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草115

    一代詞宗蘇軾,在他跌宕多舛的人生起伏中,可謂是大起大落,幾次都在生死邊緣徘徊,但因為率性而為,生性豁達,所以交友無數,有身居廟堂的高官,也有身處社會自底層的山野村夫,有世外高人也有販夫走卒,所以無論是在春風得意之時,還是在逆境與苦難之中,他都不寂寞,因為有好友和他一起笑對人生。

    在蘇軾的眾多好友中,有一個人是極為特殊的,對他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就是——參廖子,在蘇軾一生中在他所有的詩作中提到這位好友150多次,可見在蘇軾的人生中這個人是伴有重要角色的。

    參廖子身在杭州,有一次蘇軾從杭州調任京師任翰林學士,臨走之時,好友寫詩送他“四海窺人物,其誰似我公”,蘇軾讀後,大為感動,看似大大咧咧,率性而為的蘇軾其內心是非常有抱負的一個人,但無人能知,只有參廖子知道,也許這和李白寫下“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是同一樣心境吧!

    蘇軾離開杭州,讓參廖子悵然若失,因為知音再難覓,古代交通不變,相見時難別亦難,多年之後,蘇軾調任徐州,為了能夠再續前緣再一次見到好友,參廖子步行700公里,從杭州步行走到徐州,路途的遙遠跋山涉水,讓蘇軾非常感動。

    蘇軾被困於廟堂之中的樊籠之中身不由已,而參廖子不顧艱難千里相隨,豪情萬丈。知己好友之間相處,如飲甘甜美酒暢快抒懷,後來蘇軾因為王安石變法直言進諫,讓神宗皇帝很惱火,將他從浙江押解到京師重重治罪,要將他斬首,因為他的祖母曹太后臨終之間苦苦相勸,留下遺言,才救了蘇軾一命,史稱“烏臺詩案”。

    因為“烏臺詩案”讓蘇軾幾乎如炸彈無異,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遭受連累,一時之間好友遍天下的蘇軾,由門庭若市變成了門庭冷落,生怕自己和蘇軾有一點關係,在政治環境如此緊張之下,參廖子不怕連累依然待好友如初,步行千里,從杭州來到蘇軾貶黜的湖州,陪伴蘇軾整整一年,蘇軾自己寫下“情義之厚,有加於平日”,在蘇軾人生的冷冬之中,參廖子如暖陽一樣照拂著他。

    蘇軾曾經寫下“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表達自己對這段友誼的珍惜,告訴後代讀者,像我們這樣看到內心深處,彼此之間惺惺相惜,互為知己的友誼是世間少有的,因為像他們這樣比較厲害的詩人是一定能夠捕捉到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瞬間的,只有這樣的瞬間才會有剎那間的光澤。

    參廖子的詩歌讓蘇軾賞識不以,同時也讓參廖子對蘇軾追隨一生,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也不過如此。

  • 2 # 謝小樓

    蘇軾的《八聲甘州·寄參寥子》,寫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應召離開杭州,寫此詞寄贈好友參寥子。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參寥子書法

    參寥子,即北宋著名詩僧道潛,他與蘇軾交情甚篤,可比生死相隨之夫妻,蘇軾貶謫黃州時,參寥不遠千里趕去,追隨他數年,蘇軾晚年被貶海南,參寥子又欲渡海相隨,蘇軾得知後寫信力勸也不要來,這才作罷。

    瞭解了兩人的感情,再讀此詞,方知詞中深情。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詞的開篇,即氣勢逼人。有情之風,從萬里之外,卷潮而來,又無情地送潮離去。風哪裡有情,哪裡無情,有情的是人,無情的是世事。潮來潮去,亦是人生的聚散離合。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在這錢塘江上,西興渡口,我們曾一起欣賞過多少次夕陽斜暉。這一句既回憶兩人同賞夕陽的日子,亦含有歷史滄桑變幻的感慨,意境蒼茫雄渾。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不用去仔細思量古今變遷,俯仰這間,已是物是人非。誰像我一樣呢?白首之年,忘卻了世俗的機詐之心。

    這裡的誰似,即暗含了參寥子與自己一樣,都忘卻了世俗的機心。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曾記得,我們在西湖的西岸,賞春日最美的山隈,看那空明的翠微,如煙的雲霏。算一算,像我與你這樣的情感,詩人之間,很少有吧。

    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謝安東山再起後,時時不忘歸隱之志,但最終還是病死於西州門,未能實現其歸隱的“雅志”。謝安死後,他的外甥羊曇素有一次醉中無意走過西州門,想起謝安的平生志向未能實現,竟大哭而去。

    我們約定日後,要像東晉宰相謝安的志向那樣,沿著直通大海的長江航道,一起向東引退、歸隱。希望這一高雅志向不被違背,別讓你像當年的羊曇一樣,在西州路上為我慟哭。

    蘇軾的這首詞,深情動人,表現出他對友情的無比珍重。全詞讀起來便如詞開篇的潮水,一浪一浪而來,極富韻律節奏之美。

    清代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中評:“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傑!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閒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詞境至此,觀止矣!”

    詞這種體裁,多以寫男女情愛為主,在北宋詞壇上,歌詠友情的詞少之又少,而蘇軾卻寫了很多關於友情的詞,極大地拓展了詞的題材內容。這首詞便是蘇軾抒寫友情的詞中最經典的一首。

  • 3 # 萬方談人生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我先介紹一下參寥子其人

    道潛(1043-1106),北宋詩僧。俗家姓何,字參寥,賜號妙總大師。於潛浮村人(今屬浙江杭州市臨安區)。

    道潛是從小出家的和尚,能文善詩,初與秦觀交好,蘇軾為杭州地方官時,與蘇軾相識,蘇軾以他的詩文清絕,與林逋不相上下。因此二人結為忘形之交。

    蘇軾謫居黃州後,道潛從蘇州相從到黃州,在黃州住了一年多,後回家鄉西菩山中。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謫居儋州(今屬海南),道潛打算渡海相隨,被蘇軾寫詩勸阻。道潛因為與蘇軾的關係也受到了牽連,被朝庭治罪還俗,謫居兗州(今屬山東),到建中靖國初年(1101年),方受詔還鄉,仍出家為僧。崇寧三年(1104年)詔賜號為妙總大師。

    這裡我亦錄兩首道潛的詩作於下:

    秋江

    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

    江上秋夜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

    詩風清逸。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賞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風送江潮,萬里卷潮而來,何謂有情?何謂無情?潮起潮落乃自然之常態,人生亦又如何?聚散也是常態。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中談詩說道,都成往事,但猶歷歷在目。也許落日的斜暉應有記憶。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好一個“白首忘機“!"機”是指心機算計,人與人之間,只有忘卻心機算計,大家之間才能坦然相處!此處東坡說,他與道潛相談,不用談古論今論今,說人長短。他蘇東坡在朋友面前就老玩童一個!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下闋寫詞人與參寥的友情。上面說過詞人在好友面前,很有點老玩童的特點,因此,在西湖的風景佳處,都有詞人與道潛吟詩論詞之處。因為無心機才會與道潛相得無間,當然古往今來都少見也。

    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這裡寫蘇軾內心有歸隱之心也,在官場上沉浮莫定,久之心生歸隱之志,此亦人情之常態!但又有幾個人捨得歸隱?這裡用了謝安與羊曇的典故。這個謝安就是淝水之戰中的謝安,他安居於浙江上虞東山,謝安從東山再起後,還有歸隱之志,但死於任所。羊曇為謝安所重,謝安死後,羊曇有一次醉中無意走過西州門,覺而大哭而去。

    如果成了謝安,君不要象羊曇一樣!

  • 4 # 亦有所思

    這明明就是一封遺書!

    開篇氣韻雄渾,神采飛揚。可是越讀越心傷,越讀越斷腸。讀到最後已經有了濃到化不開的不詳之感。

    文以載命,自古以然!

    越是身負盛名的詩人,到了晚年,越容易在詩中留下自己的預言,而且都是在不經意間的詩句裡蘊藏著命運及結局。小可以前稱之為“詩讖”,並且專門寫過一篇破爛級別的文章來說明這種“詩讖”的恐怖和神奇之處。

    拋開翻譯,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詞!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東坡有情,可朝堂無情,世事無情,一貶黃州,再落汝州,又到杭州,再到儋州,豈不謂之“萬里”耶?所謂潮,心也,因情而動,因情而止,有情而來,無情而去。

    這潮,豈不如東坡一般,身不由己麼?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這個“問”字下得讓人斷腸,物轉星移,年華老去,而這個“幾度”像是在說從前有多少斜暉,更像是問自己還能看到多少次斜暉?小可偏向於前者,可是這種句法無意中卻吻合了後者。

    又到回到都城,又要踏入到是非之中。卻不知道還是否能夠全身而退,而這個錢塘江潮,也不知道還能看到幾回?

    果不其然,東坡回京後又被調到潁州,定州,惠州。再也沒看到過錢塘大潮。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所謂不用思量,即無須思量,因為新黨舊黨都不待見東坡,雖然每個人都知道東坡沒有野心,沒有慾望,可是畢竟已經做了不止一次小人,又豈會讓他安生,莫非讓這個大宋第一文人天天站在自己眼前提醒自己之前曾經被自己陷害麼?

    所以,東坡的結局不用問,恐怕連他自己也知道此去回京,凶多吉少。因為不用思量,所以不論俯仰,都是昔人之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忘機者,無心無謀無爭無謀也。按理來說這也算是東坡的境界,可是前面卻有“白首”二字,這豈不是暗示人生銷磨,無處做主麼?

    誰像我一樣呢,被折騰到白頭,弄得毫無勵志進取之心!

    這更像是一個宣言,我已經老了,當年就沒有興趣玩什麼權謀,如今華生叢生,白首忘機,所以各位大神,不若讓我消停度過晚年吧!

    可以確認的是,東坡肯定沒有上面的求饒想法,但是他的不爭之心卻早就躍然紙上。

    可是不爭有用麼?

    老和白首,根本不是命運寬容他的理由!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

    記取二字就是回憶,想到當年之意,越是這樣說,越是斷腸,彷彿再也回不來一般,還有“暮山”二字,《漢書·楊雄傳》說“臨汨羅而自隕兮,恐日薄西山”,這個詞用得非常不詳,後面“空翠煙霏”寫得越美越襯托得這一句的擔心和害怕。

    西畔之暮山,空蕩之翠,煙雨之霏。這幾個元素疊加起來,分明是離世而去之意。

    東坡大叔不是故意這樣寫的,可越是不經意,越是信手而寫,越是暗示了自己的命運!

    何況怎麼可能從第一句開始就處處扣緊結局呢?這那裡是巧合?分明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這一句是客套話,論名氣,這個叫參寥子的僧人未必有多牛掰,恰恰這個稀字除了稀少以外,竟然又在“不經意之間”暗合了另一層意思——古稀,時日無多之意,見面會越來越少(“相見常日稀”)。

    這是巧合!但卻是命中註定的巧合!

    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這一句和下句都用了謝安的典故,謝安想隱居而不能,連回家的船都已經造好了。而東坡也想辭官回鄉,但這更不可能,東坡辭官便意味著皇帝是昏君,大臣是奸臣。所以中唐之後很少有真正辭官不做的,因此,東坡面同樣想回歸普通生活的謝安,怎麼可能不心生慼慼,心生同感呢?

    可是他不會不知道,謝安造船之後不久,就重病不治而身故,享年66歲(蘇東坡身故時65歲)。可還是不管不顧地用了謝安的典故。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羊曇對謝安感情極深,謝安身故後,他害怕自己情不自禁,所以從來不走西州路(謝安生病時曾走過西州路)。這一句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這一句太明顯至極,直接翻譯過來就是,若是我身故,朋友請你不要為我流淚悲傷。

    東坡只是應召回京受職而已,又不是生離死別,更不是待罪之身,為何非要用羊曇哭謝安的典故。

    只能說,東坡可能早有預料,此去未必風平浪靜,此生未必雨過天晴。

    這首詩,太悲傷了!

    怎麼讀,都是一封遺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後至今負債你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