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學生。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都稱名字,顏回也是名字,沒有稱顏子。只有有若和曾參,一直稱有子、曾子,另外冉有和閔子騫(qiān)偶爾稱子。所以有人推測《論語》主要是有若和曾參的弟子撰述的。第二部分“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在家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規矩老實,不好觸犯上級,卻能作亂造反的,這種人根本沒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第三部分程頤說,“孝弟”,是一種順德,和順之德,“孝弟”之人,就不會有犯上悖逆之事。德有本,本立則道充大。孝悌是在自己家,然後仁愛及於物。儒家叫愛人憫物,不僅愛人,也珍惜物品。在五星級酒店西餐廳吃飯,那餐巾紙特別厚特別大,使用的時候,撕成兩張節約著用,這就是憫物。在家孝悌的人,自然養成仁愛之本,所謂親親而仁民也。先愛自己家人,然後才會愛別人,自己家人都不愛,不可能對別人有真情。孝悌是為仁之本。儒家強調孝悌,不僅僅是一種家庭觀念,而是強調愛自己家人是仁愛之本,“親親愛人憫物”,只有愛自己家人的人,才有可能愛別人,愛國家,愛地球。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正潛伏著呢!

  • 2 # 無功用行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子若。論語三子之一。

    論語三子:孔子、曾子、有子。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據史記所記載,有子生於公元前508年。比孔子小四十三歲。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

    其:語氣助詞。

    為人:做人、做為一個人。

    孝悌:對父母、長輩、上級恭敬是孝,對朋友、兄弟友愛是悌。

    孝和悌,都是心裡的態度,不是做事的規矩。

    孝,是有固定物件的。在家裡,是父母、是長輩;在工作,是上級、是領導;在古代,還要加上君主。

    悌,是用謙虛的心態對待人。別人要做小,自己不能做大,要用平等的心態待人;別人要做大,就讓他做,自己把握好分寸,不逢迎、不憋屈、不笑話、不使壞。

    悌不是緊繃著臉,不是凡事都正正經經、規規矩矩。而是正事歸正事、玩笑熱鬧歸玩笑熱鬧。

    這裡只說孝與悌,其實還有孝的對應:寬,愛。上級能容人是寬,父母對子女是愛。

    悌的對應仍舊是悌,因為是平等的關係。

    孝與悌都是相互作用的。

    悌是朋友、兄弟之間相互友愛的回饋;

    孝是對父母給自身養育之恩的回饋,也就是“愛”的回饋;對上級給自身提供工作的回饋,對君王給自身提供生存土壤的回饋,也就是對“寬”的回饋。

    孝與悌的相互回饋,形成兩個閉環,可以理解為上下閉環與左右閉環,然後透過兩個閉環的重疊擴充套件,擴充到整個社會,古人叫社稷,或叫江山,或叫天下。這個擴充套件的過程,在曾子所著作的大學裡,有非常詳細的流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兩個閉環,也可以理解為道德經裡的玄。玄之又玄,可以理解為一環套一環的意思。

    所以說:孝悌是論語學問的根本,也是達到不惑、知天命的基本。古人所理解的宇宙生命人生的道理,就是從這最基本、最淺顯的地方開始著手的。

    上:父母、長輩、上級、君主等。

    鮮:稀少。

    上面說到了孝,對父母、長輩、上級、領導、君主都內心恭敬,做到了孝,自然就不會犯上了。

    之所以用“鮮”這個字,是因為,人心複雜,人事更復雜。明明是好心,明明是孝順,有時候偏偏就冒犯了。雖然稀少,畢竟不是沒有。

    亂:沒有秩序。

    作亂:做沒有秩序的事。

    未之有也:從來沒有過、不可能的事情,

    做到了孝悌,就說明有了秩序,父母是父母,不是傭人;兒子是兒子,不是小皇帝;朋友是朋友,不是冤家對頭;若父母成了傭人,兒子成了小皇帝,朋友成了冤家對頭,這樣就是作亂了,肯定是沒有做到孝悌的緣故。

    後面還有一段: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務:盡力從事,專門從事。

    本:根源、起始、基礎。

    本立而道生:有始就有續,有根就有葉,有因就有果,道是因緣線,也是結果,更是全體。

    自身的內心態度是修身的根本,清明有序的內心態度是能讓自身的心靈平靜,才能夠理順自身的思想、自身的感受。

    自身的做事行為是人生存於世界上的根本。一言一行都會引起他人的迴應,然後持續擴散,產生連鎖反應,直到終止與某人。

    仁:一種境界。

    中國文化五大根本概念:道、德、仁、義、禮。

    道是所有,無所不包。包括:有與無、動與靜,心與物等等等等。

    德是關於“有”的道。不包括“無”。

    仁是關於人類社會的道,不包括物。

    義是有關聯的兩個事物,關於那個聯絡的形而上的概念。

    禮是人類社會當中,關於外在可見的所有事物,不包括心裡的態度。

    因為孝與悌是關於人與人之間互相聯絡的概念,因為人與人組成了人類社會,因為仁是指人類社會的道,所以孝與悌是仁的根本。

    那麼為什麼仁通常被解釋為博愛呢?

    這很簡單,人與人之間不互相博愛了,或大家都是陌生人了,或大家互相之間只有爭鬥殘殺了。那這樣的社會還叫人類社會嘛!!!

    所以說:愛是常態,惡是反人類。

    所以說:每個正規的宗教都是叫人行善事,做好人的。不是如此的教義,就是邪教。

  • 3 # 一聲佛號一聲心

    這句話是《論語.學而》裡有子說的一段話,意思是如果為人孝悌忠信,是不可能謀反作亂的。

    頭一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如果一個人為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卻喜歡冒犯上級,這是很少見的。

    我們華人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辛辛苦苦拉扯你二十多年,他們老了,需要你照顧,這是為人子應當盡的本分。兄弟愛護弟弟,弟弟也自然尊重哥哥,這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假如我們身邊有個鄰居,在家特別孝順老人,對兄弟姐妹也都愛護有加,就是一個老實人呀,但他參加工作後,別人說他特別喜歡頂撞領導,帶頭鬧事,你覺得可能嗎?不太可能呀!

    下一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一個不喜歡頂撞上級,對上級唯命是從、服服帖帖的一個下屬,卻說他喜歡造反作亂,沒事找事,這更是不可能有的事呀!

    當然,如果碰到城府特別深,心機特別重的人,還有玩苦肉計,玩臥底潛伏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 4 # 泓澤書法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孝弟是人的根本,孝是孝順父母,弟是兄弟姐妹的友愛,中國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什麼加上朋友,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古代講究拜把子結為兄弟就是朋友最好標準的體現,例如管鮑之交,桃園三結義。

    而孝順父母的典型就是岳飛,而岳飛就是忠臣的代表人物。所以說孝弟的人十分重感情,這樣的人是不好作亂的。

    所以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不會犯上作亂,因為這種人有分寸,有限度。

    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招聘員工的標準就是得家庭和睦,孝順父母。他認為不孝順父母,不友愛兄弟的人也不會熱愛企業,不會為企業努力奉獻!

    而學問的根本是什麼呢?君子務本,君子在做人之本上,內心的修養遠遠高於外在的學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感覺最無助?怎麼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