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水遊木
-
2 # 小李滔滔
教育是我的主業,我來聊聊這個較多人疑惑的問題。
這是個假設命題,如果假設成立,那麼沒有優質生源,就沒有所謂的名校。
名校之所以為名校,培養的學生是最優秀的,至少在學習成績方面要比普通學校突出。
衡量名校的標準,往往是學生考試“四率”,即合格率、優秀率、平均率、升學率。
每年的中高考,儘管明面上教育部門不允許搞排名,不得宣傳狀元,但私底下依然會按照規則進行排名。有的學校還會擦邊球式的宣傳,為招生揚名造勢。
名校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1、雄厚的師資和優越環境。
2、悠久的文化底蘊和良好聲譽。
3、壟斷優質生源。
前兩點是名校的底氣,築巢引鳳的前提條件。所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第三點優質生源,才是名校的根基。優等生造就了名校,名校昇華了優等生,這是個良性迴圈。
眾所周知,入讀名校都有很高的門檻。
以廣東省華師附中為例:每年清遠市中考考生約4萬人,而華師附中在清遠市的招生不超過10人。這意味著必須是全市前10名,才有資格報讀華師附中,也就是四千分之一的比率。
試問,千里挑一學生,能不優質嗎?
有人或許會問,考試成績沒上去,有錢能去讀嗎?
答案是,公立名校還真不能去,私立名校也許能去。
公立名校比較注重名聲,並且分數線的劃定沒人情可言的。如果達不到分數線,有錢也進不去。
私立名校既要聲譽,又要考慮經濟收入。所以貼近招錄分數線的考生,有的可以出錢入讀。而成績太糟糕的富二代或官二代,學校看在錢和人情的份上,可以招錄,但很多是不入學籍的,只當借讀生,這就不會影響名校的金字招牌。
回到原問題:假如名校不設門檻,不只招品學兼優的學生,名校會成什麼樣子?
一滴墨水掉到河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幾噸上百噸的墨汁輸入河裡,那肯定變成汙濁的臭水溝。
同樣,名校沒有優質生源,普通學校的“差生”大量湧入,即使名校的師資再強大,也無法讓學渣們變優秀。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的學習基礎是個關鍵。
老師不是神仙,要讓學習態度和思維能力不好,平時考試三五十分的學生,都考上重本,即使名校特級教師也無能為力。
沒有了優秀“四率”,名校還會有半點光環嗎?
名校不是看轉化了多少差生,名校看的是培養了多少優等生。
所以,抽掉率優質生源,名校和普通學校沒有多大差別。
沒有優質生源的支援,名校也就不再是名校了。
回覆列表
牛津劍橋等世界頂級大學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從裡面誕生過太多的優秀科學家。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學生質量極高,才誕生了這些名校。
這也正是為什麼有的人成名之後他那個普普通通的母校會鑼鼓喧天的慶祝。並且有什麼優秀校友名人堂一類的。
而優質的生源是保證產出的最好方法。
買吃的時候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有機純天然。原產於某某地的新鮮原材料,絕對正宗。用料好所以我們的產品好。
都是一樣的道理。一堆優秀學生中出現名人的機率肯定大於那些普通生源的。這也就是各種大學都願意搶高考狀元啥的。
其實學校本質不就是教書育人嗎,教育好學生就好。但是有了名人效應,學校就可以成為名校得到更多的重視,得到的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