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時光如筍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主體民族。

    民族這個概念根源於西方,中國春秋戰國時稱x人,如周人,宋人,秦人,分別指周華人,宋華人,秦華人,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全國都成了一家,都叫秦人。漢朝建立後,又都叫漢人,漢朝享國406年,漢武帝擊敗匈奴,崇尚儒學,在秦始皇統一疆土,貨幣,度量衡的基礎上,又統一了文化。漢,長期是周邊國家的宗主國,周邊小國管漢朝人稱漢人,相應的,漢朝人稱周邊為匈奴人,羌人,鮮卑人等,但他們與漢人只是文化上的差別,人種上的差別並不大。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淪入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人手中,史稱,“五胡亂華”。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漢人倍受欺凌,也更加團結,彼此的文化認同感空前一致。漢人作為一個民族應該是始於秦始皇和劉邦,鞏固於漢武帝,最終形成於五胡亂華時期。

    再說一下民族這個概念,漢語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詞者,見諸1837年西洋傳教士編纂之《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所刊《喬舒亞降迦南國》一文。(方維規,2002:2)茲后王韜與康有為所編《強學報》中,分別都曾使用過這個詞彙。不過,"民族"一詞在中國之廣泛流傳,則是遲至20世紀初期之事,而此時一般所使用者,卻與上述的語言先例略無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知識分子拼湊"民"、"族"二字,以對譯西文Nation一詞所成的漢語新詞。易言之,吾人今日習用之"民族"一詞,實為一翻譯名詞,也是19、20世紀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統間跨語際(Translingual)文化實踐的特殊產物。

  • 2 # 槐蔭樹下的老曹

    漢族,在過去叫漢人,也就是漢朝的人,當然是從漢朝開始,就有明確的記載。

    但是,漢人,並不是一個血統上的稱謂,而是一個政治實體、與文化實體上的稱謂。

    炎帝部族,是來自於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黃帝部族,是來自於東北地區的趙寶溝文化。

    而與炎帝部族和黃帝部族,一起組成漢朝的漢人的,還有中原地區的原居民,和山東地區的原居民。

    他們的文化,分別是屬於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北辛文化。

    當然,這個民族與文化的融合,是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經歷了一個很曲折的過程。

    首先是趙寶溝文化的主人庖犧氏部族,南下中原,又被其他三大文化、也就是其他三大部族的主人們趕走。

    這個時代,就是歷史上的伏羲女媧時代,時間,是距今7200年-6400年.。

    經過這一輪的交流,仰韶文化與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就實現了融合,轉化成廟底溝文化型別的仰韶文化。

    而趙寶溝文化,就轉變成紅山文化;北辛文化,就轉變成大汶口文化。

    另外,庖犧氏部族的一部分,被迫南下,征服了湖南、安徽地區的一些土著部族,又形成趙寶溝文化的南方型別,如湯家崗文化、高廟文化、薛家崗文化、凌家灘文化。

    這個時代,就是歷史上的神農氏時代,時間,是距今6400-5500年。

    而在距今5500年-4800年這段時間,庖犧氏部族的後裔,又捲土重來,重新徵服中原。

    這個時候,雖然廟底溝文化,還是廟底溝文化,大汶口文化,還是大汶口文化,但是,她們的經濟性文化,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他們的政治性、宗教性文化,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因為,這個時候的中原地區的統治者,不是中原地區原來的主人,而是庖犧氏部族的後裔——朱襄氏和金天氏。

    所以,這個時候的廟底溝文化,是屬於廟底溝文化的晚期,而大汶口文化,是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期。

    在距今4800-4000年,朱襄氏和金天氏的統治,相繼垮臺,中華民族,就正式成為了一個“協和萬邦”的政治實體。

    這就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的五帝時代。

    五帝時代的領導者,如軒轅氏黃帝,還有顓頊、嚳、堯、舜,基本上都是庖犧氏部族的後裔。

    但是,他們在政治理念上,卻不再堅持庖犧氏部族的霸道思想,而是接受了女媧氏部族的中道思想。

    軒轅氏黃帝,是庖犧氏部族中,黑龍氏部落的後裔。

    當年,女媧氏部族打敗黑龍氏部落,將他們帶到陝西定居。

    他們就由黑龍氏變成少典氏,接受了女媧氏部族的中道文化。

    而顓頊大帝,又接受軒轅氏黃帝的中道思想。

    於是,中華民族,從此就形成了一個充分融合的整體。

    再然後,經過夏、商、週三代,直至秦、漢、魏、晉、南北朝,又再次地與其他少數民族融合。

    所以,漢人,不是一個血統屬性的民族,而是一個文化屬性的民族。

    這個民族,由文化融合而來,又會在文化融合中,融入更多的文化與民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部面板特別油,該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