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dwhly

    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並造成藩鎮割居 富庶的唐朝一下子變得百姓穿紙衣吃不飽 政府大量財政赤字 到憲宗時興盛一時 後幾代滅亡

  • 2 # 暖暖線上

    首先呢,安史之亂直接終結了唐朝的輝煌盛世,確確實實是唐興衰的轉折點。但是又沒有那麼致命,因為其性質說白了還是屬於僱傭軍反叛,既不是農民起義,也不是外族入侵,所以安史之亂是給唐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困局,但不是死局。

    接下來嘛,唐在抓經濟和軍事這兩點都做得很不錯,這也是續命成功的最直接原因,下面詳說。

    經濟

    歷來中原王權遭到嚴重打擊後都會選擇退守南方,這是有道理的,在北方不統一的情況下,南方往往能穩定提供財政支援和糧食供給。比如楊廣要是退回江南,天下局勢還得兩說;崇禎要是退守南方,南明也不至於四分五裂,甚至有很大機會再度北上。只是楊廣準備退就被宇文化及給捅了,崇禎過不了自己暴脾氣這關自縊了。

    唐保命之後就是各種稅制改革,成功的增加了財政收入,也強化了中央權力,還搞出了神策軍,這是經濟上的努力。

    軍事

    唐朝之所以節度使專權就是因為唐面臨的外部威脅太強了,比中國之前的歷代都強。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後,軍隊實力的增強是直接建立在軍費開支加大的基礎上的,一分錢一分貨嘛。而收入是有限的,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各個藩鎮的實力越來越強,唐朝自己的軍隊越來越弱,此消彼長下各路藩鎮意識到,老子鎮守邊關的成本比反叛的成本還要高,對於沒有歸屬感的僱傭兵,意味著什麼呢?

    僱傭軍叛亂失敗的原因也還是上文提到的,外部威脅太強,一旦戰事僵持,周邊政權就會趁火打劫威脅到自身,所以安史之亂並沒有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的徹底性。

    雖然搞定的安祿山等叛軍,唐也意識到自己再無實力殲滅其餘的叛軍,其餘的叛軍和藩鎮也意識到這個衰落王朝仍然不可小視,關鍵唐和藩鎮都面臨著共同的敵人,所以體面接受投降之後,唐,藩鎮和外敵又回到了一種微妙的境地。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也意識到藩鎮不可靠,在這麼一種共識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神策軍。唐實力逐漸恢復後也使得外交利好,並戰勝了吐蕃南詔聯軍,再然後,又作死了……

    在戰勝外敵並且拉攏吐蕃後,唐德宗開始打裁藩的主意,結果步子邁大了,導致五路藩鎮聯合叛變,德宗給逼得跑路漢中了,藩鎮首領被部下毒死才告一段落,接著就是救世主唐憲宗登場了。

    憲宗上臺後的唐朝,財力充足、軍事可控、人才濟濟,連續討伐各路節度使,恢復疆域管轄,重新取得了對藩鎮的控制力,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再然後,憲宗被太監暗殺了……

    所以,晚唐雖然各種傾頹,但並不是死局,甚至一度還有元和中興,只是在封建皇權的機制下,無法做出突破,明君一逝,朝堂就此淪落。這就麼破破敗敗幾十年後,直到一個叫朱溫的人,投降於唐。

  • 3 # 陽明之志

    安史之亂對人口的剪丁不是最大的傷害,最大的傷害是毀滅了中華民族對外族的信任,從此我們很難看到高句麗人鮮卑人來領導漢人的軍隊遠征異域,尤其是高仙芝與大石人的一仗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一定還會有第二次大戰。

    至於藩鎮割據應該說藩鎮早就有了是為了防禦邊患的只不過安史之亂後藩鎮擁有了財權和人士任免權並且又建立了許多新的藩鎮所以才終成禍根。

    至於人口損失應該和之後的黃巢起義的損失不能比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很亂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