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這個可能也有,只不過可能性極低。

    建文帝的諸多可能

    關於建文帝這一方面,只要歷史學家沒有發話,咱們可以隨便想,隨便的揣測,隨便的來回折騰,因為壓根兒就沒有記載建文帝最終去了哪。

    如果我們說的再直白一些,那就是建文帝在靖難之役結束之後,他的歷史就成了一片空白,儘管明朝歷史已經詳細記載,建文帝已經被燒死,但是這個已經被燒死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我不說大家也能夠略知一二。

    也就是說關於建文帝的事情怎麼揣測怎麼想都有可能,畢竟明朝歷史沒有寫,咱們就可以大膽的猜。

    但是一切大膽的猜都必須有歷史資料,作為一個詳細記載的依託,所以在此我們只能說建文帝被朱棣控制住的可能性非常的低,因為如果真的控制住,就沒有必要大張旗鼓的去找了。

    朱棣為此做出的努力

    朱棣為了建文帝最起碼做出了四方面的努力,而這四方面的努力幾乎讓朱棣心神俱疲,如果真的早就找到了建文帝,也就沒有必要這樣折騰了。

    另一個方面就是希望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看一看建文帝有沒有跑到海外去,如果跑到海外順路給抓回來,這一點主題沒有說,咱們可以揣測到。

    第2點就是朝中突然多了一個五品的小官員,這個官員官職極小等級低,但是它的權力非常的大,他的目的是啥呢?那就是找尋建文帝。

    除此之外,朱棣的後宮當中,數不清的女子因此喪生,而他他們喪生的目的似乎也有著一個引申,那就是藉此來逼迫建文帝現身。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系列的削藩在朱棣手中搞起來了,朱棣動用了諸多手段來窺探天底下有沒有藩王故意隱藏朱允炆的下落。

    但無論如何,建文帝應該是逃跑了,如果他沒有逃跑的話,估計這麼來回折騰也沒啥好處。

  • 2 # 老三學文史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個千古之謎,大火焚宮後他下落如何,到底是死是活?朱元璋為他留下秘密盒子裡裝著什麼?鄭和七下西洋只為找到他?正史與野史都有不同的回答。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之後,並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直接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根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在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隨後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開始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1自焚說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滿朝文武也紛紛投降,建文帝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燒宮殿,建文帝朱允炆攜皇后馬氏及嬪妃侍從等,偷火自焚而死。據《明·成祖本紀》記載,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從都說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並從火堆裡找出了一具焦屍證明,但屍體已經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朱棣繼位後厚葬建文帝。

    2削髮為僧說

    近代有人則認為燕王破城後,建文帝無奈,遂求一死了之。但少監王鉞告訴他:先皇給您留了一個鐵盒子,說讓我在您有難的時候再給您,我一直秘密地把它藏在殿內。我這就把它拿出來。開啟后里面有三張度牒。什麼是度牒?度牒就是作為僧人的憑證,上面寫著建文帝等幾個人的名字,還貼心地為他們準備好僧衣,剃度刀,盤纏和一封書信。信上寫明瞭為他計劃的逃跑路線,隨後從密道逃走。至此建文帝削髮為僧。

    根據野史記載,朱棣繼位後曾派人以尋的長生不老藥的名義秘密尋找,都是無功而返,鄭和七下西洋有一項任務就是為了去海外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可見朱棣並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這一找就是十七年。據記載,直到朱棣死前一年,朱棣得到了答案,人們不知道他得到的答案是什麼,但朱棣釋然了,不知是人到晚年看開一切,還是確定了建文帝對他已經沒了威脅。但至今建文帝的下落仍然是個謎。

    直到近幾年才基本確定了建文帝的下落。

    2008年有施工隊在福建發現了一處不尋常的古墓,根據考古隊的考察發掘,確定是明初的一處古墓,而且可能是一位高僧的墓地。但墓中發現了當時象徵皇室的龍頭和紋飾,與明皇陵紋飾相似,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著“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而這句話的隱意:“圓明”代表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則是孫輩,“滄海”代表一統天下,“珠”則暗指朱姓。那滄海珠禪師是建文帝的可能性就極大了。但歷史真相到底是怎樣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我們只能無限的接近歷史事實,無法真正觸碰。

  • 3 # 橘子愛旅遊

    建文帝和朱棣是叔侄關係。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擴充套件資料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後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朱棣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建文帝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4 # 一杯清茶飲江湖

    沒有可能,有三個人可以證明。

    胡濙,禮部尚書、太子太師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胡濙書法

    胡濙,朱棣最信任的大臣,在外尋訪21年。回來後馬上見朱棣彙報,朱棣已經睡了,聽說胡濙來了,急忙起來召見,君臣談了半宿,談了什麼沒有記載,但談的一定是建文帝的事情,所以說建文帝沒可能早就被朱棣找到了。

    姚廣孝,黑衣宰相、僧錄司左善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

    十六年三月,入觀,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睡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餘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廣孝頓首謝。---《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姚廣孝臨終時,借朱棣看望他的機會,為人求情。是什麼人能讓姚廣孝這麼關心,又讓朱棣這麼痛恨關了十年呢?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而姚廣孝是朱棣的主錄僧。朱棣認為溥洽知道並幫助建文帝逃跑了,所以關了十餘年。朱棣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放了溥洽,姚廣孝跪倒磕頭感謝了朱棣。如果建文帝早就被朱棣找到了,控制起來了,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麼?

    鄭和 三保太監 明代Nautilus、外交家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歷史上有很多爭議,但第一次下西洋找建文帝,按照朱棣的性格,我覺得還是靠譜的。

    以上三人之事,發生在朱棣整個統治期間,這足以說明建文帝絕對沒有可能早就被朱棣找到並控制起來了。

  • 5 # 浪漫星空81808118

    永遠都找不到,建文帝在朱棣功破皇城自焚而死,朱棣為減輕自己的罵名編造建文沒死,謊言說多了人們都會想信,會變成真理。

  • 6 # 全球深度發掘

    我覺得城破得時候朱允文就被朱棣鎮殺了,為了不揹負殺皇帝的罪名,散佈訊息說皇帝逃出去了,一舉兩得,沒有殺皇帝,皇位又空著,天下無主。當時朱元璋的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都死了,朱棣名正言順的當皇帝了

  • 7 # 折緣

    明代歷史上最大的秘案,莫過於建文帝的下落問題。如今,我們幾乎不可能弄清楚朱棣是否已經找到了建文帝,因為這種事情,屬於百分之百會被掩蓋的,明成祖不可能再史書上記錄下自己派了多少人去找建文,也不可能在找到之後導演一出 “叔侄和解”的戲碼。因為,在朱棣靖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自焚於宮室的說法已經是永樂朝的官方定論了,在官方建文帝已經是個死人了,如果朱棣大張旗鼓尋找建文還把它記錄下來,這不是在打自己的臉麼?當初假惺惺的說自己只是靖難,不是想當皇帝,想造反,只是你建文自焚了,我沒辦法只能把擔子挑起來,如今又派人尋訪而記之,這不是打自己臉麼?

    所以,在明代中期以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沒有任何流傳開來朱棣派人尋找建文的記錄,更何況是尋訪的結果?

    從明代中期以後,關於永樂年間大臣胡濙巡遊鄉邑、太監鄭和下西洋皆為尋訪建文帝的傳說開始出現,清朝官修《明史》也將這種說法吸收於書中。《明史·姚廣孝傳》曰:“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

    而《明史·胡濙傳》稱: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永樂)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還朝,馳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云云。”

    經過官修《明史》的強力宣傳,胡濙尋訪、鄭和蹤跡建文之說,似乎成為確然不拔的定論。時至今日,不少歷史研究者和廣大文史愛好者仍對此論說紛紛,贊成和反對的意見都不少,但都提供不了有力的材料為佐證,故信者恆信,疑者恆疑。

    據現有史料,最早直接記錄建文帝出亡說的時間是在正德年間,祝允明、黃佐等人的著作都有記載。而朱棣遣人尋覓建文帝的說法,最晚也在嘉靖初時形諸文字。這些說法,大多來自私人筆記,但這些私人筆記,並沒有交代到底有沒有找到建文。而這些文字的線索追述到了明憲宗時名臣李賢的索作胡濙的碑銘。

    這篇碑銘全文沒有一個字是關於建文的,就說了胡濙受命巡遊天下,以訪異人為名,實察人心向背。這裡的“異人”指得是誰?是張三丰,還是建文帝?但文中言及胡濙的主要任務是察人心向背,畢竟朱棣得位不正,建文帝是合法天子,篡位的明成祖,憂慮人心不服,派人察訪全國民心如何,這也是正常的事情。胡濙回來後,向朱棣回報了工作,“上覽之大悅,自是不疑”。

    李賢寫的胡濙碑銘,就是後來流傳開來朱棣遣人尋建文說法的由來。這篇碑銘實際上是一個官方對胡濙的蓋棺定論,標準的官樣文章,胡濙後半生一直都在全國各地尋訪,難免讓人不懷疑是不是在找建文帝。建文的生死,政治意義太過濃厚,他是合法天子,對於當時的文化而言,他在民間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自然有同情他的人心底裡希望他是從密道逃走了,而非自焚而死,所有有這樣的懷疑也是十分正常的。

    如果按照胡濙碑銘的記載,認為胡濙還有秘密使命是尋訪建文,那麼,“上(朱棣)覽之大悅,自是不疑”似乎像是在說,建文帝找到了,可能死了,可能當和尚,可能雙方和解了,可能性太大了。總而言之就是,朱棣的江山穩了,沒有人再會起來造反了,自然也包括可能活著也可能死掉的建文。

    當然,無論是自焚說,還是流亡說,至今都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自然朱棣遣臣尋找建文的事情,也一樣跟建文的生死成了一個千古謎團。或許,也一直無法解開。

  • 8 # 七追風

    關於建文帝的失蹤之謎,野史議論紛紛,不過仔細想想,這事兒沒這麼複雜。

    先從朱棣的角度去想,靖難之役,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朱棣的口號喊的很響,“誅奸臣,清君側”,實際目的大家都明白,無非就是想自己當皇帝。而且朱棣起兵時已經是背水一戰、拼死一搏,沒有任何退路了。

    和朱允炆相比,朱棣顯然經歷更多,一直南征北戰,想問題比朱允炆全面多了。那麼,我們就可以輕易猜到,朱棣心裡很明白,自己實際上就是“起兵造反”——要麼弄死朱允炆,要麼被朱允炆弄死,沒有第三條路。

    前期打的很艱苦就不說了,到了建文四年朱允炆求和的時候,朱棣拒絕了。這個時候你要是朱棣,也一定明白,朱允炆沒幾天蹦躂了,該了結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大軍逼近南京,這場仗終於要打完了。

    當大軍逼近南京的時候,對於朱棣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建文帝朱允炆,必須抓住他。

    所以,相信在很早之前,朱棣就已經秘密組建了小分隊,專門負責搜捕朱允炆。就算朱棣在南京城一個眼線都沒有(這個不太可能),他也早就在城外佈置了攔截人員。這對於常年南征北戰的朱棣來說,應該不算什麼太意外的安排吧?

    當然,即便這樣,朱允炆確實有可能逃跑。但是假如題主所問的,朱棣早已經找到了朱允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朱允炆“意外身亡”。朱允炆死了,就省了很多很多麻煩。所以,正史當中所記載的,朱允炆在宮中被燒死了,應該是朱棣比較滿意的結局了。

    所以,如果在破城之時,朱允炆被抓住,很有可能趁亂被製造“意外”,死了最好。

    但如果朱允炆成功逃跑,半路被朱棣抓住,會有怎樣的結局呢?

    (電視劇裡的朱允炆)

    你從朱棣的角度去想,費了多大的勁得了天下,肯定還有一批文人士族心懷不滿,穩定重於一切。留著朱允炆有什麼用?只能給自己製造麻煩。

    所以,就算朱棣秘密的發現了朱允炆的行蹤,也一定是偷偷派人弄死他,假裝什麼也沒發生。傳說中胡濙半夜去見朱棣,說朱允炆還活著,但是也掀不起大風浪了,就不用理他了。於是,朱棣就釋然了,不再追殺朱允炆了。

    如果把兩個人換一下,你說朱允炆大勝了,不再四處追殺朱棣了,倒還有那麼一丁點可能。說朱棣知道朱允炆還活著,竟然不追殺他,你信嗎?

    所以極大的機率,朱允炆是被朱棣殺了,只不過這事兒不能明說,也就成了“失蹤迷案”。

  • 9 # 奮筆疾史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死後,皇長孫朱允炆就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皇帝的座位上屁股都沒坐熱呢,就開始大刀闊斧的削藩,按他的話說,是為了實行他的新政奠定基礎。在削藩過程中想著也是十拿九穩,削藩運動開始,也削了不少,等到燕王朱棣哪裡,這塊骨頭可就不好啃了,在拒絕坐以待斃下,燕王朱棣決定造反,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一路打到南京,並攻下了南京。那麼,城破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哪裡去了呢?

    城破以後的建文帝自殺了或者被朱棣所殺

    其實,在朱元璋進行分封藩王的時候,曾立下這麼一條規定:如果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也正是因為這個油頭,朱棣抓住這個理由,打著清除建文帝身邊齊泰、黃子澄的“清君側”口號謀反。

    (圖:朱棣劇照)

    面對朱棣的“清君側”,朱允炆毫不擔心,也麼說呢,當時朝廷加起來可調動的大軍有60多萬,反觀朱棣,只有區區幾萬人馬,朱允炆覺得朱棣造反就是笑話,真真的吊打。

    可是,誰有能想到李景隆實在是無能之輩,帶領50萬大軍落得了全軍覆滅的結果,可悲可嘆更為可氣。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朱棣率領大軍抵達金陵城下。徐增壽作內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守衛金川門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於是燕軍攻入金陵。

    (圖:李景隆劇照)

    那麼,建文帝去哪裡了呢?

    有人說,在城破之前就自焚而亡了,同時他還放了把大火,以至於別人認不出他。也有人說,建文帝是被朱棣殺的,但是,朱棣的行為是弒君、謀逆造反,於是他對外宣稱建文帝失蹤,由此掩蓋自己的醜陋行為。建文帝從地道逃脫,出家了

    據說方面朱元璋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他知道朱允炆會被燕王朱棣打敗,於是他早早為孫子朱允炆鋪好了道路,提前挖了逃生的地道。在知道地道的秘密後,建文帝就剃了頭披上袈裟從密道逃脫了。

    傳說,逃出的建文帝以和尚的身份雲遊天下,有人曾在雲貴一帶見過他。而云南境內是沐家的地盤,最初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建立的勢力。沐英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在得知朱標死後,他也傷心欲絕,不就病逝了。沐家是忠於明朝的,有人說是朱允炆去找沐家討伐朱棣了,結果不受待見,碰了一鼻子灰。

    建文帝逃到了南洋

    我們都知道鄭和,鄭和七下西洋,明面上是宣揚國威,背後可能在尋找建文帝。那麼,為什麼要竭力尋找建文帝,還是名分上的事情,朱棣稱帝天下都知道是他造反謀逆。如果他能夠控制建文帝,讓建文帝昭告天下,承認黃子澄、齊泰等是奸臣,從而承認朱棣的皇帝的名分。

  • 10 # 史海鉤沉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之謎是明朝十大懸案之一,要說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被朱棣找到並控制了起來,這種可能性實在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理由一:從明朝歷史的蛛絲馬跡中可以讀出,朱棣終其皇帝之前半生一直在派人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史書記載,朱棣一直沒有放棄過尋找朱允炆。因為在他當皇帝期間,一直有一個名叫胡濙的官員替他在民間暗訪建文帝朱允炆。永樂二十一年胡濙深夜求見朱棣,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雖然今天我們已經不可能再知道朱棣同胡濙談了些什麼,但是“至是疑始釋”一語,可以看出胡濙這些年可定是在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並且此時已經找到了建文帝朱允炆。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被控制,朱棣就不需要派人去民間暗訪了。

    理由二:鄭和七下西洋,明裡是揚大明國威,暗裡是尋訪建文帝朱允炆。

    很多人覺得朱棣已然是皇帝了,為什麼還要死死地追著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放呢,主要原因就在於,從明朝正統來看,朱允炆才是正兒八經的天子,而朱棣是奪侄子的皇位,所以朱棣皇位來的不正。因此,只要沒有建文帝確切的訊息,朱棣的皇位就坐的不安穩。

    因此,除了派人在國內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之外 ,還派鄭和七下西洋去大明王朝周邊國家去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由上文可知,建文帝朱允炆應該是真的失蹤了,因此,朱棣才會一直派人去尋找他。

  • 11 # 伯樂說歷史

    我個人認為,如果能找到《永樂大典》。當時有可能有一些具體的記載,畢竟這本書,耗時巨大,其撰寫時間之長。上面詳細記載了很多明朝上面的事兒,包括一些比較隱秘的。

    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見宮中起火,派人前去滅火救人,但火勢太大,最終建文帝葬身火海。朱棣厚葬建文帝,並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隨著朱棣起兵,在短短時間之中。就打到了當時明朝皇城,而且當時的城門,也是城裡面的人開啟的。

    使得朱棣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入皇宮,建文帝朱允炆。不堪其被俘虜,在皇宮中放下大火。隨其上吊自殺而亡,這是這本記錄中的解釋。

    但是我們可以想到,雖然朱棣搜尋到了一具燒焦的屍體。但是因為火災的原因,其面目包括全身已經燒燬。無法具體辨認是否是建文帝朱允炆,只能大概根據其形狀,包括當時投降的宦官。口述而出,大家都知道人被燒焦了以後,其面板都會縮減。這樣大大的增加了辨認的難度,但是燕王朱棣,剛剛打下皇宮。其混亂成都盛大,為了穩住局面,只能宣佈建文帝朱允炆上吊自殺而亡。

    從而掌控局面,為了博一個美名。也求一個心安理得,他並沒有馬上登基,而是選擇了厚葬建文帝朱允炆。並全國弔喪三日,從而獲得心裡的安慰。

    但是心思縝密的朱棣,心中一直隱隱不安。

    發現這一切太過於巧合,從對方投降開城門。到皇宮的大火,這一切很像是人為編織出來的。這導致他每日睡覺都會夢到,建文帝朱允炆向他索命。

    據說朱棣登基以後,偷偷命其心腹。派人在民間搜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但是遲遲沒有訊息傳來,這讓朱棣慢慢的打消掉心中的顧慮,名正言順的登基稱帝。

    但是其皇宮遷走,設立在北方。

  • 12 # 別天扯閒

    首先,要宣告我這是一家之言,也不想辯論。

    說到正題,朱棣一直想找到建文是為了什麼?一般的回答都是永除後患徹底清算建文餘黨之類的,可這些目標即便找不到建文也實現了。

    我們要明白朱棣最大的短板是他的即位合法性,最能補足這塊短板的人就是消失的建文帝,如果朱棣能找到建文並控制他,那就必須讓建文幹幾件事:第一,宣告我四叔沒殺我。第二,承認黃子澄他們真的是大奸臣,四叔殺的好。第三,承認自己無帝王才德,靖難之役完全咎由自取,當年所有政策都是惡政。第四,承認四叔即位順應天意,反對四叔就是亂賊。這四件事做了,朱棣就從手續和法理上全都合法了。(找到並控制建文和做這四件事互為充要條件)。

    可是我們沒有看到歷史上有這一幕發生,所以,朱棣真的沒找到並控制建文。

  • 13 # 道者法也

    有可能建文帝活著留在紫禁城,殺了他是弒君,又不能讓他明明白白的活在人們的視現內,所以失蹤是最好的,我等忠臣只是靖難清君側,不是謀反弒君,只是皇帝誤會我等出走了,國不能一日無君,我只能勉為其難的當這皇帝了

  • 14 # 中書門下平章事

    個人比較相信一個推測,具體在哪看過的忘記了。

    先說結論:朱棣的先頭部隊攻破南京,攻入皇城,即殺死建文帝,但宣佈皇帝失蹤,使得自己避免了弒君的口實,同時可以放心的做皇帝,後邊一切尋找行為更多的是把這事做真。

    朱棣以清君側,為國靖難起兵,如果讓天下人知道自己殺死皇帝會讓自己失去合法性(至少當事人這麼認為)。如果不殺死皇帝,建文帝活著,朱棣如何處理呢,當面殺死就是造反,不殺,置自己與部下與何處,總不能逼著建文帝赦免自己吧。

  • 15 # 又是一年春去處

    史書記載朱棣攻入南京當天,建文帝火燒皇宮後失蹤,後來成祖派人出使西域和下西洋都是為尋找他,這一點很不可信。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偷生,但是朱允炆應該不會,才四年就丟掉了他爺爺為他準備的大好江山,況且如果出逃,身邊應有忠義之人跟隨,但是手底下四大名臣拒絕投降被朱棣誅殺殆盡,倘若朱允炆還活著,按照過去封建社會愚忠的秉性,方孝孺這些人不可能一心求死引頸待戮。在那個講究正統的年代,後世認為朱棣改史書和身世不是沒有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與父親有哪些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