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咬唇妝、蝶唇妝,都有什麼特點和意義?
2
回覆列表
  • 1 # 談史論新

    在古代起起落落的唇妝中,唐代婦女的唇妝最具代表性,對後世影響最大。

    生活在大唐時代的婦女們,為了塑造一個個鮮活的美唇形象,總是習慣於用唇脂一類的化妝品來塗抹嘴唇。塗抹時,先是在嘴唇上塗抹白粉一 類的物質,將天然的唇形掩蓋,然後根據自己的喜愛,用唇脂把嘴唇描畫成圓形、心形、菱角形,馬鞍形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據宋人陶谷《清異錄》記載,唐代晚期 的30多年中,“都下競尚妝唇,婦女以此分妍否。其點注之工,名色差繁。其略有胭脂暈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 兒、內家圓、天宮巧、恪兒殷、淡紅心、朱龍格、雙唐媚、花奴樣子。”從這些名稱,依稀可以領略到唐代婦女以大紅的、淡紅的、摻金扮的、粉紅的等各色紅脂飾品來妝唇的風采一斑。

    唐代婦女的點唇顏色,以大紅居多,但也喜用淺絳色來點唇,稱“檀口”。“黛眉印在微微綠,檀口消來薄簿紅”,“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揉藍 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詠的就是這種檀口。由此,我們聯想到古代那首“點絳唇”,試想一位古裝美女輕攏琵琶低唱一曲“點絳唇”,櫻桃小口微 微開合,該是一件多麼讓人目醉心迷的樂事。又,在唐代晚期還流行以烏膏點唇,白居易《時世妝》詩中雲:“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唐書·五行 志》載:“元和之末,奇異化妝流行,不施朱粉,唯以烏膏注唇。”這種風俗,據說是受周邊少數民族影響。

    雖然唐代婦女的唇妝花式變幻萬端,但都以嬌豔欲滴的小口最受青睞。如大詩人白居易的家伎中,有一位稱樊素,貌美,尤以口型出眾;一位名小蠻,善舞,腰肢不 盈一握,自居易為她倆寫下了“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風流名句。所謂櫻桃小口,脂鮮而唇形秀巧。點唇之法:“一點即成,始類櫻挑之體;若陸續增添,二 三共手,即有長短寬窄之痕,是為成串櫻桃,非一粒也。”(明李漁《閒情偶寄》)

    唐以後的宋元明清,唇妝多沿襲唐風,以唇薄嘴小為美,不過,唇妝的式樣、名目較之於唐,卻要少得多,很難見到唐代那種活潑多樣的唐代婦女的唇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播出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由李大嘴(姜超)扮演的胖子大家怎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