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四阿哥郎春濤

    對於想提高認知的人來說,迷信當然是不好的。迷信是不假思索、盲目、想當然地去作判斷,是一種壞東西、一種毒。

    有時候也可以以毒攻毒。那麼,什麼情況下“迷信”有用呢?

    1、當你的認知趨於不可遏制的複雜化的時候,迷信這種簡單、粗暴、非理性的認知能起到緊急剎車的功能。

    2、比如你認為你穿紅襪子就能贏球,“紅襪子=贏球”顯然是一種非理性的迷信判斷,但在球賽一開始,對方兩分鐘就進球的情況下,你的認知和行為處於慌亂狀態,這雙紅襪子就展現了一個神奇的功能:讓你不去管現在的結果,甚至會提示你“對方兩分鐘進球可能是你贏球的一個先決條件”。

    3、比迷信更好的方式是培養一種習慣,就像菲爾普斯的教練訓練他的時候,不斷給他製造小麻煩,培養他遇到小麻煩的時候不僅不沮喪,反而精神煥發,一下子就熱血沸騰的狀態。剛開始,這麼做是一種強制,但後來變成了習慣,當菲爾普斯在奧運會比賽中遇到泳鏡進水以後,反而小宇宙爆發拿到了金牌。

    4、最後強調一點:我們永遠不是認清真相以後再行動的。如何讓自己有限的能量不至於消耗在無用的節點上,需要有某種定力,而不管是習慣還是迷信,都有可能在這個關鍵時候幫你一把。而智信真的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信仰、認知、高度、角度、都決定了所謂的“智”的程度,如同進化論還是神造論,唯物還是唯心,都有各自認知的“智信”…天道永珍,人是何等的渺小?一樣是盲人摸象…

  • 2 # 一塊醜石

    首先迷信和智信都是從主觀出發的,當然眾所周知的的大群體是認定和判斷的第一主力軍,單從個人而言,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個認知方法絕大部分都是指向神鬼之說。對於智信,更多加入了分析,研究,理解等思維和本身的文化深淺因素。至於區別,個人覺得還是要回歸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狀態,你有你的智慧汽車,我有我的生鏽腳踏車。

  • 3 # 徐國華

    迷信的本質定義就是相信了不該信的東西。人們的立場不同,所指稱的迷信內容也不同。在基督教看來,不信基督教而信仰別的宗教,這是迷信。其他宗教,也是一樣。佛教就辮稱自己是神聖的信仰,所以不是迷信。也就是說,迷信的本義,乃是"相信了錯誤的東西“,而不是"入迷徹相信"。

    沒有"迷信科學"或者"科學迷信"的說法。迷信是沒有理由的相信,而科學恰恰是追尋理由的地方。科學把道理講得如此明白,讓你覺得不相信就未免太傻。所以"迷信科學∥或是"科學迷信“就像"方"的"圓”或"圓“的"方"一樣,是自相矛盾不能成立的概念。只有愛教育程度所限,無法理解科學道理的人,才會把科學看得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說出"科學迷信"這樣不通的話來。只要以正確的觀念去信仰和學習它,那麼你就是智信。

  • 4 # 撼鳴陸嘉嘴

    迷信:是指人們對一些無法瞭解真相的事物所產生過於痴心、偏信和偏執的盲從表現。

    智信:是指人們對那些被認為罕見的、神秘的自然現象和事物的一種認識態度,這種認識是建立在科學觀的基礎之上,它更注重於用理性的思維透過所知的現象去客觀分析事物的本質。

    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迷信表現於嚴重的痴迷和執著。而智信表現在於個人的清醒和淡定,更側重於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問題。

  • 5 # 天子門豐

    覺得您說的有您的道理,但我認為,迷信並不是相信了他該不該相信,而是他沒有了解的盲信。他相信了,他以為的“事實”。就好比謠言。

    就像您對基督教與佛教兩者的評價就是個例子。基督教是主張世界是由上帝所創,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上帝所安排。是一神教。

    而佛教主張每個眾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三界六道眾生生命實相都是平等平等。每個人所做的事情都得由自己承受,造作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而生命不止一世,眾生死後會繼續輪迴,所以每個眾生,哪怕是同父同母所生,也一樣習性不同。也由於這個因緣果報的原理,所以每個人最終都可以經歷許久之所而最終可以斷盡塵沙一樣多的疑惑。所以說每個眾生都有成佛之性。

    由此來看,佛教根本就是一門科學。而由此原固,人們渴望和追求成佛境界,才說有仰信。

    這種放在過去時代,是反封建,反世俗,反帝制的理論。放在現代,又認為是封建時代帶來的東西。甚至認為是外國的教義。

    那麼,何者為智信,何者為迷信呢?

    可見智信與迷信是結果都是信,而真相卻只有一個。

    如果說正確與不正確的信,那麼應該稱其為,正信與誤信。或者邪信。

    所說迷者,是不知本相,就如盲人摸象一般。

    所謂智信,是因為知道真相而產生的信。世上有很多事,我們無法親眼所見,但是,透過已知事物的推理,歸納。也可以知道真相,這樣就是透過比量知道真相,這也是智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士進機關工作,身邊同事會怎樣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