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館閒聊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為唐初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後,其父雖然名氣不顯,但亦是飽讀詩書之輩,為書香世家。而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自小好學,因而七歲能作詩,為“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但在20歲之前,他也還只是一個有志於“致君饒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小青年,與一般的讀書致仕之流沒有多大的區別。

    20歲之後,他開始了全國漫遊之旅,沿途的所見所聞和所相交的朋友,才漸漸使他從一般的文人當中脫穎而出,而“工匠精神”的種子也才在這時種在了心裡。

    在漫遊的這段時間裡,他經歷了落第,也遇到了一生的知己好友李白——一同尋仙訪友、談詩論道……種種經歷增長了他的見識閱歷,也對現實的生活、國計民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結束漫遊生活後,似乎是預見了唐王朝的衰落,他的人生由以往的“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急轉下降,先是李林甫的“野無遺賢”的鬧劇,徹底阻斷了他的科舉之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得不過上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生活。而在此時,那一顆種子悄悄地發了芽。

    可即便不斷奔走獻賦、投謁權貴,換來的結果依舊是一事無成,最後連小兒子也餓死了。心中的那幼芽這時終於長成了樹木。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的生活更是顛沛流離,甚至為叛軍所俘虜。更打擊人的是,雖然被俘虜,但因為官小無名,根本沒有人將他當一回事,連囚禁都不用。

    從叛軍中逃離出來後,唐肅宗因其忠君之心,授予了左拾遺一職。可這個官也沒做多久,就因為觸怒龍顏而被貶。心裡的小樹在此之後便瘋狂生長,足以遮天蔽日,以至於耗盡了他的生命力。

    被貶之後,他的生活更是悽苦,直到在舟中長逝也沒有絲毫的改善。相對應的,他對國計民生的憂慮也更加深,深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2 # 麟角1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杜甫寫詩在駕馭語言與典故上已到了極熟生巧,由巧返樸的境界。他的詩,是經過熔鑄後又施於精心雕琢,才予以示人。可以說,他的詩是完美的“天衣無縫”。所以,詩人被譽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他自小好學“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家庭教育給予他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他19歲時就開始出遊,歷經世事風霜……,並在途中與“詩仙”李白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誼,二人在一起談詩論文。為謀仕途,困長安十年,舉進士不中第。後回到家中,可憐的小兒子餓死了。就沿途見聞和感受,寫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震撼千古的名句。

    杜甫寫詩,匠心獨具,煉字精到,源自於他有純厚的文學功力和閱盡世態,飽經滄桑的經歷。他的詩以紀實為主,“可以補史證史”。因此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由衷的贊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3 # 老老的月光

    簡單說說杜甫是怎樣煉成的。大抵三步。

    一是有個詩爺爺。杜甫的爺爺叫杜審言,他在初唐詩壇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對於近體詩尤其是五律的成熟起了極大的作用。有這樣一個榜樣,無怪乎杜甫要自稱“詩是吾家事”。

    二是大半生體會盛唐氣象又眼見他動亂衰落。桃花扇裡唱得好“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來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餚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這讓老杜的詩既有盛唐的大氣魄又有衰亂世的深沉鬱。

    三是在盛唐時不得意在亂世中顛流離。這讓老杜深入到群眾中去,從而擁有了他人詩中所沒有的憐憫和憤怒。

    哈!字還是堆砌的多了。其實板著指頭也就一家學好二經歷多三倒黴催,說完了。

  • 4 # 潮州夢江南

    這個問題提得好!杜甫是唐詩之集大成者,與李白齊名並驅,世稱“李杜.”,李杜是中華古今詩壇不可逾越的兩座高峰。

    杜甫號稱“詩聖”,一個人寫詩能被稱為詩聖,那是何等的博大精深!何等神妙的藝術功底!

    杜工部因其詩作詩律森嚴,用典頻多而又自然圓熟,真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故後世學者多稱其有“工匠精神”。

    但鄙人認為“工匠精神”的評價是不大恰當的,“工匠精神”?工匠?那不就近乎“詩匠了嗎?而“詩匠",那是對二三流詩人而言的。

    2017年6月4日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聊天聊的好好的,突然就不回覆的人還有必要來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