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蒲仙傳韻
-
2 # 勇哥白山黑水
我認為袁紹的失敗是命中註定的!他身上天生就有“四大風險”,這些風險是他的死穴!
一是情感風險:情感主導決策過程導致決策的非理性化
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腦對於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情感、情緒是影響個體決策行為的主導因素之一。對於領導而言,當情感主導、情緒操控其決策過程時,其所做出的決策不可避免地會陷入非理性化的情感風險。例如,袁紹因許攸和曹操的故友關係,全盤否決了他“星夜偷襲許昌”的建議;袁紹出於自己決戰曹操的迫切心情,對田豐、沮授“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的建議直接封殺;袁紹因幼兒生病,對田豐“趁曹劉交戰,偷襲曹操後方”的建議直接擱置。當領導者成為個人情感的奴隸時,其決策過程必然受制於自己的情感立場,其所做的決策也必然是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有限決策”。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策,由於喪失了客觀立場和風險評估,不但會導致決策的非理性和低效率,甚至會導致不可挽回的毀滅後果。
二是智慧風險:智慧儲備不足主導決策過程導致決策的滯後性
決策與預測是密不可分的。預測是決策的基礎,決策是預測的延續。而預測能力是建立在決策者的戰略視野、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等智慧儲備基礎之上的。當領導的智慧儲備不足以支撐正確決策時,其作出的決策必然因缺少前瞻性而失敗。例如,袁紹主導的“召董卓入京護駕”決策,導致董卓進京禍亂朝綱、自己逃亡河北;而其主導的“誅滅所有宦官”決策,更是導致何進身首異處。
三是思維風險:思維惰性主導決策過程導致決策的冒險性
思維惰性是普遍存在的。對於領導者而言,隨著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的豐富,他們更喜歡按照習慣的、固定的思路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這種思維惰性深深影響著領導者的行事風格,並在客觀上限制了領導者的思考力和創新力。領導在思維惰性控制下做出的決策,因不合時宜具有極大的風險性。例如,袁紹基於“按資歷用人”的思維定式,做出了“淳于瓊看守烏巢糧草”的冒險決策。概因為當年袁紹為中軍校尉時,淳于瓊是右校尉,兩人曾是親密同僚關係。袁紹看重淳于瓊的深厚資歷,而將看守烏巢的重任交給一個嗜酒如命的酒鬼,結局可想可知有多麼悲催!
四是個性風險:個性缺陷主導決策過程導致決策脫離實際
個性與能力相互影響、相互聯絡。個性既影響著能力的發展水平,又對能力產生補償或損耗作用。領導決策能力作為能力的子集,自然也深受個性影響。如果領導者的個性謙虛謹慎、豁達大度,會使決策理性客觀、富有成效;如果領導者的個性自負多疑,好謀無斷,必然會導致決策脫離實際、危害無窮。例如,在李傕追擊皇上時,袁紹因為自負自大的性格,拒絕採納沮授“出兵護駕”的建議,喪失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佳機會。#新作者扶植計劃.第二期#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三國演義#
-
3 # 愛寫詩歌的高國啟
壬午實在錯漏太多,又正好這幾天有空畫圖,花點時間裡說一下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嚴格來講是一場戰爭,官渡戰役是官渡之戰的主戰場,因此而得名。這場戰爭也可以叫做曹操對袁紹全面戰爭。官渡之戰包含有烏巢之戰、白馬之戰、延津之戰、汝南之戰、原武之戰、雞洛山之戰、獲嘉之戰,或有更多戰役沒被記載,袁紹並非一直失策,而是陳壽不載而已。地理位置被放大後不可能做到精確,大致位置沒錯。曹仁、夏侯淵、劉備的位置並不固定,活動領域比較廣泛。袁紹軍在主戰場總兵力步兵十萬,騎兵一萬,約十一萬兵力。《三國志》和《資治通鑑》均取其說法。
200年2月袁紹率本部兵力進軍黎陽,主要謀士有田豐、辛評、郭圖(轉為監軍)、陳琳,沮授以奮威將軍擔任都督,後郭圖勸袁紹分沮授的權力,督軍一分為三,由沮授、郭圖、淳于瓊擔任。期間於白馬一帶堅守,袁紹不能攻下,于禁隨後主動出擊,攻打袁軍的側翼,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隨後曹操使其單獨領兵進駐原武,于禁僅兩千餘的兵力。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超過萬人兵力進攻白馬,太守劉延死守。
此時曹操主力已從徐州返回,荀攸策計使曹操進軍延津,佯裝渡河進攻袁紹。遣關羽、張遼、徐晃以輕兵襲擊顏良,關羽刺顏良於萬軍之中。這一戰曹操的確打的很精彩,不過之後曹操仍舊撤出了白馬一帶,袁紹大軍順利渡過衛河,東郡以北已經淪陷了。只有七百兵力的甄城變成了前線,曹操欲遣二千兵力助程昱守城。程昱以為袁紹自負的性格見兵少必不來攻,兵多反而會強攻。近乎於空城計的戰術,果然使袁紹沒派兵往東進攻。此時袁譚迎接劉備之後,兩人領軍前往主戰場與袁紹會合,因而袁紹軍並沒有派兵進入徐州作戰,臧霸、孫觀在邊境嚴加防備。
呂虔和郭祖的情況並無法確定具體時間,但袁紹派人誘降曹操領土的官員是確定的,在曹操擊敗顏良之後,張遼就被急急忙忙的調往魯國平亂。因此看來袁紹雖然沒有進攻兗州東部,可是曹操境內十分吃緊。袁紹渡河後派文丑、劉備五六千進攻延津一帶,曹操、荀攸使誘敵之計大破文丑,徐晃部力戰破敵。這一戰看上去也很精彩,於是曹操軍就退回了黃河南岸,袁紹成功控制了黃河北岸,陳壽將曹操破袁紹兩元大將的事蹟寫到史書上,可是沒有解釋在勝利之後的撤退,即便是戰略意義上的撤退,也不見得曹操沒有吃虧。
于禁、樂進雖然勇猛的一度打過了對岸,但也很快撤回來,並且于禁的原武也是淪陷了。曹操主力退回官渡,阻擋袁紹軍前往許昌的道路。此刻沮授勸袁紹分兵官渡,主力留在延津,如若官渡有勝再增兵不遲,以此跟曹操打曠日持久之戰。袁紹與沮授發生矛盾,將沮授的兵權全部給了郭圖。接下來的就是袁紹主力進入陽武,與曹操隔著黃河對持。要知道從二月白馬之戰開始,一直打到袁紹進入陽武已經是七月,這更加能夠證明雙方進行過多次交戰,曹操抵擋不住才退往官渡,小型戰役至少是各有勝負,陳壽只記載了關羽、張遼等名將事蹟罷了。
官渡之戰從八月開打,袁紹軍營東西綿延數十里,主戰場雖然在官渡,可是沿著黃河的滎陽和開封也受到攻擊,黃河沿岸都是戰鬥,遠在甄城的程昱沒有陷入戰鬥,洛陽方向的夏侯惇也沒進入戰區。
九月份時,荀攸勸曹操派徐晃截擊西邊戰線的韓猛,燒燬輜重。劉備奉袁紹之名往登封方向進發,他到底是如何進入潁川郡,再去到汝南郡就不得而知。曹仁負責防備許昌周邊,被派去攔截劉備,可是並沒能成功。從李通、趙儼的傳記看來,袁紹的老家汝南有大量官員響應了袁紹,當地的盜賊劉闢、龔都也趁機起兵。豫州境內各郡的情況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具體情況不得而知,其實很不樂觀,各郡縣之所以沒有完全投降袁紹也只是還在觀望而已,一旦官渡被破,必然聞風而降。劉備進入汝南之後還擊敗了蔡陽,恐怕是兵力不足才被曹仁所破,張飛在期間抓走了年僅13歲的夏侯小姐。當時夏侯淵負責督促各州郡糧草,部隊應當在兗州陳留地區最為適合,也接近主戰場。
張繡通常被認為負責曹操軍側翼防守,所以應該在陳留附近。李典所處位置沒有變成戰場,因而不斷運輸糧草到前線。曹仁擊敗劉備之後,迅速返回曹操側翼,與史渙在雞洛山大破韓荀。期間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改良了霹靂車進行反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阻擋了袁紹的計劃。雙方相持將近三個月。
雖然只有曹仁、徐晃、史渙別破袁紹將領的記載,可三個月之間不見得曹操沒有什麼損失,實際上曹操相當被動。袁紹十萬總兵力和曹操兵不滿萬的記載一直飽受爭議,這其實並不難解釋,袁紹要將兵力分散在黃河沿岸進攻,不可能兵力都集中在官渡主戰區,劉備都甚至越到了曹操後方,袁紹的部隊又怎麼可能沒有越到曹操側翼進攻的可能性呢?曹操之所以兵不滿萬也是將兵力分散防守了,所以用袁紹十萬來畢竟曹操兵不滿萬是總兵力比較區域性兵力的比法。
期間任峻改變了運輸軍糧隊伍的距離,加強防備袁紹軍截糧,更加側面解釋了袁紹軍也在想辦法擷取曹軍的糧草。烏巢的位置就在今延津縣內,封丘的西邊,地圖中的位置沒有問題。許攸勸袁紹分兵襲擊許昌,袁紹大概不想輕兵深入,所以沒有答應。之前劉備進入汝南被擊敗的訊息,袁紹可能已經知道了。在許攸給予情報之後,曹操迅速做出決定親率精銳襲擊烏巢。這是勇將才會做出的決定,假扮成袁紹軍的部隊居然順利避開袁紹軍在黃河的防守部隊,只能說袁紹治軍不嚴。
淳于瓊的兵力應當還是可觀的,他麾下還有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數得出名字的將領。袁紹在得知曹操襲擊烏巢之後,不聽張郃之言而信郭圖,派張郃、高覽進攻官渡,曹洪和荀攸堅守抵抗。樂進在戰鬥奮力斬殺淳于瓊,烏巢的糧草被曹操火攻燒燬。形式逆轉之下,張郃、高覽向曹操投降,曹操反守為攻。根據記載曹操屠殺了袁紹降兵七萬人,而袁紹僅帶領八百士兵逃回河北。
有記載的是在黎陽的蔣義渠收攏了袁紹的敗兵,穩住了陣勢。曹操大破袁紹的戰果過於誇張,雖然可能有殺敵數萬,但也不可能將袁紹十萬之軍毀去七八成之多。從大方戰略看來袁紹的部署就有問題,田豐勸袁紹在曹操空虛之時襲擊後方,還可以說是劉備敗得太快而反應不過來。以田豐的策略打持久戰,曹操必然耗不起。當時的情況是孫策還沒死,劉表也還在南方,曹操無法像袁紹一樣集中兵力,這也是曹操在主戰場兵不滿萬的原因,袁紹憑藉這個優勢已經可以說勝券在握。
但是袁紹沒有將兵力分散,他本應該讓袁譚出兵徐州,高幹出兵洛陽,對兗州東部也應該派重兵全面進攻。袁紹可是進攻方,被動的是曹操,而袁紹只想著以堂正之師進軍許昌,其餘地方到時都可不戰而降。
後來袁尚和曹操交戰,才想到了全面進攻。如果袁紹能使洛陽和徐州進入交戰狀態,說不定劉表和孫權也會派小股部隊進行試探攻擊。至於從2月份進軍開始,袁紹軍也是步步逼近,別看袁紹損失了顏良、文丑,他仍舊佔有絕對的優勢,曹操領土一些郡縣都已經舉兵響應袁紹,至少他們不會運糧給曹操,最安穩的反而是鍾繇所在的關中地區。袁紹領土卻沒有如此混亂的局面,這樣的情況下再多打半年,曹操必然全線崩潰。昌豨已經準備好起兵了,卻在袁紹被擊敗之後。
祝臂亦是袁紹兵敗之後才被曹洪討平。袁紹的部署到不能說一無是處,欺曹操沒法集中兵力也符合兵法,在曹操襲烏巢之前,袁紹雖有敗象,可曹操的敗跡更甚。若果淳于瓊非庸才,袁紹又能迅Superb輕兵增援烏巢,勝負都未可知,只不過歷史已經蓋棺定論。從最初不打持久戰和沒全面進攻,再到進入延津、陽武一帶時沒納取沮授的計策,亦沒有對兗州東部進行猛攻,以及對烏巢時的判斷,都決定了袁紹之才遠遠不如曹操。
曹阿瞞少時就騙我偷新娘,後來竟賣隊友,哼!
-
4 # 一葉帆舟18
袁紹乃官宦世家,可謂一方霸主,然而此人性格優柔寡斷,聽好不聽壞,且沒有獨斷能力,在官渡與曹操的戰役上更為明顯,首先是不聽謀士沮授之言,沮授建議袁紹打持久戰,曹兵遠軍來襲,糧草不會供應急時,然而袁紹卻不明是非,將沮授入獄,二是不聽許攸之言,多疑在曹軍即將斷糧之際,錯失攻曹的最佳良機,所以性格決定命運,袁紹的性格也就註定他身邊會什麼樣的人,不明是非也終究會是袁紹必敗原因之一。即
-
5 # 不惑之老頑童
袁紹不是不強大,只是曹操太可怕!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真可謂當年的官二代,富二代!年少之時就喜歡結交朋友!聚攬門客。效仿當年戰國四公子,特別是取得冀州、幷州,戰勝公孫瓚以後!可謂名噪一時!但是也養成了他心高氣傲毛病!袁紹敗在他個人的自負和輕敵!
同時他對自己手下謀士求全責備!看不起有生活作風等問題的屬下,更不會重用他們,直接導致郭嘉,荀彧出走,許攸叛逃,公司團隊中高參出走!投奔了自己的敵方陣營!讓曹操直接洞悉了袁紹的底牌——火燒烏巢,切斷了袁紹後勤補給!是造成了袁紹大敗的根本原因!
另外袁紹縱容兒子們結黨,割據!也大大削弱了團隊的凝聚力!多疑而少斷的性格!又促使集團內部爭鬥和分裂進一步加劇!可以說袁紹輸掉了“人和”!
袁紹也稱得上一位當世豪傑!只可惜他的決戰對手是梟雄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師出有名!佔據了道德制高點!同時對袁紹太瞭解了,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袁紹又輸在了天時!✈️
袁紹不是不強大,只是曹操太可怕!
-
6 # 大腳汽車
他相當於誘敵深入時得傳染病而死亡,諸葛亮七擒5縱時被蚊子叮了死亡,歷史就說是孟獲讓諸葛亮死亡了,雲南獨立了。吐血是某種傳染病而已,戰略本身沒有問題,相當於暗殺,純屬意外,幾十萬士兵還在,日俄戰爭極度能打的海軍司令死於水雷,不然日本也打不了俄國海軍,一戰希臘國王勝利前死亡於猴子咬狗的病毒感染導致國家失敗就這類例子
回覆列表
袁紹失敗的根本原來是他——小人物決定大歷史公元199年,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爭奪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戰。在戰爭過程中,曹操處於不利的地位,不但部隊人數遠少於袁紹,而且更要命的是軍糧奇缺。眼看就要彈盡糧絕了,曹操屢次向留守許都(今河南許昌)的荀彧寫信告急,荀彧是巧臣難為無米之炊,拿不出糧食,只能回信給曹操以豐富的精神食糧,告訴他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曹操只好每天拿著荀彧的書信畫餅充飢。功夫不負餓肚人,不久以後,曹軍還真的等來了戰爭的轉機。原來袁紹手下有個叫許攸的謀士,他經常喋喋不休地給袁紹出謀劃策。不過袁紹是個剛愎自用、惟我獨尊的主兒,許攸的主意又恰好不合他的口味,於是袁紹就對許攸表現出一副愛搭不理、有你不多沒你不少的態度。許攸得不到重用,傷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所以歷史上就有了曹操赤腳迎許攸的故事。許攸向曹操提供了袁軍烏巢糧倉的詳細虛實。曹操聽了後喜出望外,急忙派軍夜襲烏巢,把袁紹辛辛苦苦積攢的糧食連燒帶拿,折騰了個精光,從而一舉扭轉了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袁紹在官渡輸了老底,氣得吐血而亡。沒幾年,曹操就擊敗了袁家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集團,在雄踞北方十幾年後,被許攸的一張嘴吹得煙消雲散了。也許許攸在主子眼裡,都是無關痛癢之輩,然而他們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存在的價值,給了大人物們以當頭棒喝。老子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我覺得應該再加一句,那就是“建功立事,必靠於人”。在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將相們固然能夠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時刻也能起到關鍵作用。一粒老鼠屎能壞一鍋湯,希望那些目空一切的大人物們能夠多多地考慮到身邊的小人物,不然下一個失敗的說不定就要輪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