彈那麼精確,衛星定位差距不大。
-
12 # 軍武資料庫
SCUD(飛毛腿導彈)是一系列蘇聯產的戰術導彈的的統稱,通常的分類是SCUD-A~SCUD-D,當然了在不同的國家內還有各種不同的改型,例如“勞動導彈”。
蘇聯最早的飛毛腿導彈SS-1是脫胎於德國V2導彈的設計,從結構和原理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最主要的改進是將導彈的體積縮小並且配備了機動車輛作為載具可以在機動陣地上發射。
通常的來說這類彈道導彈的射程在300公里以內,如果在戰爭期間,300公里以內的射程現在看其實就是比較小的了。但如果衝突國家是幾個小國並沒有什麼戰略縱深的話飛毛腿導彈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等級比較高”的區域性衝突中飛毛腿導彈大放異彩的原因了。
大部分小國裝備的飛毛腿導彈是飛毛腿-B型,這是當年價格100多萬美元一枚的導彈系統。現在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價格也只有300萬美元不到。相對於戰鬥、巡航導彈等裝備飛毛腿導彈的價格可以說是及其便宜。
雖然說價格不高,但飛毛腿導彈畢竟是一型彈道導彈,在4-5分鐘之內就可以跑完全部射程。因此飛毛腿導彈一旦發射就十分難以防備。
當年的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發射了47枚飛毛腿B導彈,美國使用當年最先進的防禦導彈愛國者進行攔截。
雖然美國宣傳稱利用愛國者導彈攔截了其中90%的來襲飛毛腿導彈。
但是,後來的調查表明真正被攔截的飛毛腿導彈不足10枚。
因此戰術彈道導彈的突防比例還是很大的。同時最為恐怖的是——飛毛腿導彈的戰鬥部是可以替換的。不需要花費太高的成本可以很簡單的將飛毛腿導彈的戰鬥部換為生化武器。這時飛毛腿導彈就可以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用。
也正因為這一點,各種流氓國家對飛毛腿導彈的需求高漲不斷。也正因為是這樣的一個特性,飛毛腿導彈也成了小國之間互相訛詐的重要籌碼。
單就出口量最大的飛毛腿B導彈來看,這款導彈生產了超過7000枚,現在分佈於32個國家。將之作為地區性不安定因素其實毫不為過。
-
13 # 軍武次位面
如果說到地地戰術導彈家族中的明星武器,那前蘇聯時期研發生產的飛毛腿系列近程戰術彈道導彈無疑是其中的一個翹楚。
▲各型飛毛腿導彈的基本效能資料情況
飛毛腿系列導彈是一款單級液體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其譜系中主要包括了A、B、C、D四個型號,其中A型又分為基本型(即P-11導彈武器系統(使用導彈型號為8A61))和改進型(即P-11M導彈武器系統(使用導彈型號為8K11)),其服役時間始於1955年;得到最為廣泛應用的B型則包括三種型號,包括P-17導彈武器系統(使用導彈型號為8M14)、P-17э導彈武器系統(使用導彈型號為9K72)及P-300/P300э導彈武器系統,B型從1962年8月開始陸續裝備蘇軍陸軍作戰部隊;飛毛腿C型則是改用了輕量化彈頭的增程型,其最大射程提高到了550公里;而D型則是用以測試飛毛腿導彈射擊精度的試驗彈。此外飛毛腿A還曾被改裝成P-11Ф潛地彈道導彈以及P-11A小型地球物理火箭使用。上述幾型飛毛腿導彈在總體佈局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在各自的尺寸、射程、彈頭種類、彈道重量、精度及制導方式上略有區別,比如飛毛腿B就配備有核彈頭,至於飛毛腿D則有過採用末段光學/雷達導引的制導體制。
從飛毛腿系列導彈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後,到如今,除裝備前蘇聯軍隊外,包括有許多前華約國家,中東地區國家等在內的諸國都有過裝備,其中出口最廣的飛毛腿B就曾裝備過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喬治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埃及、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伊朗、葉門、北韓、越南、阿富汗和阿爾及利亞等國的軍隊,並參加了包括埃以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等多次區域性作戰,且就算到今天,雖然飛毛腿導彈的效能已經是落後了,但仍有少數的飛毛腿及其各種仿製和改進版在各國軍中服役,因此可以說,該款導彈可謂是紅遍了整個地球的大江南北。
-
14 # 上甘嶺的旗幟
其實並不是飛毛腿導彈受各國歡迎,而且這些國家能獲得的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飛毛腿彈道導彈,飛毛腿彈道導彈也因此成為這些國家的戰略武器。實事求是地看待,飛毛腿彈道導彈的效能並不怎麼樣,畢竟是20世紀50年代的產物,已經老了,不僅發射準備時間長,而且射程短,精度不高。
飛毛腿彈道導彈是蘇聯的第一代戰術彈道導彈,蘇聯編號是8K14(9K72),北約命名為SS-1,綽號飛毛腿,最早1957年服役。飛毛腿彈道導彈可裝配常規彈頭和核彈頭,採用車載機動發射,機動能力強。從1973年開始,飛毛腿彈道導彈出口到埃及、敘利亞、利比亞、北韓、伊拉克、南葉門等國,蘇聯解體後也有很多國家獲得該導彈。蘇聯還向伊拉克、伊朗、北韓等國家出口了導彈生產線。也正是飛毛腿彈道導彈的大規模出口,讓全世界都記住了這款彈道導彈。
系統複雜
飛毛腿彈道導彈武器系統包括導彈和地面裝置兩大部分。地面裝置主要有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底盤為MAZ-543LTM,車長12米,寬2.9米,高2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小時。此外,還有大量地面測量車、指揮車、電源車、推進劑加註車、測試車、消防車等。飛毛腿導彈車隊進入發射陣地,不計算車輛展開時間,從預測陣地、起豎、加註、檢查、撤收車輛到點火發射,最順利需要45分鐘。也可在未經測量的發射陣地上實施機動發射,但準備時間較長,約1.5小時。
飛毛腿彈道導彈在誕生之後,經歷了多次升級改造,並衍生出多種型號。改進型飛毛腿彈道導彈射程越來越遠,並且成為很多國家發展彈道導彈的研究物件。
飛毛腿A型導彈(1957年服役)
飛毛腿A導彈長10.4米,彈徑0.84米,發射重量4.5噸,採用單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最大飛行速度高達5馬赫,最大射程為160千米,圓機率誤差為900米。飛毛腿A型導彈可採用700千克高爆彈頭或者400千克的TNT當量20萬噸的核彈頭。
飛毛腿B型導彈(1961年服役)
飛毛腿B導彈長11.164米,彈徑0.88米,翼展1.81米,發射重量5.9噸 ,有效載荷860千克,可搭載常規彈頭、化學、核彈頭。採用慣性制導,圓機率誤差為1000米,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1500米/秒。
飛毛腿C型導彈(1965年服役)
飛毛腿C導彈長為10.94米,彈徑0.88米,發射重量為6095千克,有效載荷770千克,可使用高爆彈頭、化學彈頭、子母彈頭。該型導彈是在飛毛腿B型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與飛毛腿B型相比增加了射程,採用單級液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達到500公里,圓機率誤差為700米。
飛毛腿D型導彈(1980年服役)
1980年,蘇聯對飛毛腿進行了最後一次改進,發展了最終版本飛毛腿D型。飛毛腿D導彈長為13.5米,彈徑0.88米,發射重量為6400千克,有效載荷1000千克,可使用高爆彈頭、化學彈頭、子母彈頭。進一步增大發動機燃艙,加大火箭推力,最大射程可達600公里,戰鬥部載重增加,同時透過改進了慣性導彈系統,使得D型的命中精度有著較大的提高,彈頭和彈體還可分離。
作者觀點
飛毛腿彈道導彈確實是那個時代很多國家能夠獲得的唯一能夠擁有相對戰略打擊能力的武器,所以才備受各國青睞,但也僅此而已。比如沙特買到中國的東風3彈道導彈,就不會看上飛毛腿彈道導彈,與其說飛毛腿彈道導彈受歡迎,倒不如說是沒有更好選擇的無奈。
回覆列表
這種導彈當時除了蘇東集團外,中東國家裝備的較多,阿富汗戰爭後期蘇軍撤軍前,也將這種導彈運進了阿富汗,當時發揮了很大作用。
第三、四次中東戰爭時沒見過使用,但兩伊戰爭時用的可真是多,並且是雙方都用這種導彈打“襲城戰”,海灣戰爭是也有使用,不過作用並不大。由於這種導彈精確度不高,只能用來對付城市等大目標,屬於那種打到哪裡算那裡的導彈。
這些國家其實也非常想得到比飛毛腿更先進的地對地導彈,但一是國際市場上賣不到;二是自己也不會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