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順勢行道
-
2 # 天馬154030281
孩子考上名校,確切地說主要是他自身孜孜不倦奮發努力的結果,當.然還有其它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即老師日以繼夜的辛勤培養教誨,父母年復一年含辛茹苦無微不至的關懷。再則,即使考上名校,也僅僅進入更高一級的求學殿堂,更需努力上進,來不得絲毫鬆懈。如若鬆懈怯步,即使持名校之牌也終無所獲。因此,現在言成功,未免太早。
-
3 # 人還是好了好
成功很泛化,閤家團圓幸福算不算成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最後自殺身亡,算是成功不成功?每個人對成功的看法不一樣,鞋子穿在腳上,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在我家鄉有一個家庭,家中三個孩子,只有老大學習非常優秀,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北京師範大學,這算父母對老大教育的很成功嗎?孩子考上名校,作為父母會感到欣慰,作為學生會感到開心,這些都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的猜測罷了。但不管怎樣,孩子取得好成績,考上名校,都值得我們祝賀。人的一生是一個過程,從襁褓嬰兒到蹣跚學步到上學到成人,再到參加工作,結婚生子成為父母,一步一步走向中年和老年。這期間少不了作為父母們的良苦用心和辛勤操勞,孩子能夠平安、孝敬、有愛心、愛學習、仁慈、好脾氣、良好的生活方式、善良,我就會感到非常喜歡,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孩子們樹立好榜樣,抓好過程。以上是我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海涵,懇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或建議。
-
4 # 瑝煌
孩子考上名校,雖不算是父母的功勞,但絕對有父母的很大的付出。
從小到大,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有好的成績。而習慣的養成,肯定是父母的監督和督促。
考上名校,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是不易做到的,現在寒門子弟有幾個能上名校?而學生是消費者,沒有父母做堅強後盾,你想都不要想。
所以,孩子考上名校,飛的更高,飛的更遠,父母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孩子的努力,天賦,機遇,運氣……是佔最主要的。
總之,成就一個名校學生,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多重因素疊加而成。
-
5 # 巴黎左岸492
不完全是父母的功勞,和孩子自身的智商以及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是孩子考上名校,和父母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父母沒有好好管束,沒有精心培育,如果父母對孩子不管不問,孩子能考上名校的機率就會降低,不能說沒有,但也是極少數的。
孩子考上名校,不代表就預示著父母教育是成功的。成功的教育不僅僅是指獲得知識,還指教會孩子如何“做人”。考上名校是讓孩子擁有好的文化知識,為今後謀生獲得更多的機會。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學會如何做人,高學歷只會為他們犯罪提供幫助。復旦大學投毒案;駭客病毒“灰鴿子”案;等等,這些高學歷人才本可以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回報社會,可是他們偏偏誤入歧途。
教育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要以身作則,要正確引導,成功的教育不只是考上名校,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而不是成為社會的蛀蟲。
父母的教育是終身的,不是孩子考上名校,就可以功成身退了,要做孩子家庭,生活中的老師,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教會孩子如何做兒女,做父母,等等。
-
6 # H可愛媽Y
孩子考上名校,固然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肯定少不了父母的悉心培養,但最主要的應該是孩子自身的努力。但認為孩子上了名校父母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未免太過片面。成材之前應該先成人,而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只在學習成績上對孩子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品性漠不關心,不少孩子長大後沒有健全的人格,沒有感恩之心,極少數人還會做出極端的形為,例如著名的北大弒母案。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應該是身心都健康的孩子,而不是所謂的名校生。
-
7 # 手機使用者69119783600
中國的社會對待孩子的教育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幾呼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百分之百)能夠讀書成才,但真到了學校讀書,又覺得孩子學習太辛苦(有一部分家長)成天喊著給孩子”減負”,有些腦殘的“磚家”也就真的支援“減負”,“快樂教育”。但真能考上頂尖學校的有幾個是“減負”和“快樂教育”能考上的,(也可能有倒外),教育是要從小學起的,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老師所教知識最有效的方法是學生作題,寫作業,只有寫作過比較容易記住,吸收,一旦學習能入門,有興趣,他就會主動學習。
有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覺得學習太辛苦,又可能學習成績差,還可能有其他原因,而鼓吹要給學生“減負”,讀書無用等瘋言。只是書讀多了,賺錢不一定多,但是要是那個家庭一旦有孩子能考上清華,北大,那不單家庭,包括家族,村鎮社群,可說是人生最榮耀的事。
-
8 # 楊hnzzlc
孩子考上名校,自然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但是教育是個合力的體現,父母,老師,社會,甚至周邊的同學,一點一滴的積累!
回覆列表
如此問題,想用下面一個思考來回答。
我們到底想要個什麼樣的孩子?
這是一個會有萬般答案的問題,可以說每個父母都會在內心中畫一個期盼的美好的孩子的畫像,各自標準都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孩子的爸爸、媽媽的標準都不盡相同。這些都是常見事實的存在。
我們到底想要個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一直縈繞於心上,直到一次和友人閒聊到此問,友人一個簡單的問題才打破了我原先的思維桎梏。友人反問我: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期待用三個詞來表達,我們內心真正的願望是如何的?我思考許久,答:平安健康、幸福愉悅、功成名就。他又追問:如果三個願望中只能選一個,該如何選?又是思考體會許久後,才鄭重的選擇:平安健康。那一刻,做了選擇後的內心,一下子釋放了壓力,一下子明瞭了我們對孩子的願望的根本點,不在那麼的迷茫和惶恐。是呀,想想一下,如果發生了災難,我們對期望可不就是隻要平安就好嘛,再想想如果孩子生病了,我們抱著他尋醫問藥的時候,哪還會去想他什麼考試成績,光環榮耀呀,只要健康就夠了。我們真是糊塗了,真是本末倒置了。是呀,我們的孩子這一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無疑是平安健康,有了平安健康才會有幸福愉悅,有了前兩者才可能有功成名就呀,否則功成名就有何意義?
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的孩子,是一個:平安健康,幸福愉悅的孩子,在此基礎上,才會想要一個功成名就的孩子,而功成名就只不過是孩子具備了健康平安、幸福愉悅的能力後,自然的結果。對我們來說如此簡單的一個答案,卻困惑了許久才找到,不過也慶幸自己能夠找到,由此心安許多,培育孩子的方向和目標也不再迷茫,最終培育的結果雖不一定能如願而成,但只要有了出自內心的方向,就不會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