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剛子聊歷史

    諸葛亮在27歲那年被劉關張三兄弟架出了茅廬,開始擔任劉備集團的“執行長”。不想剛加入劉備集團,劉琮就投降曹操了,劉備又一次面臨生死關頭。但這也是考驗諸葛亮的大好時機,該諸葛亮出手了,如果不能幫劉備度過這次難關,那世人對他過去常自詡管仲樂毅恐怕要笑掉大牙了。

    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三寸不亂的舌頭說服了碧眼小兒。赤壁一把火燒得曹操丟盔棄甲,經此一役諸葛亮徹底征服了劉備,連關羽張飛都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就此奠定了自己當仁不讓的軍師地位。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備幾乎是把諸葛亮奉為神明,對軍師是言聽計從。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佔荊州下益州,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但這個時候劉備開始飄了,這一飄就出了大事,從諸葛亮加入“公司”以來,劉備還是第一次沒有聽諸葛亮的忠告,但就這一次就招來了夷陵大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劉備死後,屬於諸葛亮的時代來臨了。領相父銜,阿斗性情懦弱,基本上蜀漢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相父諸葛亮,諸葛亮是否考慮過換蜀漢的招牌呢?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可能也有過這樣的念頭。這是人的本性,但諸葛亮生性謹慎,從不弄險,改換門庭是大事,頭腦發熱是絕對不行的,諸葛亮迅速分析了改換門庭的利弊:

    首先是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雖然拿到了“假節鉞”相父的許可權,但李嚴同樣被劉備託孤,也算一個輔政大臣。而且李嚴與自己久有不和,這劉備也是知道的。劉備為什麼要用兩派不和的人同時輔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就是想形成權力的相互制約,這樣反而有利於權力平衡,劉備用李嚴大概就是基於這種考慮。

    除了李嚴,劉備還把自己的“大舅哥”,吳壹和吳班安排在諸葛亮身邊。二吳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史稱劉太后,也就是劉阿斗的嫡母。從吳太后的角度講,她是絕對不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她自己都不用幹政,有兩個哥哥在軍界做高官就夠了,她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在白帝城除了交代託孤大任,還給諸葛亮玩了一把“誅心”的遊戲。劉備滿臉真誠地告訴諸葛亮:“卿才十倍曹丕,必能成大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阿斗不成器,卿可自取。”從表面意思看劉備等於是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但實質是給諸葛亮上套。如果諸葛亮真要換招牌,劉備的這句話會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讓他永遠活在內疚之中。

    劉備雖然給了諸葛亮絕對的大權,但同時也在他身邊佈下了這麼多棋子。諸葛亮何等的聰明,表面上自己大權在握,但文武大臣跟著自己走是有前提的,一旦自己換招牌,就指揮不動這些人了。

    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決定改朝換代,就必須先剷除這些異己勢力,否則只能痴人說夢。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看似大權在握,但換招牌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成功了還好說,萬一失敗就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多年後他的侄子吳國太傅諸葛恪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諸葛亮的潛意識中,與其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換招牌,不如做個無冕之王。比如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雖然稱魏王,大權獨攬,但終其一生都還是漢朝的臣子。諸葛亮現在也是相父,蜀漢軍政大事都由自己掌握,實現平生抱負即可。如果能北伐成功,那麼歷史豐碑上刻的必然是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而不是劉禪。所以自立並非明智的選擇,作為相父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冒險自立。

    那麼如果諸葛亮就是喜歡過皇帝癮,非要冒險一把會有什麼後果呢?畢竟這樣的人很多,同時代袁術就屬於這類人,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隨時會崩坍。

    前文已經說到,諸葛亮一旦換招牌蜀漢內部必然立時混亂。且不說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內亂一起曹魏孫吳必然都會趁機入侵。蜀漢底子本來就弱,很可能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於是魏一統天下還是吳一統天下就不得而知了,但蜀的快速滅亡是顯而易見的。

  • 2 # 江山哭

    這個悟空問,刁鑽古怪,經常提些我不能很好回荅的問題。中華文明幾千年,中華文人或文武兼備的人中,有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材。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愛惜政治生命勝過一切。偉人劉少奇含冤,共產主義信仰堅定不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下丹心照漢青。岳飛的精忠報國。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忠誠,無個人野心。諸葛亮就是俱備這種品質的人,明知劉憚是扶不起的阿斗,仍鞠躬盡萃,死而已。

  • 3 # 法考快車

    大家好,我是有理想,有信仰,天天開心,身體健康的錦弦*^_^*!

    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任何爭議。

    諸葛亮確實不具備自立為帝的條件。

    第一,改朝換代需要君王昏聵,朝綱不振,失去民心。根據《三國志》記錄的情況,後主劉禪頂多算平庸之輩,並沒有演義中那麼傻。而且,劉禪既不奢靡,也不暴虐,遠沒有達到禍國殃民、民不聊生的地步,其群眾基礎還是比較牢固的。

    第二,改朝換代需要權貴階層利益受損,失去統治力。其實,要讓利益集團的利益受損,只能是改革方式方法有誤,導致無法掌控時局。但後主劉禪恰恰是個平庸之輩,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抱負,也就不可能進行冒進式的改革。皇帝每天"撞鐘",是利益集團最願意看到的,以便維護自己宗族的既得利益。遇到這樣的"聖君",哪個權貴會有不臣之心?

    第三,改朝換代需要文官集團支援。文官的嘴,就是人心向背。每個朝代的顛覆,都是文官的輿論影響先行。從這一點說,諸葛亮還算有些造反的基礎。但諸葛亮也並沒有完全掌控文官集團。比如文官集團中的劉璋舊部,就不在諸葛亮的掌控範圍之內。

    第四,改朝換代需要掌握武官系統。但蜀漢武將都是臨戰聽命於諸葛亮,所屬部隊均聽命於武將自己。關羽,張飛,馬超等高階將領,資歷都比諸葛亮老,不可能聽命於諸葛亮。就算是後主時期關興張苞等年輕將領,也都是承襲的父親爵位,受的是劉氏皇恩。總的來說,沒真正帶過兵的諸葛亮,對軍隊系統一點統治力都沒有。因為他提拔的高階將領實在有限,在軍隊裡還沒有形成可靠、成規模的勢力。

    由此可見,諸葛亮根本不可能稱帝,他只是一個有理想有能力的職業經理人,最多能做到蜀漢公司董事會的董事,當不上董事長。

  • 4 # 歷史不只是故事

    應該說不具備。因為諸葛亮是有政治理想和高尚道德的人,而自立為帝則需要長期的培植羽翼。

    首先是諸葛亮的治國方式。陳壽評價諸葛亮“治國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這種不徇私的治國方式,一方面讓各派勢力和百姓都敬畏遵守法律制度,使得國家政治平穩。另一方面也就無法培植私人勢力,沒有一批自己的鐵桿是沒法自立的。

    其次諸葛亮注重品格高潔。諸葛亮長期忙於政務和征戰,根本很少有時間培養諸葛瞻。而對諸葛瞻的教導也是要求其注重品格的培養,是以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南陽時,自比管仲樂毅。管仲相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樂毅輔燕昭王連克齊國七十二城。管樂二人不僅才能堪為當世傑出,品格境界也是為人稱道。

    諸葛亮輔助後主堪比周公,其心可昭。

  • 5 # 烏蘭大俠

    諸葛亮不可能改朝換代!

    一、支配他人,還是成就他人?

    諸葛亮懷揣鴻鵠青雲之志,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如太公釣魚一般潛伏亂世,氣定神閒等待明主!以諸葛亮之才具和韜略,為何不自立門戶,成一朝人王帝主?這是定位的問題,古往今來,如管仲、樂毅、蘇秦、張良、姚廣孝、曾國藩都是雄才大略,甚至超過當世九五之尊,但是都甘心於等待、輔佐明主,自己卻嘔心瀝血、披肝瀝膽,這些大賢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治世,而非創世!他們苦讀聖賢書的期望就是一朝成名,貨與帝王家。而創世之人,是百年一遇,風雲際會才橫空出世的領袖,他們心懷天下、極具煽動力、凝聚力、感召力,與生俱來擁有創世的決心和勇氣,靠自己的慾望和野心,支配他人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歷史角色的分工和定位!就如同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往往不是公司最優秀的工程師,但是他可以支配、籠絡比自己優秀的人。所以,劉備的人生使命是支配,而諸葛亮的人生使命是成就、輔佐。

    二、名士尊嚴!

    士為知己者死!士的尊嚴就像花崗岩一樣頑強,就像梅花一樣凌寒獨立!所以,才有方孝孺這樣的文臣敢於面斥朱棣篡位,被腰斬、誅滅十族,而看似孔武有力的武將卻大部分苟且偷生,還有瞿秋白、李大釗這些慷慨赴義的先烈,手無寸鐵卻勇於單憑血肉之軀踐行名士尊嚴!聖賢書就是這些名士手中的利刃,道德操守打造錚錚傲骨,對抗俗世的諂媚和妥協!

    劉備對諸葛亮三顧茅廬,有知遇之恩,名士的感恩方式就是節烈!對於先帝託孤,諸葛亮拖著病體殘軀,拼卻老命也要完成先帝重託,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肺腑之言力透紙背: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而且,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彼可取而代之。這既是君臣信任,也是一把道德枷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諸葛亮追隨劉備,建立在道德信仰基礎之上,而劉備一介織蓆販履之輩,能夠三分天下,割據一方,主要在於其仁義道德的名聲。所以,諸葛亮如果取而代之,則面臨道德防線崩塌,成為獨夫民賊,為世人所唾棄!因此,不論阿斗多麼無能,諸葛亮也斷然不會“取而代之”。

    三、劉皇叔的潦草一生

    劉備的一生,潦潦草草,四十年創業生涯,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好不容易有個立錐之地,卻又被好兄弟關羽丟了荊州,夷陵慘敗,火燒連營,辛苦半生毀於一旦,眼見著五虎上將漸次凋零,帶著絕望和感傷作別歷史,劉備的一生不算轟轟烈烈,反倒虎頭蛇尾。

    但是劉備做對了一件事,那一年隆中的雪,來得比平時稍晚了一些,他敲開了一扇門,門裡的青年成全了他的一生!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6 # 窗外木橋

    通讀三國曆史後,你會覺得諸葛亮自身並不具備自立為帝的條件,原因如下:

    1.古代文人的侷限性

    諸葛亮固然有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華,有洞曉一切世事的眼光,但歸根結底,他僅僅是一個站在頂峰的文人。身逢亂世,雖有三分天下的預言,但他並沒有主動出世,像曹操、劉備那樣去打拼屬於自己的事業,這是古代文人的通病,出將入相才是文人的最高理想,取而代之是離經叛道者的所為,是不符合那個時代文人的追求的。

    2.士為知己者死

    劉備三顧茅廬的的誠意,讓諸葛亮情願鞠躬盡瘁。由於諸多原因,諸葛亮九次伐魏均告失敗,他早已看透劉禪不是塊帝王的料,但他依然死守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的諾言,體現了士為知己者死的高尚情操。古人是有節操和信仰的,一諾千金也是真實存在的,在諸葛亮的認知裡,他的才華乃至性命都是劉家的,因此絕不會起二心自立為帝。

    3.蜀漢才是正統

    魏蜀吳各自建國後,劉備特殊的皇室後人身份,讓蜀地人民堅信劉家的天下才是正統的漢室,魏吳建國不過是竊國的勾當,這種思想是常年鬥爭宣傳的結果,一時半會是改變不了的。就算諸葛亮想要自立為帝,上到群臣下到百姓都不會同意,追隨劉備的官兵更不會同意,這是劉備起家的根本,在他出來打天下的時候,就已經把這條路堵死了。

    因此,諸葛亮縱然是千古名相,萬人敬仰,名震天下,但他並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 7 # 天刀

    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的權力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的頂峰,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隔。

    但是令人稱奇的是,諸葛亮並沒有想要奪權稱帝的打算。

    究竟是諸葛亮沒有這個野心,還是另有隱情呢?

    千百年來,一個問題一直吸引著史學家的目光,諸葛亮是否有野心?

    也必須要用史料來證明,諸葛亮自己也曾說過,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錫,九錫是權臣奪取皇位的工具,諸葛亮自己說要受九錫,這說明什麼?

    實際上諸葛亮是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劉備死前,他就奪了法正的權;劉備死後,他更是大權小權一手抓,奪李嚴的權,打擊魏延,把蜀漢軍政大權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裡。

    而且漢末稱王稱帝的人比比皆是,後主又是個阿斗皇帝,他諸葛亮作為一個權相,對皇位這個普天之下最大的權力寶座有覬覦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諸葛亮是個城府極深之人,在功業未建,自己勢力尚未鞏固的情況下,他是斷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輕舉妄動的。

    可以試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漢室“光復”,諸葛亮以蓋世之功而登上皇帝寶座,豈不是順理成章之事,我們又何必驚訝呢。

    西蜀滅亡的原因,很多人都認為是有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做君主,既然劉禪這麼無能,那大權在握的諸葛亮為什麼不取而代之?為什麼不敢自己稱帝呢?今天就一起來探尋其中的奧秘。

    1

    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般的開國皇帝或者起義軍的領袖,大多是軍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無賴,讀書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幾乎沒有。

    諸葛亮沒有稱帝或許就是這種心態。

    2

    集團外部的阻力

    諸葛亮的荊州集團雖然很強大了,但是益州集團尚且有李嚴手握重兵、原從集團也有趙雲,這些都不能不讓諸葛亮有所顧忌,即使是他二人後來死了,但是魏延和馬岱也是不能忽視的。

    這些人對蜀國忠誠這是無疑的,但是在那樣的大是大非前,應該就不會對諸葛亮也忠誠了,畢竟於公於私他們都不會選擇諸葛亮的。

    順便澄清一下,魏延是以部曲歸屬劉備的,不存在演義裡說的那樣叛變的事情。

    同樣,這麼說來,魏延即使是荊州人,也未必算得上是荊州集團的。

    3

    集團內部的阻力

    假設諸葛亮真想稱帝,除了外部阻力可能還會有內部阻力,因為諸葛亮不能保證自己荊州集團的所有人,都會在這一時間上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

    何況像楊儀那樣的小人會做出什麼,諸葛亮自己心裡也沒有底,諸葛亮很早看出了楊儀的為人,這大家應該沒有異議吧?

    4

    外部方面的阻力

    當然,稱帝之事,除了蜀國內部,還得看看周邊的態度,比如吳國是不是支援諸葛亮已經很難說了。

    南蠻和西羌乘機造反卻是可以肯定的,而魏國看著蜀國內亂,難道還不會蠢蠢欲動?

    這個時候,諸葛亮難道還能玩安居平五路的遊戲?這是不可能的了,能有多少人聽他的?

    5

    兵民厭戰

    漢末到三國成立,打了那麼久的仗,死了那麼多人,士兵們一定很累了。

    以前征戰的一幕幕血腥浮現在自己心頭的時候,當回想起昔日和自己並肩作戰的兄弟已經死去的時候,難免對戰爭不寒而慄。

    好不容易告別了戰爭,他們難道還願意再回到戰爭麼?

    也許諸葛亮身邊的北伐軍隊可能不會厭戰,但是後方的軍隊就難說了。

    而且就三國後期來看,諸葛瞻之所以兵多還敗在鄧艾的手上,除了本身的戰略戰術有問題外,士兵就不參戰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從這點看,成都尚且有那麼多士兵但是仍然投降這件事就容易解釋得多了。

    同樣,儘管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但是益州卻一直遠離戰爭,所以人民厭戰也是必然的。

    6

    政治口號的因素

    諸葛亮他是以繼承先帝遺志、打倒篡位的曹魏、恢復漢家江山為號召力的,倘若他稱帝的話,自己也篡位,還好意思說曹魏麼?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很多事情就都會對自己不利了,屆時,也必將喪失人心、眾叛親離。

    其實,諸葛亮雖然沒篡位稱帝,但是在他幹掉了李嚴以後,蜀國的軍政大權,幾乎可以說全部在諸葛亮或者說荊州集團的手中。

    諸葛亮是一個實質上的皇帝,劉禪只是傀儡罷了,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自己當皇帝了。

    雖然劉備已死,諸葛亮看似大權在握。

    但是如果當時起兵造反,順利奪得皇位的機會是很小的,這就是天不時人不利。

    再加之諸葛亮並沒有稱帝的慾望,所以儘管離皇位如此之近,也沒有發生奪權之事。

  • 8 # 巴陵人說歷史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並沒有具備自立為帝的硬性條件。筆者為何這樣說,有以下幾個理由:

    1、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籍官員受到受涿州籍、益州籍兩股勢力的掣肘:

    劉備集團主要成員的構成,大體來之於三個方面。其一是涿州籍官員,他們是劉備的元從班底,對劉備是忠心耿耿,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陳到、劉琰等,文有糜竺、孫乾、簡雍等。其二是荊州籍官員,有諸葛亮,龐統、馬良、陳震、伊籍、廖立等謀臣文官,有黃忠、申耽、申儀、劉封、馮習、張南、霍峻等將領。其三是益州籍官員,主要成員有許靖、秦宓、呂乂、彭羕、費詩等文官,有王連、張裔、楊洪、黃權、孟達、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張嶷、鄧芝、張翼、楊戲等將領,更有法正,李嚴等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的全才。

    劉備在成都自稱漢中王及稱帝之後,他派往外地鎮守一方的軍政大員,是以涿州籍為主。劉封雖系荊州籍,但被劉備收為義子,自然成為涿州籍的重要成員,故而以副軍中朗將之職駐節上庸(今湖北房縣),統領宜都太守孟達,徵北將軍申耽,西域太守申儀等,也成為藩屏皇室的一路諸侯。文官中,涿州籍亦佔重要地位,糜竺雖然才能平平,劉備奪得荊州後,仍拜其“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右,賞賜優寵,無與為此”。(見《三國志·糜竺傳》)孫乾、簡雍等大致如此。 諸葛亮是從荊州出山,且和荊州士人源淵很深,荊州籍中,龐統、黃忠等對奠定西蜀政權的貢獻最大,但龐統戰死於雒城,黃忠獲得後將軍爵位後不久病死,特別是關羽荊州失敗,劉備猇亭失敗時,荊州籍官員損失最大,侍中馬良被殺,大都(元帥)馮習、先鋒張南均死於戰場,申耽、申儀投降曹魏,殘留荊州籍官員之中,受到劉備晚年重用的,僅諸葛亮、董和兩人。 益州籍地位十分特殊,但劉備將益州作為後方,,起用了一大批素無淵源的益州籍軍政精英,法正以卓越的軍政才能和反戈投奔的功勞,被任命為京畿之地的“蜀郡太守,揚威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成為劉備麾下的第一人。許靖三年中完成了仕途“三級跳”,班列僅次於諸葛亮。而鎮邊的將領中,益州籍亦為數不少,僅降庲都督一職,先後有鄧方、李恢、張翼、馬忠等;劉備東征孫吳時,率偏師於江北側應的鎮北將軍黃權也是益州籍;及至諸葛亮時代,益州籍的鄧芝、王平、張嶷、馬忠等,都以軍功才能成為西蜀的重要將領。永安宮託孤並不只諸葛亮一人,而是“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而且加封其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見《三國志·李嚴傳》)相比較之下,荊州籍將領沒有了獨當一面的人物。

    2、蜀漢彈丸之地,三國十四州,曹魏10州,東吳三州(荊州、揚州、交州),蜀漢一州(益州)。在蜀漢政權的經濟體系框架中,軍重民輕,至始至終是以軍事建設為最優先順序,只有在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之後,才會重新重視內政,是典型的軍國主義經濟體制。到了蜀漢中後期,這種軍國主義經濟體制的弊端開始爆發,蜀漢上到中央大員,下到普通民眾,都窮得叮噹響。就連最容易斂財的高官群體,都沒有一個富豪,連小康都沒有,個個生活清苦,這已經很難用品德清廉來解釋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無功而返,根本就是沒有經濟實力支援長久的北伐,所以說是經濟決定戰爭的勝負。北伐不成功,諸葛亮也沒有自立的理由,得不到蜀漢民眾的支援。

    3、外患太大。江東孫權雖然表面上是同盟,可骨子裡一旦發現蜀漢出現破綻,也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國與國之間,向來就是有利益就能綁在一起。曹魏的實力最強,始終有統一中國的念頭。

    4、諸葛亮自身的原因,司馬懿曾評價道:亮慮多而決少,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其用寥寥數語,便道盡了諸葛亮一生的遺憾,也說透了諸葛亮的性格缺陷。“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見《前出師表》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非常重用,也是非常照顧,也很聽從諸葛亮的話,甚至連劉備的連個結拜兄弟看著都嫉妒,所以由於道德的約束,諸葛亮就算再大權獨攬,也是不可能自立為王的。

  • 9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軍政的大權,成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人。不過諸葛亮在掌握蜀漢大權後,並沒有廢掉劉禪的皇位,反而一心一意的輔佐劉禪,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確具備自立為帝的硬性條件,只是諸葛亮稱帝不利於蜀漢的發展,所以諸葛亮才一直沒有稱帝。

    古人稱帝需要具備兩個硬性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大權在握,第二個條件是有足夠高的威望,這兩點諸葛亮都具備。劉備剛剛去世的時候,蜀漢的一部分軍隊還控制在李嚴的手中,後來諸葛亮透過南征孟獲和北伐中原,逐漸收回了李嚴手裡的兵權。

    蜀漢的官吏任免和軍事調動,全都是諸葛亮一手操辦,劉禪是一個典型的甩手掌櫃,他很少參與軍政決策,幾乎從不干預諸葛亮的命令。朝廷的大臣大多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將領們也都非常的擁戴諸葛亮,因此諸葛亮完全稱得上大權在握。

    諸葛亮一直很受蜀人的擁戴,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蜀漢的老百姓自發的為諸葛亮建廟。在諸葛亮當政時期,大多數蜀人都支援他,如果諸葛亮取代了劉禪,反對的人肯定不會太多。

    諸葛亮之所以不取代劉禪,除了諸葛亮忠於劉備之外,還因為諸葛亮不具備稱帝的環境。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曹魏的國力數倍於蜀漢,東吳的國力也兩倍於蜀漢,在這種危急存亡的緊急關頭,蜀漢不能出現任何內亂。

    而且劉禪是劉備的兒子,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匡扶漢室是蜀漢的一面旗幟。如果諸葛亮篡奪了劉禪的皇位,那麼蜀漢就會成為亂臣賊子的政權,在道德上不如曹魏更加有說服力。

    諸葛亮盡心竭力輔佐劉禪,能夠讓蜀漢內部上下一心,保證蜀漢的穩定性。縱觀整個三國時期,蜀漢的朝廷一直都比較穩固,曹魏多次爆發大規模內亂,東吳也是內亂不斷,唯獨蜀漢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亂。這主要是因為蜀漢國小民弱,大臣不敢輕易發動叛亂。

    諸葛亮是一個無比聰明的人,他肯定知道篡位不僅會得到亂臣賊子的罵名,還可能會給蜀漢帶來滅頂之災。因此諸葛亮一直都盡心竭力輔佐劉禪,為自己贏得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名聲,同時也保證了蜀漢的內部團結。如果諸葛亮篡奪劉禪的皇位,那麼蜀漢很可能會提前三十年滅亡。

  • 10 # 華非華霧非霧

    首先古人稱帝需要具備兩個硬性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大權在握,第二個條件是有足夠高的威望,這兩點諸葛亮都具備。劉備剛剛去世的時候,蜀漢的一部分軍隊還控制在李嚴的手中,後來諸葛亮透過南征孟獲和北伐中原,逐漸收回了李嚴手裡的兵權。

    其次蜀漢的官吏任免和軍事調動,全都是諸葛亮一手操辦,劉禪是一個典型的甩手掌櫃,他很少參與軍政決策,幾乎從不干預諸葛亮的命令。朝廷的大臣大多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將領們也都非常的擁戴諸葛亮,因此諸葛亮完全稱得上大權在握。

    最後諸葛亮一直很受蜀人的擁戴,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蜀漢的老百姓自發的為諸葛亮建廟。在諸葛亮當政時期,大多數蜀人都支援他,如果諸葛亮取代了劉禪,反對的人肯定不會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比,還是我們熟悉的三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