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些孝道故事講說,饑荒年代,為了讓老母活下去,有些人割肉供養,甚至將子女賣掉來奉養老母,這在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母親是親人,難道孩子不是親身骨肉嗎?為什麼面臨抉擇時,很多人都會選擇長輩而放棄子女?這裡面有什麼樣的社會等深層次的原因?
6
回覆列表
  • 1 # 吉人1號

    為人父母,以慈愛待子女,為人子女,應以孝道問爹孃。但是,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慈與孝往往不能兩全。在古代,處於矛盾之中的人往往更偏向於孝敬父母,不惜減少甚至是割捨對子女的慈愛。而在現在,卻是恰恰相反的,往往是子女會受到更多的寵愛。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是有一定原因的,具體來作以下分析:

    古代人之所以更重視對父母的孝道,甚至於在困難關頭不惜犧牲掉對子女的疼愛,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制約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但到西漢以後,董仲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三綱五常成為典範。綱常之道中有一條說的很明顯,父為子綱。因為父為子綱,所以子必須對父(母)做到非常尊敬,不然就是不孝。還是因為父為子綱,所以父母可以以綱常之理剝奪本應該屬於子女的權利。所以,當一個人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在上的父母永遠比在下的子女重要,極端情況下,他甚至於會犧牲掉對子女的慈愛來維持對父母的孝道。從事實上看,現代人似乎更加重視對子女的關愛,在現實生活中也不缺乏視子女如命,卻棄父母如草的例子。這種情況出現,是有自己的原因所在的。首當其衝的原因是普世價值觀,對於一個人而言,他的父母垂垂老矣,而他的子女卻前途無量,當他的是個人能力不足以讓慈孝兩全的時候,他會在普世價值的影響下,讓子女得到偏袒,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作為補充還跟社會經濟現狀有關。要知道許多華人的生活壓力是很大的,所以他們往往缺乏社會安全感。尤其是涉及養老問題,靠房養老,靠工資養老,靠政府養老,靠保險股票養老,都不如靠孝順的子女來養老。所以,綜合兩方面的原因,現代人趨向於更加重視子女。最後要說的是,不管是更加重視父母還是子女,這都是不太合理的片面性選擇,為人父母應慈愛,為人子女當孝順。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社會,也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不惜一切代價,是慈與孝保持一個合理的平衡。雖說慈孝難兩全,有時候事實也不允許慈與孝都做到絕對的十全十美,但是,慈與孝都不止有一種表達方式,不必在乎別人怎麼樣,至少要在內心,對得住自己,對得住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美德!

  • 2 # 萬清軒居士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歷史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的刻板印象學這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從歷史學來看,你所提的饑荒年代古人舍子而救母這類事情,與《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埋兒奉母”、“恣蚊飽血”這兩個故事很像。為什麼古人會這樣伺候雙親,這主要與儒家的“孝”觀念有關。“仁”是《論語》的核心思想,其開端則是“孝悌”。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其弟子有子也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對父母的孝順是一個人德性培養的第一步。而施孝的過程,孝敬之心和行為實踐兩者缺一不可。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有關,董仲舒發揮了“三綱五常”理論,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自漢代以後,封建皇權利用儒家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舉制度創造以前,“孝”長期作為選官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來看,古代中國是宗族社會,人們按照血緣聚居,如果一個人不孝順,將很難再當地立足。

    其次,從社會心理學來看,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它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或事、某一類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或事的依據的心理現象。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資訊,迅速洞悉概況,節省時間與精力,但是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體差異性,人們往往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

    關於刻板印象最出名的段子就是:一個有英國警察、法國廚子、德國機械師、義大利情人,一切都由瑞士人管理的地方就是天堂。一個有德國警察、英國廚子、法國機械師、瑞士情人,一切都由義大利人管理的地方就是地獄。

  • 3 # 萬能的小黑嘿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歷代皇帝都是以孝治國,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漢代更有舉孝廉選拔官員的制度,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中國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稱孝廉。到清朝時,考取了舉人,還是用孝廉公這個名稱,那是沿用漢朝的。   一般稱孝廉公都是指那些被舉過孝廉,至廉至孝的人,但也包括一些弄虛作假、道貌岸然之輩,象漢朝就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版本男聖職哪個職業可玩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