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澳古說歷史
-
2 # 崔文瀾
太:原本就是大,和大是一個意思。但加上了一點,且音有區別,意為過於大的意思。
比如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太極——就是大到了極點,已經無法再大的意思,極,就是盡頭的意思。所以莊子說太極是“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因此,太子,也就是最大的子——誰的最大的子呢?皇帝的。這可是皇帝接班人呀。但是得注意,秦始皇之前可不能叫皇太子,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皇帝的稱號。在他之前,太子也是接班人,但就叫太子或世子,而不能有皇太子這種叫法。
那麼親王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那這五等之上是什麼?就是王,而王也是有等級的呢,最高的當然是親王,次等則是郡王。
當然親王也分層次的,比如清朝著名的九大鐵帽子王,什麼叫鐵帽子王呢?是世襲罔替的俗稱——也就是你是親王,你的兒子、孫子、重孫子以及下一代都是親王。否則呢?根據國家制度得依次遞減,比如你是親王,那你的兒子則只有一個能世襲郡王,孫子中的長孫繼承公爵,最終遞減到啥也沒有。
記得東漢開國之君,著名的位面之子劉秀不?他的老爹就是個長沙的小縣令,而他則是平民一個,實際上他的六世祖可是漢景帝的親兒子呢,當時被封在長沙,乃是有名的長沙王。而到了他這一輩子,家裡已是破落戶了。還有他的遠房後代劉備,也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呢。
因此,太子最大,親王次之,郡王再次之。
-
3 # 食客三千萬
太子和郡王,親王都是皇帝的叔伯兄弟子侄輩,都是皇帝的同姓親戚,因為從漢朝開始就有了不成為的規矩,異性不封王!至於誰地位高,一般從政治角度太子地位是最高的,親王次之,郡王排在親王后面。他們的區別就在於繼承大統的機會上!當使用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的時候,作為皇帝兄弟的親王是有機會的。但是這個繼承製度不好,在漢朝竇老太后想立梁王為繼承人的時候,袁盎對這個繼承製的弊端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中國基本完成統一的王朝也很少使用這種繼承製度,好像只有宋高祖是兄終弟及。使用最多的是子承父業!子承父業也分立長立賢,沒有意外發生,太子繼承的機率是最高的,但是如果太子無德,或者太子夭折或者死在了皇帝的前面,太子的兄弟們,也就是親王,郡王身份的就有了機會,比如雍正的繼位。不過也有例外立自己孫子為皇帝的,比如明太祖,但是還是造成朱棣的造反局面。所以子承父業是最穩妥的繼承製度,有長立長,無長立賢靠譜的多。
-
4 # 情感私語Show
親王和郡王都是封建社會制度中的爵位等級,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太子是儲君,是皇帝的繼承人,太子的地位最高。
-
5 # 澹奕
皇太子是君上,而親王與郡王都是封爵是臣下,君臣有別誰更高貴一目瞭然。太子是未來的儲君,而親王、郡王等王爵都是皇帝的叔伯兄弟,也就是所謂的皇族旁支,按照宗法制來說,太子是大宗,親王與郡王等都是小宗。
在漢朝與漢朝之前,皇帝與諸侯王的儲君都被稱作太子,不過皇儲稱作“皇太子”。而之後諸侯王的儲君稱作世子,太子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的專用代稱。而其地位在朝野中也僅次於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擁有監國輔政的巨大實權的(當然,在皇族私人家庭中,其地位還是低於皇后、太后等自家長輩的)
早在漢朝,就開始冊封皇帝的叔伯兄弟為王,而親王、郡王的稱號是到了魏晉時期才逐漸出現的。
當時皇帝的除了儲君之外的其他兒子、皇帝的兄弟們會被冊封為親王,而皇帝的嫡孫、功臣們會被冊封為郡王。而唐朝時代,分辨親王與郡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看其封號的字數——一個字的都是親王,比如秦王、齊王、越王、韓王等;兩個字的是郡王,比如汾陽王、衡山王、岐陽王等。
而明朝的情況也差不多,親王都是以封地為號,都是一個字。
到了清朝,王爵冊封承襲制度進一步收緊也更加嚴格,親王是地位最高的王爵,而雍正帝以後不再公開冊立儲君,所以“皇太子”之封號已經名亡實存。清朝親王之下,設立郡王、貝勒、貝子等,郡王地位低於親王。除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外,所有爵位都要降等承爵。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行朝貢制度的古代,北韓國王位同郡王,也就是皇帝的子侄,但可以享受親王的冠冕。然而其實際地位仍舊只相當於郡王。
-
6 # 搬不動的小強
太子是儲君,將來要做皇帝的,肯定是他的地位最高。在歷朝歷代都如此,當然太子的風險也是很大的:一天沒繼承皇位,就有被搞掉的風險,歷朝歷代被搞而不得善終的太子太多了,比較經典的有唐朝的李建成、清朝的胤礽等等……
親王和郡王這都是皇親貴族的王爵,也是功臣封爵中最高的等級,從漢朝時就有“異姓不王”的說法,極少用於皇族以外,功臣封爵一般以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能封侯的已經極少,比如西漢時名將李廣始終無緣封侯,所以有“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的說法……而東漢末年關羽得了個漢壽亭侯的爵位,就已經開心的不得了。
當然呢,也有給異姓裂土封王的例子,只說一個最極端的,北宋末年率部與金軍合力滅遼的大太監童貫,就被封了王,這也是史上罕見。王爵最貶值的,當然是太平天國,洪秀全據說封了兩千多個王,漢字都不夠用了……
就本題來說。親王跟郡王當然有區別,親王似乎是清朝才出現的說法,之前王爵的區分往往是以字數的多少,一字王比如秦王福王燕王,這都是離皇帝最近的,比如親兄弟;二字王,當然就略遠一層了。大體上應該也相當於親王和郡王的區別了……
-
7 # 變張方塊3
這要看什麼人,譬如清朝的多爾袞親王,別說是太子,就是他爹順治地位也不一定比他高!唐朝尤其是武周的太子,還真不如王爺
-
8 # 花海8115
太子是國家的儲君,是未來的皇帝,是正統繼承人。親王是皇帝的兒子,叔伯,兄弟。郡王也可能是皇帝的兒子,是親王的嫡長子,在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以外,其他王室子孫是要降級的。皇帝的兒子是某親王,他的孫子封為某郡王,某郡王的兒子封為多羅貝勒(漢人王朝封為世子),層層降級的。太子的位子也不是鐵飯碗,會因為那件事惹皇帝不高興,皇帝忌憚太子的勢力,而廢除太子,改立其他兒子為太子比如楊勇隋朝,康熙帝的胤礽。也有皇帝絕嗣立血緣關係近的兄弟為太子。比如漢宣帝,嘉靖帝。
-
9 # 哈爾濱的歲月靜好
太子是未來的儲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東宮”,而親王、郡王都是臣。雖說親王、郡王是皇帝的叔伯兄弟,但是按照宗法制來說,還是有所區別,太子是大宗,而親王、郡王都是小宗,相比之下,高下自分,親王、郡王的地位,自然在太子之下。
在漢朝和漢朝之前,皇帝與諸侯王的儲君都被稱為太子。不過為了區別,皇儲被稱為“皇太子”,而諸侯王的儲君則被稱為世子。
太子是皇位繼承人的專用代稱。漢朝時,開始封皇帝的叔伯兄弟為王,而親王、郡王的稱號是到了魏晉時期才出現的。
皇帝的兒子除了儲君外,其他兒子便會被冊封為親王。而皇帝的嫡孫、功臣們則會被封為郡王。
到了唐朝,親王、郡王很好分辨,僅憑其封號的數字便可區別。一個字的都是親王。如親王、齊王等,兩個字的是郡王,如汾陽王、岐陽王等。
清朝之後,王爵冊封承襲制度變得更加嚴格?親王是地位最高的王爵,郡王次之。自雍正帝之後,就不再公開立儲,”皇太子”的封號也不復存在了。
-
10 # 半飽書生
這個問題必須要分情況,如果是在傳統的中原封建王朝制度中,太子的地位顯然是最高的,因為太子是儲君,而其它無論什麼親王,郡王,藩王,哪怕是傳說中的所謂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一字並肩王,都是臣。君和臣的地位關係,想必就不需要過多解釋了。
但是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元代以後的小說,雜文中,遊牧民族部落中,有不少太子的稱謂。例如說岳全傳裡的完顏兀朮,又被稱為金國四太子。鬧得清朝統治者們寢食不安的朱三太子,甚至於包括錢塘關總兵李靖的兒子也被稱為哪吒三太子...
這林林總總的太子就和儲君沒什麼關係了,造成這些混亂稱呼的主因是北元朝廷封了太多的‘臺吉’稱號,也就是太子的北蒙讀法。結果弄得遍地都是太子。這些太子的地位雖然也不見得低,但顯然是無法與儲君相提並論的。
-
11 # 農民工說古道今
太子,在曹魏之前,並非只有一個。兩漢時期,皇帝的法定繼承人叫太子、諸侯王的法定繼承人也叫太子,只不過一個是皇太子、一個是諸侯王太子。比如被漢景帝劉啟用棋盤砸死的那位劉賢,他就是劉啟的堂大爺吳王劉濞的太子——吳王太子;而彼時的劉啟,則是他父親漢文帝劉恆的太子——皇太子!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還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皇太子的地位要遠高於諸侯王太子。所以,皇太子劉啟雖然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太子劉賢,但彼時劉濞也只能是打碎了牙齒和血吞、沒有任何辦法,讓皇太子抵命就更加不可能了……
直到曹魏時期,諸侯王的法定繼承人才正式由太子改稱世子。其實,這樣的改變在東漢末年便已經出現了。東漢末年,權臣曹操進位魏公、魏王,加九錫。不久之後,他的法定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魏文帝曹丕彼時被立為了魏王世子。請注意,曹丕彼時不是魏王太子、而是魏王世子!此後,“太子”二字便徹底成為了皇帝法定繼承人的專屬,世間只剩皇太子,再無諸侯王太子。
▲魏文帝曹丕(畫像)
那麼,兩漢時期的皇太子與諸侯王誰的地位更高呢?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皇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繼承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劉盈就是跨過他庶出的哥哥劉肥、被冊立為皇太子的,而劉肥的身份正是諸侯王——齊王。顯然,皇太子的地位必須高於諸侯王!否則漢高祖劉邦立嫡子為皇太子、封庶長子為齊王還有什麼意義?再如漢景帝劉啟的廢太子劉榮,在被廢黜之後、改封為了臨江王。顯然,臨江王的地位肯定是要低於皇太子的。諸侯王再大,那也是臣;而皇太子卻是儲君、是君。雖然只是“後備皇帝”,但那也是君,君臣之別、天壤之別!
▲西漢·廢太子、臨江王劉榮(劇照)
再後來,晉又將王爵分為親王(也有國王之說)、郡王,親王自出現之日起,其地位就高於郡王,這一點毋庸置疑!最初,親王是專門用來封給皇子和皇兄弟的,而郡王則是給皇太子之子特設的封爵。起先還是比較嚴格的,但後來的各個朝代是越封越濫……到明朝時,親王的兒子除了襲封親王者之外皆封郡王,郡王便徹底“爛大街”了……不過,有一點還是非常明確的,直到清朝滅亡,親王的地位一直都高於郡王!但無論親王還是郡王,地位都要低於皇太子。
▲清·和碩慶親王奕劻
▲清·多羅順承郡王納勒赫
綜上所述,兩漢時期,皇太子>諸侯王>諸侯王太子;晉之後,皇太子>親王>郡王。但這只是國家層面的東西,如果論家禮,那就又另當別論了。比如晚清的醇親王奕譞、載灃父子,他倆都是皇帝的親爹!雖然爵位只是親王,但皇帝私下裡也得對他們客客氣氣,不是嗎?
▲清·和碩醇親王奕譞
▲清·監國攝政王、和碩醇親王載灃
回覆列表
首先,這三者毋容置疑太子的地位最高。太子,身為國家的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地位僅次於皇帝、皇后,擁有自己的官僚系統—“東宮”,可自置僚屬,置太子三師、太子三少等與朝廷大同小異的官員。同時,太子還能在京師,合法的擁有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身為帝國的儲君,太子就是君,而親王、郡王雖是王,但歸根結底也是臣,君與臣之間,自然君最重,臣最輕,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身為君的太子,親王、郡王這些臣子,豈能不敬呢?
其次,至於親王、郡王之間地位誰最高?顯然是親王,歷代自有親王、郡王始,就是親王最大,郡王次之。
親王、郡王爵位,始於北周。
北周時期,周武帝仿《周禮》,置十一等爵,即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隋代,隋文帝更改封爵,改十一等爵為九等爵廢縣王、鄉男,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
自隋代開始,王品級被定為正一品,郡王品級被定為從一品,由此親王的地位自然要高於郡王。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到了唐代,親王、郡王品級亦是如此,未有變化。《舊唐書》載:“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唐代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兒子,皆封親王;東宮太子的兒子,皆封郡王;親王的兒子,若皇帝特旨加恩,也可封郡王。
唐代,親王為正一品,郡王為從一品,親王是皇帝的兄弟或兒子,而郡王則是皇帝的孫子或侄子。此外,在唐代,郡王爵還會賜予臣子,如汾陽郡王郭子儀、漢陽郡王張柬之、扶陽郡王桓彥範、博陵哀王崔玄暐、南陽平郡王袁恕己等等,而親王至唐高祖後,除賜予藩屬國的君王,皆不會賜予臣子。由此,從這三點,我們就可看出唐代親王的地位絕對高於郡王的。
宋元二朝,在親王、郡王的設立上,則是依舊延續唐制,第一等爵為親王,第二等爵為郡王,其品級也依照正一品、從一品而定,親王地位高於郡王。
到了明代,親王、郡王不再擁有品級。當然雖沒有品級之分,但從親王、郡王的待遇可以看出,明朝親王的待遇還是高於郡王的。如郡王每年只能得糧六千石,錢二千八百貫,而親王卻能得糧五萬石,錢二萬五千貫,兩者相差僅10倍。由此可知,親王地位是高於郡王的。
除此,郡王不再是隻有皇太子之子才能直接擁有,而親王之子只能特旨加恩方可,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在明代,只要是親王的兒子,除嫡長子封世子外,其餘子嗣皆封郡王。
到了清朝,親王、郡王雖在品級上皆為超品,但卻同樣是親王地位高於郡王。清代,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而郡王歲俸卻只有銀5千兩,祿米5千斛,由此可知在清代,親王的地位是要高於郡王的。
總得說,自北周始設親王、郡王以來,親王的地位都要高於郡王,親王始終是一等爵,而郡王始終也只是二等爵。多數情況,獲封親王的都是皇帝的兄弟和兒子,獲封郡王的都是皇帝的孫子和侄子。
當然,有些時候,歷代也會幫王爵、郡王爵賜給臣子,如明代,朱元璋就曾將王爵賜予功勞最大的六位開國功臣,即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黔寧沐英、寧河王鄧愈和東甌王湯和。再如唐代,李顯也曾將郡王爵賜予有擁戴之功的五位大臣,即博陵郡王崔玄暐、漢陽郡王張柬之、平陽郡王敬暉、扶陽郡王桓彥範和南陽郡王袁恕己。
但是,不管朝廷將親王、郡王爵賜予誰,親王的地位都要高於郡王的,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