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如何理解這段話?
14
回覆列表
  • 1 # 王營評教育

    這段話的意思是:“信念堅定並努力學習,誓死捍衛真理。不去政局不穩定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工作,不太平就隱居起來。國家走上正道,貧賤就是恥辱;國家沒有走上正道,富貴就是恥辱。”

    這是孔子向弟子們傳授的自處與處世之道。孔子認為,作為一名知識分子,首先要做到信仰堅定,並透過努力學習,探求真理,誓死捍衛真理,這是對知識分子內在品格的要求。其次,知識分子要善於保全自己,不去政局不穩定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因為在這些國家裡,政治黑暗,不分青紅皂白,人人嗜殺成性,人的性命尚且難保,何談堅守理想,捍衛真理?由此孔子提出:“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天下太平的時候就出來工作,不太平就隱居起來。再次,知識分子要有社會責任感,天下太平、政治走上正軌的時候,知識分子就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國家社會做貢獻,倘若仍然明哲保身,安於現狀,那就是知識分子的恥辱;相反,如果處在動盪不安、政治沒有走向正軌的社會里,知識分子採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金錢和地位,安享富貴,那也是一種恥辱。

    本章中,孔子提到了“隱”,道家也主張“隱”,但道家的“隱”是無原則地逃避現實,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不可救藥,政治也無所謂“有道”、“無道”,無所謂好與壞,所謂的“隱”就是逃避現實,是一種消極的隱退。

    孔子並不反對“隱”,他對古代道德高尚的隱士有時持讚賞的態度,如伯夷、叔齊等人,並且自己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慨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但孔子主張的“隱”與道家有著本質的區別,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可見,孔子之“隱”是韜光養晦之“隱”,其目的正如孟子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與道家相比,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如今,正是“天下有道”之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法治國,高舉反腐大旗,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河清海晏、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時代已經來臨,華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此時,正是知識分子大顯身手的時候,如果仍然安於現狀、碌碌無為,將有愧於這個時代,同時也將被時代所淘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誤解醫生?深層次的原因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