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劉侃評書
-
2 # 戈渣
指的是裨將,諧音被人一直流傳成皮匠
裨將也就是副將,專任一方的將軍
裨將,牙將,偏將,副將,(皮匠,牙匠,偏見,福建)
所以這個諧音還是可怕的
-
3 # 民傳文化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一句自古流傳至今的文化俗語。其中的“臭皮匠”有多種傳說與解釋,但不用顧及那麼多的說法,在這句話中,“臭皮匠”明顯指才智平常之人。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向我們昭示這樣一個道理: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的智慧和力量遠大於個人的智慧和力量!
這是自小時候起母親就不斷灌輸給我的道理,人生路走過了許多年,一直牢記在心不敢忘,受益至今!
-
4 # 夏雨風
這是民間俗語。人們可以互勵丶可以自誇丶可以效仿。
當年日本海盜日夜騷撓沿海,人們聞之色變,一來就潰散。後來一漁夫回來得知之事,叫來全村商議,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你一句我一句,整理出全村共同防範的辦法。大家共推漁夫做防盜防洪總指揮。
總指揮上臺說:倭寇雖猖狂,也不是金鋼身。我們雖沒文化,但三個臭皮匠,能頂諸葛亮。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就一定能打敗侵略者!
-
5 # 網暈者
沒什麼深奧和典故,臭皮匠泛指普通手藝人,即普通百姓,三泛指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人多智集,想得周全。這句話歷史不悠久,別考察得太遠。
-
6 # 明離子
既然是俗語,出處便五花八門,“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是如此。
第一種說法是“皮匠”乃是“禆將”的誤寫。兩者發音相同,但顯然“禆將”更和諸葛亮搭上邊。
“禆將”雖然叫將,但卻不是將,在軍中用現在的官職比喻,最多算得上個參謀。
俗話說“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所以禆將的地位僅僅是替主將提意見,出主意,無論是能力,還是地位,都非常有限。
所謂的“三個臭皮匠”,其實是“三個禆將”,意思就是說,三個參謀在一起商量,智慧整合在一起,很可能頂得上諸葛亮的計謀。
這句話大多數是口口相傳,在流傳過程中,就把“禆將”誤寫成了“皮匠”。
第二種說法得是諸葛亮說起。諸葛亮在蜀漢治國時,我們大多數都盯著他六出祁山北伐,但從側面來講,常年的征戰,卻導致了整個蜀漢無論賦稅,還是軍民比例,都空前的高,老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所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口碑並不好,老百姓就編了句話罵諸葛亮,就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就是說皮匠天天褪牲口皮,身上經常發著體臭,而諸葛亮的口碑,要三個臭皮匠身上的味道才比得上。
這便是這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由來。
-
7 # 左蜢
應該是脫離具體所指,代表一種不尊重技術專家,不認可別人成績的和稀泥心態。這種心態是自己不行,也不認可別人比我行。
臭皮匠們看到諸葛亮取得了一點成績,臭皮匠們想到的不是首先肯定諸葛亮是難得的人才,而是指責諸葛亮是脫離群眾的個人英雄主義,自詡幾個臭皮匠的智慧,才是最全面的《隆中對》。
在自然科學領域,在技術瓶頸難題卡住我們脖子的當下,這種看不得別人重大技術突破與成績的心態,要不得。
回覆列表
臭皮匠指的是“皮匠”
皮影通常要用竹棍操縱,皮影人物中的文官(比如諸葛亮)動作比較簡單,操縱時只要用竹棍頂一頂就行了,而武將的動作十分豐富,要有嫻熟的手上工夫,運用推、挑、拈、擦等豐富的技巧才能靈活表演.一般一個人可以操控一個皮影人物。
表演技術嫻熟的皮影藝人稱為“把式”,他們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打,都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繚亂;對於新手或者門外漢(臭皮匠)來說,要有好幾個人才能操控一個簡單的皮影人物.於是,就有了像“一個老把式,推挑三結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類的俗語。
臭皮匠指的是“裨將”“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能是“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的訛傳,即諧音訛傳成俗語。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人的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
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沒有絲毫聯絡的,“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訛傳。 “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這句俗語的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民間傳說:據說,有一天諸葛亮帶兵過江,江水湍急,而且裡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的竹筏和船隻很難過去,打頭陣的船隻都被水沖走觸礁沉沒,諸葛亮一籌莫展,也想不出好辦法,到了晚上,有3個做牛皮活的皮匠獻策。他們告訴諸葛亮,買頭牛,把牛的肚皮下整張剝下來,封好切口後讓士兵往裡吹氣,做成牛皮筏子,這樣的筏子不怕撞。諸葛亮按這個方法常識後果然順利過江。從此之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民間諺語開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