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jp1860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付出200%的努力,一個壞習慣就是一瞬間。壞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所以孩子有壞習慣一定要在3睡前改掉,之後會很費勁改掉的。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遺傳因素外,主要有:

    家長方面

    沒有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家長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自己卻發牢騷大罵公婆;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追電視劇熬通宵,白天睡到太陽高掛;告訴孩子不要吃太多糖,自己卻吃很多甜食沒有限制。想想如果是這樣,孩子還會乖乖聽話嗎,肯定也是有樣學樣,壞習慣一大堆。

    不正確的說話方式

      父母在孩子面前說話不算數甚至耍無賴,比如為了讓孩子好好睡覺,你承諾星期天帶他去遊樂園玩,可卻久久沒有兌現,孩子跟你提的時候,你就裝作不知道或是繼續拖延敷衍。殊不知,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說話敷衍塞責,做事不負責的壞習慣。除此以外,還有諸如父母對孩子的虛假讚美——“我女兒真能幹!”、虛假恐嚇——“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其實是光響雷不下雨。這樣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培養出來的無疑會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不相信家長,不相信別人,也不相信社會。

    過多打罵孩子

      有的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出息是打出來的。這類家長喜歡簡單粗暴、動輒打罵。誠然,偶爾打孩子是可以讓他聽你的話,但經常的打罵,卻會損害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有研究結果證明,經常遭遇責罵或捱打的孩子,會變得自卑膽小、甚至會有暴力傾向和說謊行為。

    太過縱容孩子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態度,嚴肅給予教育和制止。否則很容易形成惡習。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的心理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客觀方面

    不良環境的影響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周圍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模仿,進而造成一些習慣的養成。經常把孩子放在網咖遊戲場所的話,孩子就會被周邊的環境所影響,也會變得沉迷網路遊戲,脾氣愈發暴躁。經常帶孩子去亂鬧雜的場所,周邊都是亂講髒話、亂丟垃圾的人,慢慢地,孩子也髒話連篇、到處扔垃圾了。

  • 2 # 育兒網

    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都存在一些壞習慣,比如說抽菸喝酒等。但是做了父母之後,家長應該注意的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家長的壞習慣會無形的影響孩子,所以家長有必要糾正自己的壞習慣。下面這四個壞習慣,如果你有的話,請儘快改掉!

    1.總對自己缺乏信心

    孩子需要自信才能更好地成長,但是很多的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比如抱怨自己體重過重,衰老過快等。家長如果總是怨天尤人,缺乏自信,那麼孩子的心理也會在無形中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容易對自己缺乏信心,變得自卑、膽小。

    2.一直玩電子產品

    家長在指責孩子沉迷電子產品之前應先審視自己的行為,自己是否也存在著沉迷電子產品的習慣。如果家長也是手機控的話,那麼家長就沒有說服力了,畢竟孩子總喜歡模仿你的行為,不是嗎?所以先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再去整治孩子吧~

    3.說髒話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聽不懂大人說話,於是就在孩子的面前肆無忌憚地說髒話。但是這樣的行為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一份調查研究指出,周圍的環境對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更容易記住家長的話,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說了髒話,孩子自然也會跟著學。

    4.作息不規律

    對正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一個規律的作息非常重要。但是因為父母生活作息的不規律,孩子的成長也就容易受到影響。比如有的家長有著睡懶覺的壞習慣,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導致孩子養成。日後孩子上學,就很容易上學遲到。再比如有的家長喜歡晚睡,但孩子只有早點睡覺,才能讓促使更多的成長激素生成,因此晚睡無疑會阻止孩子長高。因此,父母一定要養成規律的作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 3 # 老柯說教育

    請大家看看以下幾種情形:

    1.孩子不吃飯,邊玩邊喂;

    2.孩子穿衣太慢,家長幫他穿;

    3.孩子吵著要某個玩具,家長趕快買;

    4.家長在孩子吃東西時故意要他分給自己,給了家長卻不吃。

    5.孩子被玩伴欺負,家長告誡以後別跟那個小朋友玩;

    6.適齡兒童不愛學習,不寫字,家長逼他寫;

    以上6種情形是不是司空見慣?是不是在很多家長的眼裡都是不太在意的小事情?

    仔細分析1、2兩項慣壞的是孩子的生活習慣,讓孩子養成了壞的生活習慣,沒有基本的生活自理概念,也沒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而第3項更是助長了孩子不勞而獲的心理。覺得什麼東西只要自己要,只要自己鬧都會獲得。這也是家長教育子女失敗的發端。

    欺騙、謊言甚至於不誠信可能更多是從第4項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小的日常的行為開始的。

    對他人的敵對和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從第5項可以找到原因。

    孩子對學習的不感興趣、厭倦甚至於恐懼就是源於第6項中家長權威式的逼迫。

    不是所有的人從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有資格當父母的,現在好多父母都是當得不合格的。但是慶幸的是為人父母的能力可以在後天學習中得到提高。

    育兒是大學問,育兒就是育己,我們父母也要不斷學習,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家長只有把培養孩子當作今生最大的一項事業來做了,你才會有歷經磨礪之後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 4 # 啊哈簡筆畫

    寶寶隨手亂丟玩具,寶寶不吃青菜,餵飯寶寶的時候到處跑,寶寶看卡通沒看幾秒鐘就一直換片子,寶寶吃東西吃一口就丟棄,等等,這些都是壞習慣。

  • 5 # 小新沒蠟筆小新

    寶寶的壞習慣除了一部分來自大人的溺愛,其實還有一部分來自大人身上的習慣,因為孩子身上的壞習慣是大人自身習慣的放大版,有機會你可以觀察一下!

  • 6 # 吾將更新

    需要提醒的是:某些看上去的壞習慣,是身體,特別是感統失調造成的,而孩子自己是無法控制的。

    壞習慣的成因千千萬,但最好的“良藥”永遠是父母的關愛、耐心和鼓勵。

  • 7 # 客農老張

    人之初,性本善。寶Bora到這世界思想觀,行為等都是大人點滴去悟和去模仿的,大人不能與自己現有的行為方式去阻止寶寶不能幹啥,可以幹啥,因為寶寶自己有自己的人生路,我們大人做的只能告訴寶寶這樣做和不做的後果是什麼,做與不做的區別就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秧苗要多少天下大田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