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維的《滕王閣序》裡有一句話: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我的印象中,古人應該還不知道宇宙是什麼吧?
9
回覆列表
  • 1 # 阿奇100

    1,中文——宇宙:本意源自易經,上棟下宇。原來完全是空間概念。四方上下為宇,宙原意為:棟之出頭處,從由。而軸,車之出頭處,裝輪子,也從由,引申宙為週而復始,發音也從軸。中文意義——四方上下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喻天地。我們古人,時間和空間是統一考慮的,“宇宙”這個概念,約2500年,莊子、淮南子中都有明確應用。

    2,Universe,源自拉丁語。還有一個Cosmos,沒去研究過,從發音習慣上看,不像是英語拉丁語,倒像是西班牙土語,反正各有各的本源。本意,由於字典版本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解釋都有,但是所有解釋都沒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在裡面,哪怕是牽強附會。

    3,西方出現用Space Time這個時空概念去解釋Universe,年代不會超過愛因斯坦的年齡。而西方出現哲學,現代物理大爆發的年代,大致與道德經翻譯成德文的年代相吻合。估計這個翻譯家是個了不起的道學家。

    宇宙對華人來說,千字文裡是,天玄地黃,宇宙洪荒。洪是匯聚且威力極大的意思,荒是過去現在未來年代久遠的意思。

  • 2 # 豹小白的雜貨鋪

    古人的很多詞,其實是兩個詞的組合。

    例如“沐浴”,其實是沐:洗頭+浴:洗澡。

    在沒有浴室、花灑、熱水器的古代,沐和浴很多時候是分開進行的。

    “宇宙”也一樣,是“宇”+“宙”的組合。

    宇宙=一切時空

    宇=空間

    宙=時間

    這個定義,可見《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似乎《淮南子》也不是第一個這樣記述的)

    現在我們一提到宇宙,往往會想起浩瀚無邊的星雲、大爆炸、星系、太空、外星人、飛船……

    這其實是一個近代西方才傳入的天文學概念,主要指一切天體以及容納這些天體的空間。

    但在中國古代,“宇宙”更接近於一個哲學概念,而不是天文學概念。

    指的是存在過、已存在和未來將有的所有物質,以及存在過、已存在和未來將有的所有時間。

    古人對宇宙的探索

    對於“宇宙”的認識,中國古代主要有三種重要學說:

    “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  

    蓋天說

    出自商周時期形成的《周髀算經》中對“蓋天說”做了相對詳盡的解釋。

    自古以來,人們看見蒼天籠罩著大地,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北極是“蓋笠”狀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繞之旋轉不息。而日月星辰的出沒,並非真的出沒,而只是離遠了就看不見,離得近了,就看見它們照耀。

    示意圖如下:

    蓋天說有很科學的地方,它認為,大地是邊長為81萬里的正方形(現在知道,地球赤道周長是40萬公里左右),天頂距離我們8萬里(地球同步衛星軌道離開地表大概4萬公里)。

    而且,其中的天日星空距離的“勾股定理”三角計算,奠定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計算基礎。

    渾天說

    出自“盤古開天地”,東漢製造地震儀的科學家張衡就支援這個觀點。

    渾天說認為:地球如同蛋黃浮在宇宙中,天體由“氣”支撐(張衡認為是水,宋代發展為氣)。全天恆星都佈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執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在渾天說的基礎上,張衡製造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觀天儀——渾天儀。

    宣夜說

    東漢時期的星象家郄(qiè)萌在“渾天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宣夜說”。

    宣夜說主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上,皆須氣焉”,創造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並且在它的進一步發展中認為連天體自身、包括遙遠的恆星和銀河都是由氣體組成。

    那麼,這和之前的蓋天說、渾天說有什麼區別呢?

    ——不論是中國古代的蓋天說、渾天說,還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說,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說,無不把天看作一個堅硬的球殼,星星都固定在這個球殼上。而宣夜說否定這種看法,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充滿著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星辰日月的運動規律是由它們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決沒有堅硬的天球或是什麼本輪、均輪來束縛它們。

    這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天文學結論了。

    不過,宣夜說更偏向於哲學認知,而沒有任何對天文的測量儀器和資料,因此在一千多年的歲月中,並未進一步發展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自學設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