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客七叔

    美好的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的第四篇,即《論語·里仁篇》,意思是說:“君子明白大義(道義),小人只知道小利。”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說實話,老兵認為,世間少有純粹的“君子”,同樣也少有真正的“小人”,絕大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

    品行高尚的“君子”,也曾幹過錯事,甚至是非常大的錯事;罪大惡極的人,也幹過讓人感激一輩子的好事。從而也說明人不可能一生只做好事,或者一生只做壞事。君子看重道義,也需要利益,否則君子難以生存。小人雖重利益,但做事也會講規則,即使是潛規則,正所謂鼠有鼠道。

    於是就有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是在遵守道義的前提下,取得合法合規合理的錢財的。而小人是隻要能獲得利益,可以置法律法規和道德而不顧,即使是坑蒙拐騙、殺人越貨,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君子做事先問是否符合道義,小人做事先問有沒有利益。有些人的發家史,可以說是“昔日齷齪不足誇”,成為富豪後,金盆洗手了,從事合法行業,也做公益慈善事業,受到社會和民眾的頌揚和讚譽。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看透古今

    孔子分而治之,讓不同的人,明確不同的道理。這方法是對的。讓社會精英,官員(君子)們明確社會道義,才能起到引領百姓的作用。讓普遍百姓(小人)明白自身利惠所在,就能穩定民心,社會就能相對穩定。孔子還有一段話,與這段話是同樣的意思:“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說,官員的立身之本是德,百姓的立身之本是本職(農耕時代的土地);官員要追求作社會的典範(刑),百姓只要得到應得的利益(惠)就可以了。孔子的學說,是建立在與小人百姓為敵的基礎上的。但他對社情民情研究的細緻和深刻程度,是令人敬佩的。這些研究,對於現實社會管理,治理也是有某種借鑑意義的。

  • 3 # 商縱學宮

    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在孔子學易經以後這個思想已經轉變了。易經裡說:“義者,利之和也。”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把義與利絕對化了,君子並不是只能談“義”,也一樣可以談“利”,只是義與利要和諧統一,不能見利忘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只是很多後來儒家的學者片面的理解了儒家早期的思想,斷章取義,不斷宣揚義與力利的對立,導致整個中國封建時期的商業文明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直到新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才把這一禁固的思想框架打破,中國的經濟發展才開始迎頭追趕西方發達國家,創業經商的人社會地位才不斷被認可。

  • 4 # 木子皿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君子知曉並遵循義,小人知曉並追逐利。

    “君子”最初用以指稱人的社會身份與地位,一般指統治者和貴族男子。但自孔子始,“君子”更多地被賦予了道德的意義,德行出眾者被稱為“君子”,反之為“小人”。在儒家傳統中,“君子”成為一種介乎士和聖賢之間的人格理想,它標誌著道德人格的確立。“君子”有志於追尋和實踐作為價值理想的“道”,並把“道”而不是權力或利益等視為生命意義的根本。

    “小人”最初用以表明人的社會身份與地位,通常指被統治者或地位低下之人。後世又以人的德行高下來界定“小人”。德行卑下者被稱作“小人”(與“君子”相對),“小人”只關注和追逐個人的權力或利益,為了獲取私利不惜違背道義,缺乏對“道”的理解與尊重。

    因此,筆者更贊同賦予“君子”與“小人”以道德的意義,兩者的區別主要就在於義與利的權衡之間如何抉擇。舍利取義即君子,舍義取利則小人。

    筆者拙見,不當之處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像攝影有哪些提高腰線的方法?人像攝影提高腰線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