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慶之聲
-
2 # 漸近自然
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
據記載,華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年"字解說: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陳初生《金文常用詞典》)“禾”是穀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著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子的樣子。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
3 # 海岱山夫
謝謝邀答。中國古代的人們,每到年頭歲尾的一天,那是約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祭神祭祖,隆重歡慶,酒肉歡舞,新衣新帽,辭送過去一年的汙垢,迎接到來一年的開始。人們把這一天叫《元旦》《春節》《元日》《首曰》等,一直歡渡了數千年。直到民國啟用《陽曆》,與世界同步年曆。那麼,陽曆一月一日改叫作《元旦》,中國自古以來用的農曆的一月一日改叫作《春節》。
-
4 # 壹貳叄肆科技
關於春節的起源說法諸多,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曆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
5 # Tab20063530
春節的起源有好多種,其中一種說法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
6 # 鋼琴上的手在顫抖
題主應該不知道雖然“春節”一詞歷史悠久,但是和大年初一掛上關係還是沒有多久的歷史,下面來說說過年這檔子事情。
先秦之前年的起源雖然電視劇《封神榜》老版也是很多都是扯淡的,但是裡面把冬至當年來過還是有道理的。夏商周有所謂的“三正”即他們這三朝過年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到了秦朝的時候也不能玩特殊啊,再加上秦始皇也信五德終始說,所以把正月定在了現今農曆的十月。先秦時期過年還一般是祭祖。
漢之後直到今世演變漢之後正月大致被定了下來,而年的習俗也越來越多了,畢竟中國古代只有一種曆法在用(曆法雖變但是都是農曆),所以那時候大年初一稱為元旦或者元日等等,小學課本多學過古代過年的古詩。到了近代,外國佬的歷法進來了,我們就玩起了所謂的雙曆法,就把立春這天的稱呼挪到了農曆的正月初一,即“春節”一詞。
所以綜上所訴,題主所問春節起源,如果是春節和正月初一結合,那麼沒有多久。如果是說的背後的過年的文化習俗,那麼至少商朝的時候就有了。
-
7 # 鍾記影像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並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曆》,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後來歷朝歷代雖對曆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曆》為藍本,以夏曆的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曆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曆,把公曆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曆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並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使用“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曆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中國的新年禮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於萌芽階段。此時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詩中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諸侯國採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閒之際,它是後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於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盪後,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形成了。《太初曆》推行後,曆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遊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新年成為中國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遊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遊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遊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鐘聲,上海人遊城隍廟……各地遊藝活動自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中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曆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吃餃子,拜年,賞燈,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中華過年習俗還輻射到周邊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北韓、南韓等國家,他們與我們以相似的方式慶祝新年。
-
8 # 藏生堂明秀15053621613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歲末年頭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爾雅·釋天》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說明“年”的稱謂從周朝開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說文解字》也稱:“年,谷熟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新年的時間也不一樣。夏代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十月為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一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
-
9 # 毒舌打七寸
南北朝(420年—589年)已經出現了。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中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
10 # 黃河真黃啊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都是少不了的,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吃年夜飯,包餃子放鞭炮等待新年的到來,大家相互拜年,祝新的一年裡有個好兆頭。
-
11 # 阿杜9717
春節是華人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普遍的說法就是舜繼承天子,帶領部下祭拜天地,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不同的年代春節的叫法也不同,“上日”“元日”“元首”“元旦”等等,
-
12 # qzuser267315133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至於放鞭炮的習俗,是來源於一個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象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
13 # kerry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華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華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節日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說法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時間演變
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曆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虞舜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公曆,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曆歲首;1914年起把夏曆正月初一定作“春節”,為農曆歲首。
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
-
14 # 長夜577
春節
節日時間,正月初一
起源時間,殷商時期。起源事件,祭神祭祖活動
節日起源,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設定時間是中囯虞舜時期。
春節習俗在西漢定型
持續時間4000餘年
-
15 # 酒井
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過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二、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三、春節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天皇時代以“歲”來表示“年”。歲以六十甲子(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迴圈往復,永無止境。“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為“歲星”、“太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干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時代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當北斗的斗柄指向寅(東北)時為立春節點。上古干支紀元,正月建寅(攝提格),立春為歲首。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歲首(新年)在日期上亦有所變動。中國曆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四、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並吸收了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正月一日為歲首。
漢朝以後,曾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改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也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正月一日為歲首。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屬陽曆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曆)。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曆正月初一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公曆,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曆歲首;1914年起把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
16 # z山海
“春節”1914年始正式命名,“春節”的歷史,不過百餘年!
“春節”,既農曆新年,正月初一日,古時多稱為“元旦”。
農曆新年,正月初一日,稱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1914年的事情,所以,“春節”的歷史,不過百餘年。
一、農曆新年,正月初一日,稱為“元旦”的歷史,淵源流長,歷史悠久,又稱年,歲,為農曆正月初一日。
(一)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元旦”的元字出現。
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元旦”的旦字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
(二)到了唐宋元明時期,農曆新年,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
“元旦”稱謂首現,由是自始,農曆新年,稱為“元旦”,較為固定下來了。
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二、現在的“春節”,農曆的新年,正月初一日,如上所述,古代歷史上稱為“元旦”。
而現在過的農曆新年,正月初一日,稱之為“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創造的。
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公曆紀年,1月1日為公曆歲首,既“元旦”。
如此一來,1月1日公曆歲首稱為“元旦”,佔用了農曆歲首正月初一的“元旦”稱謂。
農曆歲首正月初一“元旦”稱謂木有了,怎麼稱謂?那可怎麼辦啊?
1914年,中華民國政府內務部呈請“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由是1914年起始,農曆歲首正月初一,稱作“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春節”既為農曆年歲首。
所以說,“春節”的歷史,不過百餘年而已!
三、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仍沿用中華民國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今年“春節”,適逢藏曆新年。
僅供參考。
-
17 # 特長技能搬磚
春節的日期歷朝也不一致。夏代春節是在正月初一,叫做“歲”,是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來了。商代叫做“祀”,春節在十二月初一。周代的春節在十一月初一,稱“年”,開始有了‘過年’的說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初一為春節。漢朝建立後,漢武帝恢復舊曆,自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稱“元旦”,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中國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於是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而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沿用至今。
-
18 # 雲南小阮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 春節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3年7月,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
-
19 # 小wang影視
一、春節的來歷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物,它經常在冬天欺負住在山裡的人們,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趕走。有一天“年”又來了,許多人家裡都遭到了襲擊。只有幾戶掛著紅布簾,門外生著火堆或敲敲打打鬧翻天的人家沒有受到傷害,因此山裡的人們知道了“年”怕三樣東西。當“年”再來的時候,人們用這三樣東西把這個大怪物給趕走了,從此都不敢來傷害人們了。以後代代相傳,便形成了過年熱鬧的習俗。
二、春節的來歷二 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身體像牛一樣大,頭上還長著一隻角,一張血盆大口,行走如飛,它本來是以牲畜為師食,後來冬天食物短缺,就開始吃人。因為這樣,每到除夕這天,人們都會躲進深山來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村子裡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他看見人們都在收拾行裝,準備躲避“年”時。他告訴人們只要在門上貼上紅紙,放爆竹,就會把“年”嚇跑。人們將信將疑,但還是決定試一下。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子,看到家家戶戶貼紅紙,屋內燭火通明,院子裡傳來“砰砰啪啪”的爆竹聲,“年”嚇得渾身發抖,狼狽地逃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聲了。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戶戶貼紅對聯,放煙花。這風俗越傳越廣,後來就成了我們中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三、春節的來歷三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它叫年,它頭長觸角,異常兇猛。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就會從岸上來襲擊村民。每當這個時候村民們都會托兒帶女上山去避難。 有一天,村裡來了一名白鬍子老爺爺來乞討,那時剛好是年襲擊的日子。老爺爺走進一家,向其借宿一晚,村民說:“我勸你最好趕緊上山去避難,這裡隨便你住。”老人摸了摸自己的鬍子,說:“不用怕我有辦法制服它。” 年終於來了,它看見有一家燈火通明,便走進那家一看,那位給白鬍子老爺爺借宿的那家門口貼了對聯,到處都是紅色的,年看見了,它冒了一身冷汗,後退了幾步。老爺爺身穿新衣,手裡拿著鞭炮出來了,他把鞭炮一點,向年那邊一扔,鞭炮炸的噼啪響,年就逃跑了。原來年怕紅色呀! 原來,每到除夕過年都要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貼紅對聯,這樣就會嚇跑年,如果你不這樣做,年會到你家來喲!
-
20 # Adolph丶亞聖
據記載,華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農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曆正月初一。
回覆列表
嚴格的說,春節從唐代以後才真正成為中國普天同慶、萬民歡度的佳節。請看春節在中國古代的演變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春節興起於虞舜時的祭神、祭祖活動,但正式形成於漢代。
漢武帝以前,春節的具體日期不太統一,漢武帝時期,春節才固定在夏曆的正月初一,並由此逐漸變為民族節日。
在古代人最早的認知中,春節不是一個吉利的日子。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一直到九月初九,按照古人的觀點,這都是陽中之陽的日子,是災難性的日子。
但日子再不好也得過,這就跟竹子一樣,竹子哪兒都是光滑的、順的,就竹節的那個地方是疙瘩的,所以,這種日子叫節,所謂春節,就是春季裡最不吉利的日子!
因為春節這種節日不吉利,不好過,但是這一天還必須得過,所以人們就想出各種過節的辦法:驅鬼辟邪、祈福迎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種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與功能在唐代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這個時期開始,春節慢慢從驅邪祈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了,過春節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各種娛樂活動。可以說,在唐代以後,春節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萬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明清時,春節習俗的禮儀性、應酬性逐漸加強。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有一些相關的習俗和信仰傳承了古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