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長卿
-
2 # 古劍堂刀劍
1963年,洪澤湖遇到了特大幹旱,水位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這些石像東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們被雕塑成麒麟、雄獅、帶鞍子的馬和牽馬侍從、還有文臣、武將、太監等形象,根據專家的研究,被確認為明祖陵,此時,距明祖陵成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說實話,明祖陵所在的位置並不理想,它並不處於高山大阜之側,而是在有“九崗十八窪”之稱的丘崗之地。當時的堪輿大師劉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並不是完美的萬年吉壤。根據古代堪輿術的定義,一塊風水寶地的地勢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應。
三奇即山、水、案;前、後、左、右、為四應;左右有護砂,所謂“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羅城,羅城由山或水組成,相繞四周;遠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為羅城,形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種態勢為佳;如果周圍無山,一馬平川,則借水勢成龍(水龍),以澤國環抱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國,並無多少妙貴可言。
既然此處風水不好,朱元璋為何不另尋吉壤安葬祖宗呢? 其實朱元璋何嘗不想呢,但是這是他祖父的實際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勢必會洩了王氣,影響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
為了解決風水欠佳的問題,在當年築陵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地理改造,填埋窪地,補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風水要素必具的景觀,這才形成了一塊標準的風水寶地。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靈,在水中煎熬著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潘季馴這樣的大臣作出幾乎是不臣的胡作非為?祖宗埋到地下後無聲無息,不言不語,忍氣吞聲,這就註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淪300多年,也註定了後人像哀六國哀阿房宮一樣去浩嘆它的沉浮。
-
3 # 新氧生活
回答這個問題前,小新先幫大家理清幾個概念。
明孝陵:位於江蘇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及馬皇后合葬的陵墓。
明皇陵:位於安徽鳳陽,埋葬著朱元璋父母、兄嫂及侄兒的屍骸。
明祖陵:位於江蘇盱眙,是朱元璋高祖、曾祖及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朱初一的實際埋骨地。題主所說的神秘水墓,指的就是明祖陵。
明祖陵在江蘇淮安盱眙縣洪澤湖西岸,位於“東方龐貝”古泗州城西北13裡處。祖陵選址歷來飽受風水大家爭議,一部分人認為,這裡“地處九崗十八窪”,屬於未經選卜的“惡水荒灘”,依據是祖陵建成之後屢遭水患;而另外一部分人認為明祖陵是“鍾祥毓秀、肇基帝運”的龍脈吉壤。小新認為,朱元璋選擇在祖父的實際埋屍地附近大修陵墓,必然是相信“龍脈”一說的,更何況這一舉動還得到堪輿大家劉伯溫的鼎力支援。
明祖陵的“龍脈”傳說!關於龍脈還有一個傳說,當年朱元璋的爺爺朱初一為躲避苛稅和戰亂,帶領全家人來到泗州城郊定居。一日,他勞作完後躺在地上睡覺,路過一師一徒兩個道人。老道指著朱初一睡覺的地方說:“如果葬於此地,一定會出天子。”小徒弟道行不深,十分不解,老道笑道:“地有靈氣,可令枯木逢春,不信你試試,十天之後必生新芽。”師徒二人插好枯樹枝後離去了。佯裝熟睡的朱初一把他們的談話牢牢記在了心裡,第十日過去一看,枯木果然生出了新芽。出於私心,朱初一隱瞞了真相,把發芽的樹枝又換成了枯木。不一會兒,師徒二人來到此地,眼見枯枝沒有生出新芽,徒弟就開始質疑師傅。老道當然知道是有人搗亂,一番詢問後,朱初一也坦然承認了錯誤。老道非但沒有怪罪朱初一,反而為他指點了一番,讓其死後葬在這片土地上,可廕庇子孫,後代必出帝王。
關於祖陵的這個傳說,令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十分受用,即使明知古泗州城地勢低窪,易遭水災也要堅持在那裡修建陵墓。
為什麼要把祖宗葬在水裡300年?葬在水裡,並非朱元璋的本意,只是後來天災人禍,導致明祖陵被淹,這才形成了傳說中的水墓。
明祖陵之所以會成為“水下地宮”,三分因天災,七分因人禍。古泗州城本就水患頻繁,但依靠防洪築堤倒也能勉強支撐。直到公元1128年,宋王朝為了阻止金兵南下,掘開黃河大堤,打算水淹三軍。哪知道,黃河改道由泗入淮,“黃河奪淮”的潘多拉魔盒自此被開啟。後來又為保障經濟命脈——京杭大運河的運輸能力,朝廷決定在洪澤湖東岸築堤,抬高淮河水位,使淮河清水倒灌黃河,沖刷黃河帶給大運河的泥沙。在這場“丟卒保車”的治河戰役中,古泗州城和明祖陵一起成為棄子。康熙十九年,黃河、淮河水因暴雨並漲,巨浪滔天,明祖陵徹底被埋在了水下。
-
4 #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從小家貧,25歲之前的職業是要飯和做和尚。在25歲時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的起義,接下來老朱15年如一日造反不止,首先推翻了元朝統治,然後又幹掉了競爭對手漢王陳友諒。在天下初定(1368年),老朱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這一年老朱41歲。
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沒忘祖上庇廕。便追尊祖父為熙祖、父親為仁祖。有了尊號,接下來就是為祖宗建陵墓。朱元璋家的祖墳在哪裡呢?
說實話老朱自己也不知道爺爺埋在哪裡。父母親和兄弟埋葬的地方他知道,就是現在鳳陽的明皇陵。這是他親手埋葬的。那時朱元璋也就十幾歲,由於天旱父母相繼死了,沒有埋葬的地方,跪求東家劉德給塊地埋了父母,可地主劉德拒絕了。他的鄰居劉繼祖看哥倆可憐,出於同情心給了一塊地,然後朱元璋埋葬了父母,後來他哥哥和嫂子死後,也埋在了父母身邊,這就是現在的鳳陽明皇陵。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引自《明太祖本紀》】找不到祖墳的地址,不但不能建陵墓,就是祭祀也是件麻煩事。朱元璋知道祖上最後搬遷到了泗州。【先世家沛,徒句容,再徙泗州——引自《明太祖本紀》】。於是命皇太子一行只好站在泗州(今江蘇泗洪)城外,望河憑弔。
朱皇帝要建明祖陵遇到了“墓址”的難題,這難不倒要拍馬屁的人。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月十二日,族人朱貴聲稱他已找到朱皇帝祖父當年的居住地和埋葬處,這個地方就是現在泗洪縣城明祖陵之地。朱貴還為朱元璋講了一個墓地來歷的傳說。
朱貴對朱元璋說,你祖父生於宋元之際,為江蘇句容縣通德鄉朱家村人,因逃避元朝的苛捐雜稅,最後遷徙到泗州定居。
話說有—天,你爺爺勞動累了,躺在地上不知不覺睡著了。這時從南邊來了師徒兩個和尚,那個師傅指著熙祖(朱元璋的爺爺)所躺的地方說:“這裡是風水寶地,如果葬於此地,—定會出天子。”徒弟問道:“何以見得?”師傅說:“這個地方有龍脈,地下暖和,不信你可以插根枯樹枝試試看,十天內一定會長出葉子來。”
師徒不知道熙祖是否聽到了他們的對話,於是踢了他幾腳,熙祖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老和尚問他,你剛才聽到了我們說的話了嗎?熙祖裝作茫然的樣子,用手指了指耳朵,啊、啊的亂叫,又指了指嘴巴,意思是說我是聾啞人,不知道你再說什麼!於是,師徒二人放心了,插上樹枝便揚長而去。
十天過去了,熙祖急急忙忙去驗證,果然看到枯枝發芽生葉了。他心想,這寶地我可不能讓別人得到。於是他拔去發芽的樹枝,換上了相似的一個枯樹枝。做完這一切後,兩個師徒也趕來了,見枯枝未發芽,徒弟就問:“為什麼沒有發芽呢?” 師傅見熙祖又在附近,因此心生疑竇,指著熙祖對徒弟說:“肯定被此人換去了。” 熙祖做賊心虛,沒有底氣抗辯。師傅說:“你這樣做洩了兒子的王氣,看來不能傳給兒子輩了,只能由孫子輩做天子了。
熙祖臨死前把這個事告訴兒子仁祖,後來果真葬在此地,據說當時不等封土,即自成墳。到後來,這不你作了皇帝了嗎?朱貴講完指了指朱元璋。
朱元璋聽完這個故事高興的笑了,直誇朱貴尋“墓址”有功。賞賜了他許多金銀財寶。然後老朱在泗洪縣城建起了高大的陵寢,即我們現在看到的明祖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祖陵,屬於江蘇省盱眙縣,緊靠中國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東岸。埋葬的是朱元璋祖父、曾祖父與高祖父的遺物,俗稱衣冠冢。其實在1963年之前,我們是看不到明祖陵的,因為它藏在水中,問題來了,當初朱元璋為何把祖墳修建在水中呢?其實不是建在水裡,而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才湮沒在水中。
(話接前文):朱元璋根據朱貴提供的墓址,在這個地方開始修建陵墓,原來朱元璋想把父母兄長的墓遷過來,國師劉伯溫說:“不可”不要驚動先人,這樣會破壞龍氣。朱元璋這才作罷。
明祖陵始建於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建成於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歷時28年,建造的相當豪華。然而,這座規模宏偉的皇陵,在隨後的歲月裡遇到了一件大事。
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於黃河氾濫,大量黃河水湧入了洪澤湖,然後將明祖陵淹沒在湖底,成了一座“水下皇陵”,直到1963年大旱,這座淹沒了300多年的“水下皇陵”才重新現出水面。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與發掘,確認其就是失傳多年的明祖陵。
由此我們發現,朱貴找到的這個墓址,其實不是一個風水寶地, 其東為洪澤湖,其東南、西部皆為淮河環繞,由於位置正處於淮河入湖的水口處,因此,每當淮水氾濫,祖陵就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中。(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風水”)不過朱元璋說好就好吧,誰敢說不好呢?
-
5 # 小鎮月明
朱元璋為什麼要要把祖宗的陵墓修在水裡?因為朱元璋也不知道那裡會在日後被水淹沒,而且有人告訴他,這裡可是風水寶地,你能當皇帝全靠你爺爺當年葬這裡。
當年朱元璋年輕時,在16、7歲的時候父母以及大哥在短時間內相繼得了瘟疫去世。可是朱元璋家裡窮啊,連安葬親人的地都沒有。朱元璋只能後者臉皮去找當時的大地主劉德去借一塊地安葬父母,結果被劉德羞辱了一頓,最後還是鄰居劉繼祖主動給了朱元璋一塊地,不至於讓朱元璋的父母死無葬身之地。
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後,便想著要光宗耀祖。於是回到家鄉,把自己父母的安葬之地大肆修建了一番,還派人駐守,是為明皇陵。
給父母修建了豪華的陵墓之後,朱元璋又想起要給自己的祖父也修建一個豪華陵墓。
可問題來了,朱元璋從小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爺爺,而且老朱家本來也不住在安徽鳳陽,是朱元璋老爹朱五四的時候才搬過來的。在朱元璋爺爺朱初一那一代,老朱家還居住在今天江蘇盱眙一帶。毫無疑問,朱初一就葬在那裡。
但是盱眙那麼大,朱元璋又如何得知自己的祖父具體葬在哪個位置?
沒關係,如今朱元璋發達了,各種朱氏族人也就冒出頭來了,有人就告訴朱元璋:
朱初一就葬在洪澤湖西岸楊家墩家的一個窪窩裡,是一個龍氣聚集的地方,朱元璋能當皇帝,全靠祖父葬在這裡。當年朱初一在地裡幹活,經常在這個地方休息。後來有道士從旁邊經過,看到了這個地方,就說此地有龍氣聚集,如果誰死後葬在這裡,後人裡面會有天子產生 ,還順手摺下一根柳條插在這裡,說十日之後柳條必定發發芽。
此話被朱初一聽到了,便記在心裡,十天之後一看,柳條果然發芽了。朱初一很開心,便告訴自己兒子朱五四,死後一定要把自己葬在這裡。
朱元璋一聽,很開心啊,立刻把劉伯溫叫來。劉伯溫看了之後,果然發現這是個好地方,有龍氣聚集。於是朱元璋在此地大興土木,為自己的祖父修築了豪華陵墓,順便把自己曾祖和高祖的衣冠冢也修築在那裡,是為明祖陵。
當然了,不管龍氣不龍氣的,大明終究還是滅亡了。明祖陵也由於地勢較低,又位於淮河邊上,終於在康熙十九年,淮河決堤,洪水洩入洪澤湖,明祖陵也被淹沒在了一片汪洋之中,直到1963年才重見天日!
-
6 # 新氧生活
回答這個問題前,小新先幫大家理清幾個概念。
明孝陵:位於江蘇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及馬皇后合葬的陵墓。
明皇陵:位於安徽鳳陽,埋葬著朱元璋父母、兄嫂及侄兒的屍骸。
明祖陵:位於江蘇盱眙,是朱元璋高祖、曾祖及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朱初一的實際埋骨地。題主所說的神秘水墓,指的就是明祖陵。
明祖陵在江蘇淮安盱眙縣洪澤湖西岸,位於“東方龐貝”古泗州城西北13裡處。祖陵選址歷來飽受風水大家爭議,一部分人認為,這裡“地處九崗十八窪”,屬於未經選卜的“惡水荒灘”,依據是祖陵建成之後屢遭水患;而另外一部分人認為明祖陵是“鍾祥毓秀、肇基帝運”的龍脈吉壤。小新認為,朱元璋選擇在祖父的實際埋屍地附近大修陵墓,必然是相信“龍脈”一說的,更何況這一舉動還得到堪輿大家劉伯溫的鼎力支援。
明祖陵的“龍脈”傳說!關於龍脈還有一個傳說,當年朱元璋的爺爺朱初一為躲避苛稅和戰亂,帶領全家人來到泗州城郊定居。一日,他勞作完後躺在地上睡覺,路過一師一徒兩個道人。老道指著朱初一睡覺的地方說:“如果葬於此地,一定會出天子。”小徒弟道行不深,十分不解,老道笑道:“地有靈氣,可令枯木逢春,不信你試試,十天之後必生新芽。”師徒二人插好枯樹枝後離去了。佯裝熟睡的朱初一把他們的談話牢牢記在了心裡,第十日過去一看,枯木果然生出了新芽。出於私心,朱初一隱瞞了真相,把發芽的樹枝又換成了枯木。不一會兒,師徒二人來到此地,眼見枯枝沒有生出新芽,徒弟就開始質疑師傅。老道當然知道是有人搗亂,一番詢問後,朱初一也坦然承認了錯誤。老道非但沒有怪罪朱初一,反而為他指點了一番,讓其死後葬在這片土地上,可廕庇子孫,後代必出帝王。
關於祖陵的這個傳說,令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十分受用,即使明知古泗州城地勢低窪,易遭水災也要堅持在那裡修建陵墓。
為什麼要把祖宗葬在水裡300年?葬在水裡,並非朱元璋的本意,只是後來天災人禍,導致明祖陵被淹,這才形成了傳說中的水墓。
明祖陵之所以會成為“水下地宮”,三分因天災,七分因人禍。古泗州城本就水患頻繁,但依靠防洪築堤倒也能勉強支撐。直到公元1128年,宋王朝為了阻止金兵南下,掘開黃河大堤,打算水淹三軍。哪知道,黃河改道由泗入淮,“黃河奪淮”的潘多拉魔盒自此被開啟。後來又為保障經濟命脈——京杭大運河的運輸能力,朝廷決定在洪澤湖東岸築堤,抬高淮河水位,使淮河清水倒灌黃河,沖刷黃河帶給大運河的泥沙。在這場“丟卒保車”的治河戰役中,古泗州城和明祖陵一起成為棄子。康熙十九年,黃河、淮河水因暴雨並漲,巨浪滔天,明祖陵徹底被埋在了水下。
-
7 #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從小家貧,25歲之前的職業是要飯和做和尚。在25歲時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的起義,接下來老朱15年如一日造反不止,首先推翻了元朝統治,然後又幹掉了競爭對手漢王陳友諒。在天下初定(1368年),老朱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這一年老朱41歲。
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沒忘祖上庇廕。便追尊祖父為熙祖、父親為仁祖。有了尊號,接下來就是為祖宗建陵墓。朱元璋家的祖墳在哪裡呢?
說實話老朱自己也不知道爺爺埋在哪裡。父母親和兄弟埋葬的地方他知道,就是現在鳳陽的明皇陵。這是他親手埋葬的。那時朱元璋也就十幾歲,由於天旱父母相繼死了,沒有埋葬的地方,跪求東家劉德給塊地埋了父母,可地主劉德拒絕了。他的鄰居劉繼祖看哥倆可憐,出於同情心給了一塊地,然後朱元璋埋葬了父母,後來他哥哥和嫂子死後,也埋在了父母身邊,這就是現在的鳳陽明皇陵。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引自《明太祖本紀》】找不到祖墳的地址,不但不能建陵墓,就是祭祀也是件麻煩事。朱元璋知道祖上最後搬遷到了泗州。【先世家沛,徒句容,再徙泗州——引自《明太祖本紀》】。於是命皇太子一行只好站在泗州(今江蘇泗洪)城外,望河憑弔。
朱皇帝要建明祖陵遇到了“墓址”的難題,這難不倒要拍馬屁的人。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月十二日,族人朱貴聲稱他已找到朱皇帝祖父當年的居住地和埋葬處,這個地方就是現在泗洪縣城明祖陵之地。朱貴還為朱元璋講了一個墓地來歷的傳說。
朱貴對朱元璋說,你祖父生於宋元之際,為江蘇句容縣通德鄉朱家村人,因逃避元朝的苛捐雜稅,最後遷徙到泗州定居。
話說有—天,你爺爺勞動累了,躺在地上不知不覺睡著了。這時從南邊來了師徒兩個和尚,那個師傅指著熙祖(朱元璋的爺爺)所躺的地方說:“這裡是風水寶地,如果葬於此地,—定會出天子。”徒弟問道:“何以見得?”師傅說:“這個地方有龍脈,地下暖和,不信你可以插根枯樹枝試試看,十天內一定會長出葉子來。”
師徒不知道熙祖是否聽到了他們的對話,於是踢了他幾腳,熙祖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老和尚問他,你剛才聽到了我們說的話了嗎?熙祖裝作茫然的樣子,用手指了指耳朵,啊、啊的亂叫,又指了指嘴巴,意思是說我是聾啞人,不知道你再說什麼!於是,師徒二人放心了,插上樹枝便揚長而去。
十天過去了,熙祖急急忙忙去驗證,果然看到枯枝發芽生葉了。他心想,這寶地我可不能讓別人得到。於是他拔去發芽的樹枝,換上了相似的一個枯樹枝。做完這一切後,兩個師徒也趕來了,見枯枝未發芽,徒弟就問:“為什麼沒有發芽呢?” 師傅見熙祖又在附近,因此心生疑竇,指著熙祖對徒弟說:“肯定被此人換去了。” 熙祖做賊心虛,沒有底氣抗辯。師傅說:“你這樣做洩了兒子的王氣,看來不能傳給兒子輩了,只能由孫子輩做天子了。
熙祖臨死前把這個事告訴兒子仁祖,後來果真葬在此地,據說當時不等封土,即自成墳。到後來,這不你作了皇帝了嗎?朱貴講完指了指朱元璋。
朱元璋聽完這個故事高興的笑了,直誇朱貴尋“墓址”有功。賞賜了他許多金銀財寶。然後老朱在泗洪縣城建起了高大的陵寢,即我們現在看到的明祖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祖陵,屬於江蘇省盱眙縣,緊靠中國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東岸。埋葬的是朱元璋祖父、曾祖父與高祖父的遺物,俗稱衣冠冢。其實在1963年之前,我們是看不到明祖陵的,因為它藏在水中,問題來了,當初朱元璋為何把祖墳修建在水中呢?其實不是建在水裡,而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才湮沒在水中。
(話接前文):朱元璋根據朱貴提供的墓址,在這個地方開始修建陵墓,原來朱元璋想把父母兄長的墓遷過來,國師劉伯溫說:“不可”不要驚動先人,這樣會破壞龍氣。朱元璋這才作罷。
明祖陵始建於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建成於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歷時28年,建造的相當豪華。然而,這座規模宏偉的皇陵,在隨後的歲月裡遇到了一件大事。
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於黃河氾濫,大量黃河水湧入了洪澤湖,然後將明祖陵淹沒在湖底,成了一座“水下皇陵”,直到1963年大旱,這座淹沒了300多年的“水下皇陵”才重新現出水面。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與發掘,確認其就是失傳多年的明祖陵。
由此我們發現,朱貴找到的這個墓址,其實不是一個風水寶地, 其東為洪澤湖,其東南、西部皆為淮河環繞,由於位置正處於淮河入湖的水口處,因此,每當淮水氾濫,祖陵就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中。(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風水”)不過朱元璋說好就好吧,誰敢說不好呢?
-
8 # 小鎮月明
朱元璋為什麼要要把祖宗的陵墓修在水裡?因為朱元璋也不知道那裡會在日後被水淹沒,而且有人告訴他,這裡可是風水寶地,你能當皇帝全靠你爺爺當年葬這裡。
當年朱元璋年輕時,在16、7歲的時候父母以及大哥在短時間內相繼得了瘟疫去世。可是朱元璋家裡窮啊,連安葬親人的地都沒有。朱元璋只能後者臉皮去找當時的大地主劉德去借一塊地安葬父母,結果被劉德羞辱了一頓,最後還是鄰居劉繼祖主動給了朱元璋一塊地,不至於讓朱元璋的父母死無葬身之地。
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後,便想著要光宗耀祖。於是回到家鄉,把自己父母的安葬之地大肆修建了一番,還派人駐守,是為明皇陵。
給父母修建了豪華的陵墓之後,朱元璋又想起要給自己的祖父也修建一個豪華陵墓。
可問題來了,朱元璋從小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爺爺,而且老朱家本來也不住在安徽鳳陽,是朱元璋老爹朱五四的時候才搬過來的。在朱元璋爺爺朱初一那一代,老朱家還居住在今天江蘇盱眙一帶。毫無疑問,朱初一就葬在那裡。
但是盱眙那麼大,朱元璋又如何得知自己的祖父具體葬在哪個位置?
沒關係,如今朱元璋發達了,各種朱氏族人也就冒出頭來了,有人就告訴朱元璋:
朱初一就葬在洪澤湖西岸楊家墩家的一個窪窩裡,是一個龍氣聚集的地方,朱元璋能當皇帝,全靠祖父葬在這裡。當年朱初一在地裡幹活,經常在這個地方休息。後來有道士從旁邊經過,看到了這個地方,就說此地有龍氣聚集,如果誰死後葬在這裡,後人裡面會有天子產生 ,還順手摺下一根柳條插在這裡,說十日之後柳條必定發發芽。
此話被朱初一聽到了,便記在心裡,十天之後一看,柳條果然發芽了。朱初一很開心,便告訴自己兒子朱五四,死後一定要把自己葬在這裡。
朱元璋一聽,很開心啊,立刻把劉伯溫叫來。劉伯溫看了之後,果然發現這是個好地方,有龍氣聚集。於是朱元璋在此地大興土木,為自己的祖父修築了豪華陵墓,順便把自己曾祖和高祖的衣冠冢也修築在那裡,是為明祖陵。
當然了,不管龍氣不龍氣的,大明終究還是滅亡了。明祖陵也由於地勢較低,又位於淮河邊上,終於在康熙十九年,淮河決堤,洪水洩入洪澤湖,明祖陵也被淹沒在了一片汪洋之中,直到1963年才重見天日!
回覆列表
“水葬”這個詞有點唬人啊……其實呢,說的直白點,就是因為他的爺爺只是一個小農,無力在淮南山區尋找葬地,只能就近安葬。結果在黃河奪淮入海、泗州地勢低下的條件下終於無法抵禦洪水,被淹沒了。
明祖陵未淹之前,附近水體就已非常密集,淮河在這裡繞了一個180度的圈,在祖陵下游不遠處匯入洪澤湖,其東方又有汴河自北而南流過,附近還有若干小湖。嘉靖十四年(1535)總理河道劉天和報告說:“以上諸水,每歲水大則眾流會合,從東南直河奔注於淮水;小則匯瀦於陵之東南二面,四時不涸。但遇夏秋淮水氾濫,則西由黃岡口、東由直河口,瀰漫浸灌,與諸湖水合,遂渰及岡足左右。”(《明世宗實錄》卷182)可見當時洪水已對明祖陵形成了威脅。到萬曆十九年,泗州發生大水,漫入城內,城中為防繼續內灌關閉了水關,然而到了第二年,城外水仍不退,城中也繼續積水。明祖陵除地勢較高的地宮外,陵園各處“自神路至三橋、並諸儀衞、丹墀,無一不被水矣”。(《明神宗實錄》卷248)可見泗州、明祖陵一帶所受水患越來越大。
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淮河上游洪水爆發,下游洩洪不暢,泗州城和明祖陵都被淹沒了。之後泗州城被泥沙淤積,原有的城牆、建築都被埋在了地下。明祖陵的地宮部分也形成了一個水潭。
為何在泗州城、明祖陵附近會這麼容易積水呢?因為自南宋初年黃河奪淮入海後,黃河帶來的泥沙逐漸淤積淮河下游水道,降低了淮河的洩洪能力。晚明時期政府還修建了洪澤湖“高家堰”大堤抬高水位,降低了洪澤湖的蓄洪能力。
同時,明祖陵的地形也不是很高。根據明中葉士人王文祿《龍興寺記》中採錄的祖陵守陵戶的說法,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是葬在一座叫“楊家墩”的大土墩上的。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縣(今鳳陽縣境內),已經不知道其祖父的葬地,直到洪武十七年族人朱貴前來報告,才搞清楚其所在,後來又在附近建了祖陵的陵園。
實際上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到,整個泗州城附近的地形都不高,倒是向東南渡過淮河,對岸就是盱眙的第一山,最高峰海拔100多米,其西南方還有鐵山山區。但朱初一併未在更為高爽的山區給自己置辦墓地,只能就近找個土墩安葬,大概就是由於家境所限的權宜之計吧。
其實,在明中後期的治水過程中,明朝官員是著意防範祖陵被淹的,不但力圖避免黃河從渦河水道進入淮河,直接衝擊祖陵,也在祖陵周圍加固堤防。但黃河奪淮入海的現狀是當時人難以克服的,而古代的所謂治河之術又要綜合考慮運河水源、各地地主訴求、政治影響等多方面因素,再加上泗州本身地勢低下,因此明祖陵在晚明時期已頻頻遇險,到了清代徹底被淹。這也體現了古代技術水平與社會制度條件下的治水效果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