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仁如其名

    文人相輕,也是一個成語,出自三國時期魏國曹丕之手,原文是這樣的: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之。(典論.論文)

    文人真的會相輕嗎?我認為是會,但也不絕對,還得分人來看。

    之所說文人會相輕,曹丕都已經給出例子,我再睜眼說瞎話也不合適。不過這例子說的是古人,古人離我們太遠了,令人信服多少還得打點折扣。但我們可以從現在身邊所發生的事這一角度去看這一問題。張三不看起李四,李四與王麻子互不順眼,某某同行貶低某某同行,姓錢的罵姓孫的就是個辣雞。你看,這就是我們身邊人的日常。因人性的劣根,要想讓人去真心實意的佩服一個人是很難的,更別說那些心高氣傲又有些成績的文人了。

    至於說文人相輕這事也不絕對,當有李白與杜甫,王安石與蘇東坡的例子為證,你還能拍胸脯說文人會相輕嗎?好吧,這又是古人,信服度也得打上折扣。我們還看身邊事。張三看不起李四,但對王麻子卻是惺惺相惜,十足的好基友,姓錢的罵姓孫的辣雞,對張三又是服氣的緊。你看,這人與人也不全是相輕嘛。

    總結:說到底,文人與相輕不能簡單的去劃等號,關鍵還得看個人的胸襟與修養。文化人也好,其它人也罷,要是小人惡人,對誰都不會心存善意。

  • 2 # 話說唐秦

    《文人相重》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似乎是一個口頭語。其實,文人相重惺惺相惜,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佳話,傳為美談!比如孔子對老子的崇拜,千里迢迢去拜訪他,孔子說老子是一條龍,意思是說深不可測!老子對孔子教導說“上善若水!”這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最為稱道,李白是大哥杜甫是小弟,杜甫曾為李白寫過十多首詩,對李白推崇備至,李白也給杜甫寫過四首詩,對李白一往情深。

    蘇軾和佛印友誼也非常深厚,還經常戲謔,開善意的玩笑。

    蘇軾與王安石我想也有著深厚的友誼,雖然政見不同,各執己見,否則就不會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佳話。

    近現代魯迅和瞿秋白的友誼更為人所稱頌。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先生贈給瞿秋白的話。意思是說,只要有一個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足夠了。魯迅儘管很孤傲但對瞿秋白卻是青睞。這在中國革命史和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廣為傳頌的佳話,就像魯迅的後園有兩棵樹一樣互相守望。

    原句為:“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孤芳自賞,回味無窮。在秋夜沐浴著晚風,他們仰望著蒼穹的星星✨多麼富有詩意呀!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想文人之間可以有學術上的爭論,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有文風的探討,作品的賞析,句子的推敲,但只要是善意的都能接受。

  • 3 # 唐言唐語

    當然是真的。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說白了,就是同行是冤家——在各個行業裡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武將之間的相輕,有時候也挺厲害:

    《三國志.關羽傳》: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意思是說,鎮守荊州的關雲長自認為天下無敵,見新來投降的馬超受劉備優待,比一幫老資歷的人物還尊崇,心裡很不舒服,就想跟他比試比試,壓一壓他的風頭。諸葛亮知道後,就做和事佬,給關羽寫了一封信:

    “我聽說將軍您想和馬超馬孟起一決高下。在我看來,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為什麼呢?馬孟起雖雄烈過人,只是和漢初之時的黥布、彭越不相上下;張飛張翼德與他掙個高低倒還說得過去,您就不必了吧——誰不知道您是蜀漢最傑出的將軍呢?這些人和您差著行市、有著不小的差距啊!您與他們相爭不是自貶身價、抬高對方了嗎?再說了,您現在鎮守荊州、身據要地,干係重大。倘若入川與馬超比試,被敵人偷襲了怎麼辦?那樣的話,罪過可就大了。”

    關羽看了諸葛亮的書信,得意地笑著說:“還是軍師瞭解我啊!”把諸葛亮的親筆信遞給身邊的幕僚賓客,讓他們瀏覽傳閱。然後放棄了找馬超比試的念頭。

    不管是文人,還是武將,彼此相輕說到底都是自視甚高的緣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錦依衛,看見初音未來粉罵天依,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