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IFA

    北周大定元年二月,隋文帝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佈大赦天下。不久,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於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

    西涼很快被滅,隋朝的開皇八年(公元五百八十八年),隋文帝楊堅看到北方突厥的聲勢漸微,於是,決定一鼓作氣攻下江南,消滅陳朝。而陳朝在江南的統治腐朽不堪,皇帝陳後主只顧自己享樂,置廣大民眾於不顧。在繁重的稅賦之下,陳朝人民的生活可以說是苦不堪言。

    根據《資治通鑑》上的記載,隋文帝在開皇八年的十月二十八日開始攻打陳朝,太廟祭祖後,晉王楊廣、清河公楊素等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江南。

    隋朝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可是,醉生夢死的陳後主仍然不為所動。陳後主自認為擁有長江天險,對殺氣騰騰的隋軍不屑一顧。他拒絕了陳朝眾將積極備戰的請求,反而一心準備起即將到來的春節。為了歡度佳節,陳後主甚至把正在鎮守長江的兩字兒子召回了建康,同樣返回建康的,還有在長江鎮守的眾多船隻。

    這樣一來,陳朝本來就岌岌可危的江防就更加危險了。

    隋朝大軍軍容齊整,馬上就到達了長江北方。陳朝雖然佔據著長江天險,可是,守備不足,京口、採石兩個戰略要地,馬上陷入了危機之中。這時,陳朝中的大臣建議後主:趕緊從京城調兵鞏固江防。沒想到,昏庸的陳後主盲目樂觀,他仍然相信長江天險堅不可摧,並且,認為京城中兵將減少會影響到他過春節時的排場,於是,斷然拒絕了大臣的建議。

    這時,率領隋軍駐紮在長江北岸的將領是隋軍名將賀若弼,賀若弼雖然是武將,但是,卻並不是一個頭腦簡單之人。賀若弼領軍來到長江北岸後,不斷地派遣軍士打探南朝的訊息。陳後主混亂的部署,讓他成功攻下江南的信心更足了。賀若弼知道長江天險的厲害,在他看來,指揮手下硬攻的話,即使最後獲勝了,也要傷亡慘重。

    猜你還想看1兩白銀多少錢

    所以,為了能更好地獲得勝利,賀若弼採取了這樣幾個措施:

    一、麻痺陳軍。

    賀若弼將軍中的駑馬彙集起來然後賣掉,然後,偷偷地購買船隻。買到大批的船隻後,賀若弼又悄悄地將其藏了起來,並且,嚴令手下士兵守口如瓶,以免讓陳朝發現。為了迷惑陳軍,賀若弼還特意將幾十輛破舊的小船放在陳軍面前。

    這樣一來,陳軍以為,隋朝雖然兇猛,但是,卻並沒有渡江所用的船隻,於是,便逐漸的放鬆了警惕。

    二、裝腔作勢,使陳軍感到疲憊。

    雖然,陳軍在長江南岸防備的兵士很少,但是,他們的警惕性極高。而且,依仗著長江天險,不少陳軍兵士都有著死戰之心。賀若弼為了日後能夠出其不意地攻打長江,特意命令軍士在交接之時大聲鼓譟,作出進攻的姿態。

    陳軍見對面聲勢浩大,以為對面就要渡江了,於是,趕忙做好了戰鬥準備。沒想到隋軍只是喊而不攻。如此多次下來,面對隋軍的吶喊,陳軍已經習以為常,索性就不為所動。不僅如此,賀若弼還經常組織士兵在長江北岸打獵遊玩。

    陳軍將士見對面整天嘻嘻哈哈,於是,便更加的放鬆了警惕。

    賀若弼見對面陳軍的守勢已經逐漸鬆懈了,於是,在暗地裡更加嚴格地訓練軍士,為渡過長江做準備。在隋朝開皇九年(公元五百八十九年)的正月初一,賀若弼趁陳朝上下大舉歡慶春節之時,率領隋朝大軍攻打長江,直襲京口。在隋朝展開戰鬥之時,陳軍還沒有絲毫的察覺。

    很快,賀若弼率領隋軍攻下了戰略要地京口。另外一處軍事重鎮採石,也很快被隋朝的將軍韓擒虎佔領了。這時,陳後主才感到了危急。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陳後主作為一個皇帝,在敵軍壓境時竟然下令讓國內的和尚、尼姑等參軍作戰,真是可悲又可嘆。

    賀若弼不僅作戰勇猛,而且,治軍有方,軍紀嚴明。在攻下京口後,賀若弼嚴格地約束將士,並將違反軍令私下買酒計程車兵處以極刑。這樣一來,陳朝的民眾到處頌揚著隋軍的勇武,陳朝將士更加無力抵抗了。

    其實,陳朝不乏名將,蕭摩訶就是一個。

    可是,蕭摩訶多次請命作戰,都被陳後主拒絕。直到隋軍兵臨城下,陳後主才派他出戰。雖然,蕭摩訶勇猛無比,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陳朝已經大勢已去,憑他一人實在難以挽救局勢。很快,蕭摩訶就在鐘山被隋軍俘虜了。

    賀若弼的渡江之戰,可謂是勢如破竹,這一戰役,也被後人看做是瞞天過海的經典戰役。正如詩人周曇所寫:"破敵將軍意氣豪,請除傾國斬妖嬈。紅綃忍染嬌春雪,瞪目看行切玉刀。"陳朝滅亡後,隋文帝完成了自己統一大業,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隋朝。

  • 2 # 海上一棵草

    這個很現實的例子吧,隋朝滅亡陳朝的時候,陳後主剛好那會兒在過年,他曾經向他稟報,他姐說當初北齊北周的侵犯也不過如此,金陵有王氣誰最能奈我何,結果呢,隋軍強渡長江,陳後主的年也過不成了,為了躲避隋軍,你和他的妃子躲進了枯井裡面。陳朝滅亡。

  • 3 # 王世亮14

    每個皇帝的處境和處理結果是不一樣的,但是一般情況下會過的,當年靖康之恥,過後南宋皇帝高宗趙構南下建立偏安一隅的南宋,金人大軍一路南下,喊的口號“搜山檢海捉趙構”!趙構只要一聽說金軍的訊息,第一反應就是跑因而落的逃跑皇帝的響亮名號,有一次趙構讓金軍給攆到海里了趙構在海里的船上待了一年不少,每逢佳節在這種不力的條件下還過呢!只是心情不知是怎樣?

  • 4 # 陳大舍

    歷史上過年前後亡國的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南陳。隋文帝開皇九年,正月,史書記載,這一天大霧瀰漫,陳后帝竟然在朝堂之上昏昏睡去。然此時隋將賀若弼、韓擒虎已渡過了長江。據說,陳軍計程車兵與陳后帝一樣,都喝的酩酊大醉,根本沒有禦敵能力,所以防線很快被隋軍突破。

    其實幾個月之前,南朝上下就聽說隋文帝派了“五十一萬”意欲攻打江東。而朝的“一把手”陳后帝童年時做過戰俘,可以說苦出身,登上皇位後一度也是危機四伏,所以就他統治的風格很快就墮落的歷史上大多的南朝天子一樣,十分專斷。至於北方強敵壓境這種南朝根本無力解決的問題,陳后帝是提都不讓提,因為這對於他來講,簡直是一種“脅迫”。所以在整個江東都別刻意營造出一種“歲月靜好”、“這盛世,如你所願”的“承平氣象”。所以,舉國上下對各種“危言聳聽”的“謠傳”都十分的厭煩。

    就這樣,每次提到北兵要打過來的事情,陳后帝君臣就拿一頂政治正確的大帽子給壓下去。最典型的就是:“王氣在這裡,昔日北齊三次進犯、北周兩次入侵的軍隊打過來,沒一個成功的,這回肯定也不例外,有什麼好怕的!”見皇帝如此,百官也只能隨聲附和,比如都官尚書孔範就支援陳后帝的想法:“長江天塹,自古以來隔斷南北,隋軍難道能飛過來?肯定是邊將想要弄點功勞,謊報軍情罷了。”

    但是,此時的遠在長安的隋文帝可是隨時都在盤算著把南方的陳朝滅掉。當時江北氣候寒冷,旱田的收割季節比較晚;江左氣候溫暖,水田收割季節比較早。所以每次趁江左地區忙於收割時,隋朝就揚言要發動攻擊。陳朝於是立刻徵兵嚴加防守,如此農時就被耽誤。等陳朝人馬集結好了,隋朝的軍隊解散回家割莊稼。按這方法反覆幾次後,陳朝上下已經習以為常。

    開皇九年的春節,隋軍分兵兩路分別從南北兩邊夾擊陳朝的都城金陵城。陳后帝被俘,自漢末大亂以來長達四百多年動盪逐漸走向終結。

    此後過了一千三百年,時間是宣統三年臘月二十五,也就一百零六年的今天,大清帝國在養心殿舉行了最後一次朝會。此時的大清帝國猶如回到了三百年前,高高在上的是太后、幼帝、攝政王。唯一不同的是此時的大清已經是氣數已盡。隆裕太后以幼帝的名義頒佈了詔書,讓國於民。並令外務大臣胡惟德宣召,當胡惟德讀完:“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之後,大清帝國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便宣告結束,胡惟德捧詔率文武百官辭帝出殿。在宦官們的扶掖下,隆裕太后和幼帝,孤兒寡母悽然還宮。

    之後宮中辭舊迎新一如既往,只是正月初一元旦這一天沒有了百官的朝賀。而中國歷史也懵懵憧憧的進入了沒有帝制的時代。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陳宣帝及陳后帝父子。戴菱角巾著鶴氅,典型的南朝天子打扮。

    宣統遜政的發生地點,紫禁城養心殿。

  • 5 # 大話民國

    國家都要亡了,皇帝還過不過年?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就有多個這樣的皇帝(本題下面已有若干回答)。這裡只說一個亡國之君過大年,還創下了一箇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他就是五代十國的後蜀末代皇帝孟昶。

    孟昶是後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個兒子,公元934年即位,在位32年,是五代十國執政最久的一位皇帝。96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派王全斌伐蜀,965年正月,宋軍兵臨城下,還沒過元宵節,正月十三,孟昶便開啟城門,向北宋軍隊投降,後蜀滅亡。

    就在964年的除夕那一天,孟昶突發奇想,別出心裁要在桃符上題詞,貼在皇宮大門上,圖個開門大吉。事雖不大,卻是破天荒之舉。學士幸夤遜(後人誤為幸寅遜)奉命捉刀,絞盡腦汁,終於憋出了兩句文辭,呈送給君主審定。孟昶在位時曾刊刻《十一經》,精通儒學,腑有文才。他不滿意幸夤遜的文辭,稍加思索,大筆一揮,寫下十個大字:“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於是,中國歷史上的的第一副春聯誕生了!這幅對聯相當有水平,上下聯字數相等,平仄和諧,詞性相對,完全符合對聯的各項標準。後世也公認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幅春聯。

    這幅春聯明白曉暢,意境高遠,意為:新年承納先帝恩澤,佳節祈願春意常在。十個字寄託了孟昶感恩祈福的美好心願。不幸的是,十個字卻暗含著不祥之兆。

    先說上聯,“新年納餘慶”。趙匡胤收取後蜀以後,在後蜀設立成都府,委派呂餘慶為首任成都知府。呂餘慶本名呂胤,因避趙匡胤之諱,改名為呂餘慶。孟昶沒想到,後蜀的新年迎來的“餘慶”,竟然是北宋的新任長官呂“餘慶”。上聯“新年納餘慶”,分明是預兆“後蜀接納餘慶”。

    再說下聯,“佳節號長春”。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以後,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定名為“長春節”,因為這一天是他的生日,希望北宋青春長駐,福壽永久。孟昶的下聯“佳節號長春”,恰恰迎合趙匡胤的“長春節”,蜀地“嘉節”從這一年便要為北宋慶賀“長春”了!

    孟昶投降北宋,從成都押到汴梁,趙匡胤授其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追贈尚書令、楚王,諡號“恭孝”,享年47歲。

  • 6 # 這些歷史要讀

    年還是要過的,而亡國前的年過得最慘的,應該就是崇禎皇帝了。

    1644年的春節,是崇禎生命中最後的一個春節,也是大明王朝最後的時刻。此時,崇禎和他手底下的那班大臣對明朝的覆滅已經有明顯的預感。雖說大廈將傾,但年還是得過的。

    1644年的新春,按照年禮是要舉行一系列的儀式的。所以,崇禎皇帝早早的來到朝堂,並敲響了集結百官的鐘聲,等待百官前來朝賀。結果等了好一段時間,除了錦衣衛首領外,朝堂之上不見一名官員。於是,崇禎皇帝再讓人去鳴鐘,但依舊不見百官的到來。

    百官沒到,可宮廷儀式是不能耽擱。之後,崇禎決定先去祭拜太廟,再回來接受百官朝賀。然而真是屋漏兼逢夜雨,百官沒來得及到也就算了,就連皇帝的專駕和儀仗所需的馬匹都找不齊。然後,崇禎只好又返回大殿等候百官。

    又等了許久,聽聞鐘聲的百官才陸續進殿,而且百官隊伍混亂、衣冠也不整。而所有者一切,崇禎皇帝都默默地坐在龍椅上注視著,這可是大明王朝立國270餘年從未有過之景象啊!

    我想此時此刻,他的心裡應該是絕望的,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吧。大明帝國最後的一個春節朝會,也就這樣尷尬收場了。幾個月後的農曆三月十八日,大順軍攻進北京外城。次日,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結束了他悲慘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月有什麼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