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晉
-
2 # 都都媽媽的育兒經
從孩子出生開始,媽媽就承擔起主要的養育責任,很大部分是人類天性使然,比如孩子對母體有著天然的安全感,母親與孩子有著同頻的思維意識等等,所以自然而然,媽媽成為育兒的主體。成為育兒主體後,媽媽會更加關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關注孩子內心的變化,是孩子思想意識的培養者也是洞察者,媽媽和孩子之間很少有秘密,因為媽媽好像永遠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是因為媽媽對孩子的關注無比的敏感,也是洞察者身份的使然。所以,當一件事情、一個行為發生後,媽媽會結合孩子的習慣、平時的環境、教育的理念去“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儘量去找到根源,避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媽媽是很盡心的,有時可能往往評估不了哪個對孩子來說更好而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其實正是因為對孩子關注的太多,瞭解的太多,在乎的太多,就演變成了焦慮,而這種擔心對於媽媽來說又無法避免,沒辦法,因為愛就得操心。
-
3 # 怪獸bobo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當中,父親被認為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傳統意義的家庭。母親則自然而然從各個方面為孩子擔憂,從出生就開始憂慮孩子的營養,早教,健康,把孩子好好地保護著,另一方面,面臨社會的巨大壓力,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聯絡各種少年宮課程。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到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則變來變去,越變越怪異,這麼些重壓之下,焦慮倍增。
-
4 # 李楠的學習樂園
這個問題問得好!
一想起來,的確是這樣,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焦慮的媽媽很常見,而爸爸則普遍表現的淡定從容。我想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男女的思維模式不同。一般來說,女性考慮一件事兒的時候,比較關注細節。而男性則比較注重整體。所以,媽媽們在帶小孩的時候,容易陷入到無窮盡的細節當中,越關注細節,越發現不足和不如意,自然情緒就不會好。而爸爸呢,由於比較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所以即使現實中有哪些方面不如意,但是爸爸們會從孩子的整體發展出發,進行評估考量,所以,一般暫時的、細節方面的問題不太會影響爸爸們,爸爸們自然不太焦慮了。2、爸爸媽媽分工不同這個因素我們也必須考慮到!事實是:媽媽們在養育孩子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可以說,孩子的大事兒小事兒都是媽媽們經手的。所以,媽媽們也更瞭解孩子的情況,對孩子更加投入,這樣一來,孩子的事兒也更容易影響媽媽們的情緒。當然,中國媽媽們的普遍焦慮,也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人們的對育兒的關注、社會競爭壓力大等等的因素。
-
5 # 嘟嘟媽媽馬寶寶
每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都帶給了父母無盡的喜悅和歡笑,孩子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愛全部投入進去,從孩子吃的喝的用的玩的,到孩子將來上學,甚至以後的發展,父母都在用心挑選,幫其籌備。然而,我們會發現,在育兒這條路上,媽媽們則都會比爸爸們焦慮,而爸爸們則淡定許多。
從孩子還在肚子裡面,媽媽們就在忙著給孩子準備各種吃的穿的用的東西,時常會擔心這個奶粉寶寶吃了會不會有什麼不好?那個穿的或者用的會不會有有害物質影響寶寶健康?孩子生下來以後要怎麼帶,我會不會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怎麼辦?等等。這一類的問題經常會困擾著媽媽們,特別是新手媽媽。甚至有的媽媽們會受之影響,導致產後抑鬱。早幾年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更好的說明了這一現象。
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首要原因是,父母社會分工不同。
當今中國社會,大部分家庭分工都偏向於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現在辭職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媽媽隨處可見。這樣也就使得媽媽們,特別是全職媽媽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都放在了孩子和家庭上面。而陪伴孩子做作業,教育孩子似乎也就成了母親的職責所在。而父親的角色則更多的傾向於陪孩子做遊戲,玩耍。
其次,男女思維方式不一樣。女人更感性,而男人更理性。
生活中,女性的思維本身就比較細膩,男人們往往比較“大條”。女性的思維更容易受身邊的人的影響。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就開始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媽媽們聚在一起大部分聊孩子的各種學習和成長,在一種攀比心理的促使下,媽媽們會顯得更加“著急”。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Susan Nolen- Hoeksema 曾在研究後認為:女性有更強的家庭責任感--他們更傾向於為別人的幸福負責,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和丈夫。這樣也就導致媽媽們對於孩子的關心則更加細膩,對孩子的擔憂更多,特別是安全性。而父親卻表現得不太明顯,他們對風險的接受程度更高,這樣也就使他們表現得沒那麼容易焦慮。
第三,媽媽的情緒也容易受各種家庭關係和社會的影響。
當今社會,婆媳關係更多的會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上面。社會環境不同,受教育的水平不一樣,也就導致婆媳關係更容易在孩子的教育上面產生分歧。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各種婆媳關係,孃家關係的影響,導致媽媽們的情緒變化大。許多媽媽為此也不得不辭職全職在家帶孩子。加上當今社會各種經濟壓力,教育競爭,媽媽們更多的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很容易出現焦慮和不安。
育兒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這條路上,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供我們參考,國外各種好的教育理念的傳入,作為父母,我們一直都在模仿和探索中成長。教育孩子,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其實媽媽們也無需過分擔憂和焦慮,更不能隨波逐流,為了攀比和虛榮心而去做一些無謂的事情。孩子在成長,其實我們也在學習。將心放寬一些,多去了解和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和經驗,同時也要多多邀請爸爸參與進來,一起做好“父母”這個角色。
-
6 # 茵苗教育
因為孩子是母親身上的一塊肉,母親的焦慮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知之深愛之切”!
女人可能比男人更感性,所以自然而然也更容易焦慮。
男人的情感可能比較內斂,即使他們焦慮也不輕易表現出來。
一個是個性使然,一個是是否表露。
養育孩子是夫妻雙方的事兒,在生活中,為孩子成長、上學等擔心憂慮的更多的似乎是媽媽們。以上幼兒園為例,孩子在幼兒園是否吃飯、和小朋友們玩得怎麼樣、學習好不好等,都是媽媽們經常交流的問題,爸爸們則淡定的多。為什麼養育孩子過程中媽媽普遍比爸爸更焦慮?
回覆列表
現在社會中父親承擔了更多的外在壓力,如房貸、奶粉錢、家庭開支等等,他們的壓力在大部分家庭中是大於母親的,所以他們會對孩子投入更少的精力,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拋給了母親。這就導致媽媽們在重壓之下越來越焦慮。
社會日益凸顯的問題如:老人碰瓷、人販子、奶粉不安全、工作不好找等等問題讓承擔了教育責任的母親更加焦慮。一方面,她們擔心孩子的安全、健康,把孩子好好地保護在家裡,不讓他們出門,捨不得讓他們做任何家務事,
但另一方面,她們也瞭解在社會上的激烈競爭,因此逼著孩子去“比別人更優秀”……別人家的孩子對媽媽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如果孩子有一丁點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就會迎來媽媽的失控情緒——數落,冷淡,或者和上面故事一樣的神經質般的哭泣。
這讓孩子隨時隨地處於緊張之中——他生怕自己哪點惹媽媽不高興,卻也依賴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看護。他們看起來變得更加“懂事”了,但這種懂事卻更像是在“演戲”,因為他的內心是封閉的。在青春期後,那些長期被壓抑的負面狀況會一股腦地出現——要麼衝動而反叛、自制力差、自我為中心;要麼焦慮而抑鬱,容易緊張,自我容忍度低。前者大多會成為我們眼中的“不良少年”,後者往往不能接受體制內教育種種考試的壓力,有自殺或自殘傾向。而媽媽往往只是想到我一切都是為你好,沒有從孩子角度出發,這樣造成的母子矛盾讓她們的焦慮更大。
與母親細膩的、保護性的教育相比,父親的教育更加粗獷,也更加具有探索性。父親在培養孩子的品格,尤其是逆商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從一個堅強、樂觀、豁達、勇於開拓的父親身上,可以看到未來得自己。而父親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話語不多但字字有用的指導,也要比母親事無鉅細的管理要有用得多。
雖然父親的權威更重,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下母親更喜歡對孩子負責和寵愛孩子,與之相對應她的焦慮自然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