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時光
-
2 # 王培
要辨析“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句話,必須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孩子確實小,道德水平尚不成熟。按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多年研究的結果,他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分為了3個水平,6個階段,而0~9歲的兒童正處於第一階段前習俗水平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道德是非判斷並不成熟,特別是更小一些的孩子,並沒有所謂對錯的概念,他們對於是非的判斷,完全取決於做出某個行為得到監護人或周圍人如何反應而定,受到獎勵、讚賞,則會成為孩子認知中值得重複的“正確”行為,受到懲罰、責難,則是應當減少的“錯誤”行為。所以孩子如果確實很小,說他們尚未建立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觀,算是不懂事的範疇,倒也是事實。
另一方面,監護人的是非觀念應該給予孩子正確引導。前面分析了孩子太小,確實處於是非觀不清的階段,但同時也說明,正是因為孩子還小,有諸多的認知和行為更需要作為監護人的成年人給予積極正向的引導,孩子會根據所做的行為,所說的話得到成年人的何種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如果監護人平時不注意多加引導,沒有讓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行為方式,僅以“孩子還小,不懂事”,試圖替孩子逃脫可能因不良行為帶來懲罰性的結果,那麼孩子一樣會根據這樣的結局和監護人袒護的態度和方式,在今後的行為方式上更加肆無忌憚。
人類的心理發展包括道德認知發展,每個階段各有重點和特色,沒有一個階段是能夠單獨存在,突然出現的,它們是一種累積,一種層層遞進的因果,監護人過於溺愛孩子,而不注重從小做好正向引導,形成了孩子不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將來受害的終歸還是孩子自己。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3 # 睿心媽媽
經常聽到有人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好像覺得孩子犯了錯,就應該理所應當原諒他。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小不懂事,真的嗎?我看未必
因為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許多的行為習慣就是要從她小小年紀時開始培養,長大以後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行為成習慣,習慣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小就那樣蠻不講理,覺得他還小,不懂事,就原諒他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他次次都這樣,長期以往,他將真正的成為一個蠻不講理的人了。
有的孩子看見好吃的只顧自己,從來沒想到過大人。這種情況下,有的大人看見之後就會說:“哎呀,他還小,他是小孩子,讓他吃吧。”其實長期以往,他也會形成一種自私觀念:好像家裡的人,天經地義都應該讓著我,我是最應該吃的那一個人,這樣他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的觀念。
為了你孩子的未來,不要把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句話掛在嘴邊。那會助長孩子身上的一些邪氣的。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從小就應該按讓孩子按照規矩來,這才是教育的王道。
-
4 # 淅錡寶貝成長季
如果現在還有人相信:“孩子還小,不懂事”的話,真心建議他去用心的帶一段時間的孩子,認真觀察和記錄。其實孩子從小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很強,不過很多時候,她們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跟大人溝通和交流,所以我們覺得孩子不知道,不懂事,其實小傢伙什麼都懂。
比如我們家小寶,平時你問她我們家住幾樓之類的,她肯定說不對。但是有天,我媽帶著她做電梯,下錯了樓層,我媽打不開門在那裡覺得不對勁的時候,小寶說:“奶奶,不是這裡。”我媽一看,原來她走錯了。
還有孩子在外面,很會看大人的臉色和表情,她們總是喜歡叫那些比較容易相處的人。
回覆列表
孩子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家長的問題,有人說過:“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孩子遲早會被教育的”孩子太小不懂事,反應的是父母不懂事,有不懂事的父母才有不懂事的孩子。孩子是小,但可以分善惡,需要知道什麼對什麼錯,小時候不建立好的世界觀,走向社會總會有人管。
其實,問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歧義的:一是,應付的物件是小孩子。這時候,要把握孩子做的事的尺度,如果實在不能忍的話,絕對不要忍,有些孩子聰明著,知道家長會以不懂事來為他開脫,然後就隨便熊了。不能無底線無原則,該火就火。但是,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所犯的錯能夠理解,那麼應該好好教育,理解寬容就行了。
另一個是如何應付這樣的家長,給臉的程度就看你自己把握了。儘量在理解的程度上跟他講道理。還要告訴他後果與責任,甚至,有時候需要委婉的威脅。如果,你是個好人,請幫他教育他的孩子,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他遲早會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