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貓老師
-
2 # LI莉哥
1.自我意識的成長
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自私行為是正常的,因為隨著孩子從兩歲開始萌發自我意識,他出現這樣了“私有意識”,並希望自己擁有的越多越好,而並不希望把自己的掏出去,這都是源於自我意識的成長。之後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開始渴望擁有友情、渴望被別人接受,就會出現分享、寬容的心態,這都是逐漸發展過來的。而在這一漫長的發展中,家長的正確引導是促進其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重要因素。
2.父母行為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孩子的性格有時真的和基因有關。比如我家鄰居爸爸是個性格很好的人,遇事很熱情,總喜歡幫助別人,他家兒子就很懂得分享,相比而言,我兒子就摳門很多。這就是父母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父母很小氣摳門,鄰居來借東西總以各種藉口推脫,無意中也會助長孩子的自私行為。
3.家庭教育上的缺失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家長把一些孩子慣成了小霸王,家裡好吃的先緊著孩子,父母一年到頭不買件衣服,給孩子買的衣服卻穿也穿不完。正是深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很多父母咬緊牙關寵著孩子,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導致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反正只想自己,不想別人。
父母該如何糾正孩子自私小氣的行為?
1.尊重孩子
如果是孩子特別喜歡的一件玩具,或者孩子剛得到一件新玩具,自己還沒玩夠呢,此時是很不願意分享出去的,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分享出去。可以問問孩子:“那這件不能給他玩,我把另一件玩具給他玩行嗎?”還有一些孩子因為不喜歡某個孩子,或者曾經給過別人玩具而別人沒有歸還,或者是自身玩具很少,所以不願意分享,這時父母也不應強迫孩子分享出去。總之,玩具是孩子的,決定權應該交給他,父母不應擅做主張。
2.進行一些分享教育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父母可告訴孩子,“如果你不把玩具給別人玩,那別人就不會給你玩他的玩具。”平常在家時,比如孩子在吃心愛的餅乾,你可以問:“我能吃一口嗎?”如果孩子說”不行“,你可以說:”你不給我吃,那我也不把好吃的給你哦!“這時你再拿出他愛吃的海苔,一口咬下去,他再哭再鬧也堅持不給。這也是一種分享的教育。
3.在集體活動中懂得分享的意義
訓練分享的最好方法是把他放到集體中去,那裡的玩具都是集體的,而且有些遊戲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比如孩子們可以一起在沙灘中玩,一起做城堡,或者一起搭積木,互幫互助,在這種遊戲中,小朋友會把玩具遞來遞去,無形中改變著他的自私行為。還有在玩滑梯時,可以讓孩子們排隊,讓他懂得這是大家的玩具,你必須等別人玩完你才可以玩。
4.以身作則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平常懂得分享,也會影響著孩子。比如買了櫻桃,孩子吃一個,大人吃一個,買了玩具後孩子和大人一起玩,等等,總之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給孩子灌輸一種“這家你最大”的想法。
5.多鼓勵、少斥責
當孩子拒絕和別人分享時,家長千萬不要當眾斥責,甚至我看到過有的奶奶直接打孫子手,責罵孩子,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一味斥責不但不會讓孩子學會分享,反而讓他對這件事產生恐懼,不知道如何是好。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學會分享,這樣就會擁有很多朋友。
對於幼兒來說,不想分享、自私並不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家長需明白如何適當的引導,只要引導正確,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而懂得分享。如果家長一味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我孩子牛,我孩子霸氣,這真的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希望每個家長都能以身作則,多多學習為人父母的方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
3 # 古城小眼哥
不要強制改正。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的習慣也是一點一點養成的,所以,我們家長應該先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覺,孩子小氣,對自己的東西很在意,這也沒什麼錯的,他們還不太懂得成人的道德觀念。
不要訓斥孩子。
如果你認為孩子自私自利,小氣,不與別人分享東西,那麼,也要找準原因,不要當眾斥責孩子,孩子的心靈畢竟很脆弱,而且想法也很單純,突如其來的斥責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講究言傳身教。
孩子的習慣往往和大人的教育有關,就算大人沒有教孩子那樣做,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做好榜樣,孩子跟著學也是正常的現象,家長如果能夠做到與別人分享,孩子自然沒問題。
-
4 # 諾媽家有男寶
很多時候,我們看問題習慣性地喜歡用表象來定性。看到孩子“小氣”,生怕他將來不夠大方,沒有胸懷格局,成不了大事。
作為一個媽媽,我覺得孩子的成長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答案那麼簡單,我們應該透過表象去分析,孩子是對人小氣?還是對己小氣?是一毛不拔?還是精打細算……
我曾經在看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的訪談,裡面說到了孩子的金錢觀。秦文君家有小女,也不知從那天開始,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女兒就是一個鐵算盤”,把錢理得精細,也把錢藏得極其隱秘。秦文君說,雖然自己沒有刻意去翻,但是卻一次都沒有找到過女兒的藏錢之處。
更讓秦文君哭笑不得的是,有時候帶女兒出門,出門前孩子會煞有其事帶上十塊錢,可到了商店,看到她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央求媽媽買。如果秦文君說:“用你自己的錢買吧。”女兒立馬改變態度,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算了,買這個沒意思”。很多時候是秦文君看不下去,給女兒買了,女兒又歡天喜地,抱著媽媽使勁拍馬屁。
但是,如此精明的女兒,卻經常用自己的錢給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買一些小禮物,特別讓她感動的是,有一次家裡添置大物件,夫妻倆聊天中不免透露出花銷大的意思,女兒聽了,竟然捧出自己的錢,堅決要資助爸爸媽媽。
所以,衡量一個孩子是否真小氣?不能僅僅只看到他捂住錢包的狀態,且不論他花錢多與少,看一看平時,他心裡是否裝有家人,願不願意與家人分享,是否會在緊要關頭慷慨解囊!孩子既然花錢有節制,那麼教導他把錢花在刀刃上,教導他理財有計劃,有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孩子小氣不是錯,孩子慷慨也未必就一直是好。孩子若心中有愛,對自己的人生有計劃,有安排,我覺得比養成花錢無度,來得讓人放心。
-
5 # 萬樂老師
孩子小氣首先要看孩子的年齡階段。三歲之前,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個時候是孩子的自我構建期,還不能接受他人的概念,所以自然也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過了這個年齡階段就可以了。強迫孩子分享,只會對孩子的認知造成傷害。
如果孩子過了這個年齡階段還是比較小氣,有一部分是性格原因,天生比較小氣。這需要父母慢慢引導,讓孩子看到分享的樂趣。另外就是孩子可能擁有的物質不夠豐富,分享出去自己就沒有了,或者很難再獲得,這個時候孩子也是不願意分享的。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要求父母充分的瞭解孩子的心理,然後加以引導,強迫孩子去分享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小氣。
-
6 # 郗小希
其實,小氣並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毛病,應該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環節。但是,如果任由甚至鼓勵孩子小氣,會對孩子的情商與人文性格的良好發展不利。而長期以往讓孩子形成一種小氣的性格,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際關係的培養。
因而,從教育角度而言,孩子過分的小氣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加強教育引導,以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
讓孩子明確家庭的“共享”規矩,可以有意把爺爺、奶奶或其他人的那份好吃的東西,讓孩子送去。鼓勵他經常做這種事。而做了,就要大肆表揚。要知道,孩子是十分喜歡聽好話的。孩子不是因批評而進步,而是因表揚而進步。表揚可以有效強化的孩子們的行為和意識。
如果,你能堅持這樣做,可以相信孩子就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懂事,“小氣”也會變成“大氣”了。
總之,孩子的小氣是跟父母教養方式有關的,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養成跟家人分享的好習慣,慢慢孩子就會變得大方起來的。
回覆列表
分享確實是一種美德,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學會分享,只是守著大堆的玩具和美食,也是不快樂的,所以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
但是,分享是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物品權利的基礎上的。很多家長就搞不懂這兩者的區別,比如說某些家長朋友,就會指責幼兒“小氣”,可越是這樣“教育”就越讓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
有時候,是大人不懂得幼兒的心理,才會“好事壞辦”。
給孩子扣“小氣,不懂分享”的大帽子,有一棒子打死之嫌,孩子會因為這種強制分享導致產生逆反心理,以後越發抗拒“分享”。
如果大人們從來沒有徵詢過孩子的意見,只是看到孩子拒絕給別的小朋友提供自己心愛的玩具,就自作主張認為自孩子小氣,只會起到反作用。
大人們應該做的是:當孩子哭鬧不願給孩子玩玩具的時候,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寶寶,你的玩具你自己支配,如果你不願意給別人玩沒關係,可以自己玩這個玩具。如果你願意和新來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的話,我相信他一定會非常高興,他以後也會把自己的好玩的給你一起玩的。”
孩子其實通常是能通情達理的,但是很多時候大人們因為他是個孩子就無視他的權利,甚至替他做決定。
我相信沒有一個大人會願意在沒有被徵詢意見的情況,把自己的心愛之物給他人強迫式“分享”的,那為什麼就要求孩子這麼做呢?
大人有時候因為孩子不願分享,或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又或是在朋友面前好面子,為了表現孩子教育的懂事,而設法去說服孩子“聽話”。一旦勸說無效,就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並且威脅孩子“如果你不分享,別人就不理你了。”這樣的後果就是,越讓孩子分享,他就越會不安,反而把自己的玩具看得牢牢地,潛意識裡覺得所有小朋友都要來奪走他的物品。
一旦有了這種不安,孩子就容易會在性格上形成孤僻、自私。
所以跟孩子要強調哪些是屬於他自己的支配權,哪些是爸媽寶寶共同公共的支配權,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大人們不可以擅自做主給別的孩子玩、用。
如果小朋友來做客,想玩什麼物品,就告訴他們,這是屬於自己寶寶的,要去問寶寶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