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孝文帝改革內容是什麼?
15
回覆列表
  • 1 # 雜文詩天下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大事。頒佈均田令,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服徭役和兵役。為接受漢族文化,494年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俗,著漢服,學說漢話,採漢姓,提倡與漢族通婚。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2 # 歷史來揭示

    時間

      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遷都洛陽

      2、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目的

      1.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2 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內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

      有利於中國的民族大融合,有利於中國少數民族的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的過渡,有利於中國民族的團結.

  • 3 # 雜談法情

    五胡亂華以後,終由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華北,建立北魏,其時北魏歷代君主都已重視漢文化之學習。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馮太后與朝臣李衝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農業為主體的大帝國。由於孝文帝由屬漢族的馮太后撫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即位後才有日後的漢化政策。

    改革措施

    第一階段:建立新制度(主要由馮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採取俸祿制和三長制(設鄰長、里長和黨長),經濟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調製

    第二階段:漢化

    1.遷都洛陽(494年)

    2.改變風俗習慣:易漢服、講漢話、改漢姓、通漢婚、定門第、改籍貫

    3.學習漢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經,興辦學校。

    恢復漢族禮樂制度。

    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 4 # 戴你看歷史

    孝文帝(467-499年),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後為元宏,471-499年在位,廟號高祖。他4歲即位,馮太后去世後,才開始獨攬朝政。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他提倡以儒學治國,認為鮮卑族必須學習先進的漢文化才能鞏固政權,統一南北。

    494年,他將北魏的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改革內容包括:

    第一,禁用鮮卑語。30歲以上的鮮卑官吏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鮮卑官吏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降爵罷官。

    第二,禁穿胡服。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之後,制定了官員的冠服,同時模仿南朝的樣式,規定了婦女的服飾。

    第三,禁用鮮卑姓氏。將鮮卑族原來的複音姓氏改為近似的單音漢姓,總共改變了118個複姓。同時規定,鮮卑族的八個貴族姓氏與漢族北方的最高門第崔、盧、李、鄭四姓相當。其他的姓氏也與相應的漢族姓氏形成對等關係。

    第四,鼓勵鮮卑貴族和漢族貴族的聯煙。孝文帝自已迎娶漢族高門士族的女兒入宮,同時令自己的六個兄弟都娶漢族高門士族的女兒為正妃。其他的鮮卑族人,於是紛紛仿效。

    第五,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孝文帝重用來自南朝的漢族士族王肅,釐定官制,在模仿兩晉、南朝官制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清除了官制中鮮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兩次改變北魏的律法,廢除了自十六國以來的一些殘酷的刑罰。

    孝文帝堅定地推行改革,順應了民族大交融的趨勢,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的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賣房給子女多少錢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