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善緣
-
2 # 拼未來的路
印章的規格——有方形、長方形、圓形、不規則形等
方形印:名號印、家世印、室名印、閒章、鑑賞印、鑑藏印形式之一
在畫幅上大部份女子用五分印為名號、家世印的尺寸。
五分印的大小約1.5公分見方。
男子用六分印為名號、家世印的尺寸。六分印約1.8公分見方。
大部份室名印、閒章、鑑賞印、鑑藏印的尺寸,則採用3公分見方以上為主;但亦應視畫幅大小斟酌調整。
長形印:引首章、鑑賞印、鑑藏印形式之一。
圓形印:姓名印、鑑賞印形式之一。
日本人喜用之形式,華人則少為人用。且蓋印時不易對正。
不規則形:閒章、引首章、鑑賞印、鑑藏印形式之一。
一、署款的方位
印的署款,歷來多數是署在印的左邊(在使用時向左的一面),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印在使用時,印的向外、內、右三面都被手遮住,只有向左的一面,未被遮住,露出外面,籍便觀察款文是否在左,隨時能發覺其橫、側或顛倒,所以款署左面,是有相當作用的。印章署上邊款首先是它的實用作用,它的實用作用影響了署款的位置,以前寫過一篇專門討論邊款位置的文章(即《印章的邊款及定位順序》),說邊款一般位置應“終於左”為標準,具體的位置如圖
印章篆刻邊款的刻法,主要可分為切刀、衡刀和劃刻三種,切刀和衡刀亦可分單刀刻和雙刀刻兩種,劃刻一種是用三稜尖刀刻成。邊款中最常見的單刀楷書陰文款識,刻制時執刀如持毛筆,將刀口右側著石,用力下切,具體刻法:
篆刻邊款刻法
(1)點—刀杆向右後方傾斜,用刀尖下壓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成小三角形。
(2)橫—按刻點的方法,將右刀尖下壓入石,將刀杆向左前方推動,筆畫長短根據需要而定。
(3)豎—刀桿直立,刀尖右角入石,刀杆頂部向左前方,刀向下漸漸移動,到筆畫盡處為止。如豎畫有鉤者,運刀結束時再補刀,類似刻點時用刀即可。
(4)撇—與刻橫畫相同,但用刀的方向是向左下斜切推成。
(5)捺—多借長點代替,刀杆頂部向右,刀尖入石後向左上方切去,使虛尖處對準應連線的部分,如需刻成一則在長點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如同刻點。
(6)鉤—在直畫刻好後另起一刀,由直下端入石,向左前方推動,自然成一鉤。
(7)折筆—是一直一豎兩刀刻成。轉筆是一上一下兩刀即成。
篆刻邊款
印章篆刻邊款的拓法:篆刻自明代成為獨立的藝術品以來,印譜便興盛起來,但初期印譜並沒有邊款,後來人們認為邊款不僅是精美的藝術的一部分,而且還能透過邊款來鑑定印章的真偽,加上拓出的邊款與紅色印蛻放在一起,紅黑相映,使篆刻藝術更加完美,於是邊款的拓制開始盛行,故邊款的拓法也需要掌握。一般邊款的拓法分溼拓、幹拓兩種。
(1)溼拓:溼拓又稱墨拓,如同拓碑竭上的文字一樣,必先水溼後墨拓。拓前先將刻好的邊款石面用刷子去粉末,擦拭乾淨,塗上稀膠水(古法用“白岌”水)馬上鋪上拓紙(薄而均勻的紙),再用一張棉紙或毛邊紙覆在上面,共同按壓並用棕刷壓刷,使拓紙陷人石上字跡的凹處直到字口清晰為度,將上面一層紙輕輕揭開,等到拓紙九成干時再上墨。
上墨時需用拓包,先用大拓包蘸上新研好的濃度適合的油煙墨,在一盤子上拍打,再用小拓包蘸取大拓包上墨,互相拍打至墨色均勻(注意不能過溼);由石上無字處開始漸漸拓至有字處,初拓先淡淡一層,然後再加一層二層,直到滿意為止,等紙乾透便可輕輕揭下。
(2)幹拓:也稱蠟拓。這種拓簡便宜行,將印面拭乾淨後,覆上拓紙,用左手拇指及食中指將紙固定並撮緊,用右手持蠟墨(用硬蠟與黑煙粉混合作成橢圓形,也可用黑蠟筆代之)由無字處旋轉拓至有字處,用力先輕後重,速度不宜太慢,拓至字口清晰、墨色均勻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