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覓迷迷糊糊的自己

    身體的健康是支撐我們外在的“軀體”,健康的身體好比健康的“機器”,機器要想能夠執行每天大量的任務,我們就要仔細的愛護它,珍惜它,保養它。而身心的健康是這健康機器的靈魂,主宰著機器的生命。

    在生活中我們肉眼可透過的兩種人,一種身體健康的,一種是身體上有殘缺的。為什麼有些人身體健康遠遠沒有身體上有殘缺的人幸福快樂。因為他的身心不健康,導致他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對他而言生活沒有樂趣,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生命最可怕的不是徹底毀滅,最可怕的是處處苟且。恰恰身心健康的而身體上有殘缺的人他會發現會尋找生活上的樂趣,讓他每天充實且期待著每一天的幸福到來,生命的意義不是用來逃避,而是讓你充滿朝氣選擇擁抱生活的意義。

    醫院裡有生死徘徊的病人,他們要與死亡做鬥爭,要想重新有健康的身體不單單是藥物治療那麼簡單,更多的是他自己身心想要開啟點燃激情的生命,有著健康身心的精神指引和激勵,會讓他戰勝病魔。

    健康的身體在生活奔跑中身心的健康會激發我們潛在的巨大力量,激勵著我們比想象中跑的更漂亮更長久!

  • 2 # 心理師楊立新

    從生命結構的角度講,生命包含了身體,包含了精神和心理。所以,只注意到身體的健康還是不夠的。只有注重了身心的健康,才會使我們的生命得以完整的展現。

    人的生命構成是形神合一。《素問·靈蘭秘典篇》裡面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意思就是說: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其他臟腑雖有分工,但其作用應該協調而不能相互脫節。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順達,則下屬也會安定正常,用這樣的道理來養生,就可以使人長壽,終生不會發生重病,用來治理天下,就會使國家昌盛繁榮。

    從心理角度講,人的精神、心理如果不能明智順達,那麼,包括其本身在內的其他臟腑就都會發生危險,各器官發揮正常作用的途徑閉塞不通,形體就要受到嚴重傷害。在這種情況下,談身心健康是不可能的,只會招致災殃,縮短壽命。

    心身健康的基本內容,可以說包含了人的心理與生理。具體涉及到:精神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運動養生,經絡養生,藥物養生等。

  • 3 # 趙三好心理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健康是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這個概念是對健康的完整界定。可見,健康包括了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者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因此,兩者都重要,就像,人體的左右手一樣,你能說右手重要,左手不重要嗎?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整天生病,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不舒服的人,他的精神能比一個健康的人快樂?就拿睡眠作為例子,一次兩次失眠對我們的心理產生不了什麼影響,但是如果一個人連續一個星期或者兩個星期都睡不好,那麼他的內心肯定會焦躁不安。因此,我們要非常重視我們身體的保健問題,讓自己吃健康的食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鍛鍊,只有我們有了健康的身體,我們才有快樂可言。

    有心理學家研究,身體的缺陷容易引起心理的問題。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身體有缺陷的孩子是自容易有自卑等不良心理問題的。因此,對於身體的疾病一定要高度重視。

    心理健康影響身體健康,我們絕不能忽視了心理的健康。心理疾病不同於身體疾病,透過吃藥或者打針、手術可以根除。常言道“心病還需心藥醫”,說的就是心理疾病治療起來比較困難。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對自然心懷敬畏;對別人和社會心存感恩;多付出,少計較,經常抱持一種“平常心”。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就少卻了很多煩惱,心理疾病就少的多了。

    祝願大家都吃好、睡好、心態好,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有病,都積極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理解道家所提倡的“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