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川林閒談2

    我不敢說做到了,還再努力做到吧。做為一個優秀父母,還差的遠裡。古人云:人之一生,蓋棺論定。在人之一生中,不同節段,扮演角色。做為父母自身形象,一言一行代表家庭風貌,影響孩子一生品行。所以,做為人之父母,言而有信,品德端正。真誠待人,和睦友鄰。傳承孝道,身體踐行。尊照古人,《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規》等治家精典名片管理家庭是沒錯的。

  • 2 # 心靈感應戲樂匯

    不敢說優秀,但可以肯定的說稱職。我會全力以赴、不遺餘力的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和謀劃,會告之做人的道理,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孩子未來的幸福是我最大的人生目標,可喜的是孩子基本上是聽我的。

  • 3 # 王麗霞

    "會成為"是一個將來的狀態。將來我會成為優秀的父母嗎? 我只能說我不知道,將來的事情誰能預料? 未來永遠充滿了不確定性。

    "優秀"是一個含糊的詞,優秀的標準誰來制定? 我如果想讓自己滿足外在的標準,就必然將孩子的需求放在了標準之後。換句話說,如果我要追求成為優秀的父母,我必然會將孩子作為獲勝的籌碼。我不想這麼做,我也不會這麼做。

    我是普通父母中的一員,盡我所能照顧培養孩子,然而,也仍覺得自己有做得不夠,不到位之處,從內心深處,我知道作為父母我並不完美。我的孩子身上也能挑出來各種不符合"標準"的行為。然而,不能因為不完美就不去前行,不能因為不完美就認為自己失敗,不能認為不完美就抹殺其他。恰恰就是這種不完美,在引領生命朝向完美前行。

    生命永遠是一個深深的奧秘,充滿了無盡的傳奇與探索,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生命,也可以說,這永遠也將是完美的生命。完美與不完美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同時存在,互相轉化。

    所以,從長遠和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沒有不完美的孩子,也沒有不完美的父母。一切都在轉化之中。

  • 4 # Lady2017Lady

    “優秀的父母”什麼是所謂優秀的父母呢?有定義嗎?要做到什麼樣,才是優秀?

    我只能說我在努力的過程中,初為人母,就像孩子對世界的懵懂無知,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與人多交流。認真瞭解孩子的生活以及學習,課外興趣班少不了,但也理解她的辛苦……

    只要認真對待了,就該是優秀。我會努力

  • 5 # 壹念心理

    比利時9歲神童將直接讀博|這才是別人家的爸媽

    前幾天,又在微博補獲一隻“別人家的孩子”!

    西蒙斯出生於醫生家庭,智商高達145。西蒙斯父親表示校方推遲原定畢業時間會影響其後續學業,因此辦理退學。

    據悉,他的父母希望他在12月26日十歲生日前畢業,這樣他將成史上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但他就讀的大學認為他還需要發展其他能力,明年畢業比較合適。

    看到這裡,微博下面一片譁然:

    @DS好可怕

    剛輔導六歲的兒子寫作業,氣的頭現在還突突的跳,就看到這個新聞。

    @WCFHN

    我家不成器的孩子九歲的時候還在尿床,這都是孩子,咋差別這麼大呢?

    @而該人家女孩

    我畢業為了生計,他畢業或許為了人類科學,這就是最遠的距離。

    @誒啊人

    九歲還在老家和我弟弟比賽吃泥巴

    @傻傻惹人愛

    我去,孟婆湯的質量越來愈差了,冥界不管假冒偽劣商品嘛?

    無處不在的

    “別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學習多自覺啊!”

    “我同事的女兒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麼就沒人家這麼爭氣呢!”

    “朋友的女兒大學畢業就找到穩定的工作,靠譜的男朋友,你看你幹啥啥不會!“……

    小時候是否經常聽到父母嘮叨這些熟悉的話語,您現在是否也常對孩子這樣說呢?

    前幾年,一篇名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網上“走紅”,網友們紛紛響應“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敵”,因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著長大的。

    上學時,比的是成績;畢業時,比的是證書;而畢業後比的則是職業、收入;退休後比的是孩子。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之所以選擇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孩子好;企圖用這種言語比較來刺激、鞭策孩子,從而讓孩子產生一種危機感。

    但是,我們如果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的孩子每天都對你進行質疑:

    “您看看別人家的爸爸今年又賺了多少多少錢?”、

    “您看看別人家的媽媽又帶他去哪個國家遊玩了”

    “您看誰誰誰的媽媽年輕漂亮、溫柔可親”......

    再看看您,您就不能向人家學習學習?

    如果聽到這種話,您是否會產生危機感?從此便會痛改前非?發憤圖強?

    學齡前的孩子的自我建構依賴於外界評價,長期在這種危機感的陰影下生活,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或者缺乏自信的自我評價。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他們擁有了一定的自我認知,對於這種負面評價,他們會產生牴觸心理,也就是父母眼中的不聽話,叛逆。

    每個孩子的背後

    都站著一對父母

    你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但是你卻永遠不去注意別人家父母的努力。

    曾有一組研究資料表明: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情,只佔其行為的20%;而按照父母的行為做事情,則佔到其行為的80%。

    也就是說,糟糕的父母行為是培養不出優秀的好孩子。

    有些家長抱怨孩子天天玩手機,但自己卻從來手機不離身;

    有些家長天天罵孩子不求上進,自己確是一條鹹魚;

    有些家長嫌棄孩子沒有禮貌,自己卻也是行為粗鄙......

    所以當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性格好、品德好、能力好的時候,得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到像別人家的父母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有沒有具備讓成為“別人家孩子”基礎?

    和別人比,

    不如和自己比。

    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家的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

    但事實上,這樣做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還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導致孩子對父母冷漠化。

    由於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眾多原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率、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時的、外顯的行為沒有優劣之分。

    父母應該讓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別人比”,例如拿孩子這次成績和上次成績進行比較,拿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來比較。

    此外,如果確實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學習的話,

    那麼最好先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好的方面給予表揚和肯定,然後再客觀分析別的孩子表現比較好的方面,之後才在此基礎建議孩子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

    這樣孩子的心理會更容易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不答應嫁給他們指定意外的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