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金融等
4
回覆列表
  • 1 # 子貢品鑑

    感謝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己經超過7成以上的交易被少數公司企業控制,那麼社會上新生的人才就不可能進入到社會的精英層,這將導致社會出現嚴重的階級分化,有錢人永遠是有錢人,沒有人永遠是沒錢人。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人將失去努力奮鬥的動力和希望,再也沒有了活力!

    一個沒有活力的社會,就表明這個社會己經嚴重老年痴呆化,一個老年痴呆化的社會會造成政府層面內鬥化,國家發展目標戰略將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可能會做出一系列愚蠢的政策,造成嚴重國家發展利益損失!

    因此南韓的經濟發展己經見頂,沒有突破的可能性了,因為財閥集團就是南韓經濟本身,它他亡了南韓也就跟著亡了,所以如果南韓現有政權沒有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情況下,南韓經濟領域在200年之內沒有可能擺脫財閥的控制!

    如今世界己經有多個經濟體出現了這種現象,比如美國,印度,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都有這樣的問題,造成新生代的年輕人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和希望,這就必然導致社會走向解體!

  • 2 # 種花家的工業兔

    這個問題問的好沒有水平呀。要知道南韓現在已經開始人口負增長了,兩百年後,南韓這個國家如果還存在的話。那有沒有人都不知道了?還跟財閥有什麼關係,更何況200年之後,南韓這個國家存不存在,都是一個問題。兩百年實在太久了,能夠發生太多問題。我不能確定200年後南韓能不能擺脫財閥的控制,但我至少能夠確定20年內。南韓沒有辦法擺脫財閥的控制。

    南韓的財閥可以說掌握了南韓的經濟命脈。南韓70%以上的GDP都由南韓排名前十的採訪創造。而這些採訪也吸納了眾多的就業人員。在南韓考錄一家頂級財閥工作就和考公務員是差不多的。因為它不僅能夠保證你終身都有一個鐵飯碗,甚至這個鐵飯碗還能夠繼承。比考公務員更加實惠。畢竟,一個人考進公務員,你不能保證你的後代都考入公務員,但是才華可以。採訪也比較傾向於吸納那些是自己公司職員的後代。在進入公司,他們認為這樣忠誠度有寶在,這其實不就是古代的家奴了嗎?

    南韓財閥之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三星了,三星的進出口在南韓進出口的30%,但是這還不是三星最牛逼的。三星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在越南,越南GDP的30%都是由三星創造的。想一想有多可怕,越南財富的1/3都是由一家南韓公司創造的。

    由此可見南韓採訪的厲害。

  • 3 # 紙老虎刀叨忉忉

    財閥的消失不會是因為時間,亞洲大多數國家的體系最終會形成財閥,而如果他們侷限在經濟領域,財閥並不會自動消亡,更別說擺脫了。要警惕財閥經濟,最佳的經濟體一定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經濟模式。

    擺脫財閥的做法無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就是國家層面的鼓勵中小企業並反壟斷,並且期待這些中小企業能透過創新彎道超車。比如美國,新的科技巨頭FAANG,但是百年前財閥並不相同,比如摩根和洛克菲勒。摩根和洛克菲勒都是依賴美國反壟斷法進行拆分,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還拆分了AT&T,一口氣拆出了八家,並且對IBM反壟斷14年。所以,你很難在美國經濟中看到財閥,雖然他們很多人依然是羅斯查爾德家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但是他們早已在沒落邊緣。

    其二就是財閥自爆。財閥一詞來自日本(財閥英文來自南韓),具體就是1900年左右。日本的封建時代更像歐洲。歐洲是領主,日本是大名。所以,他們也可以叫做門閥。在1900年代,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財閥力量開始體現,比如大財閥三菱、三井、住友、安田。還有很多中小型財閥,淺野、藤田,川崎。這些財閥在1937年侵華之前支撐了日本經濟,當時全世界經濟大蕭條,但是日本相對影響還算可以。這離不開當時的財閥。政府也不得不在政策上讓路。而1937年日本開始打侵略戰爭,權力歸於軍部,而這些財閥就成為戰爭的基礎。所以二戰日本戰敗之後,大量的財閥被迫解散。不過後來日本又實行了統制型經濟(也就是產業政策),在上世紀80年代,部分財閥捲土重來。不過,現階段日本的企業還是有很多掌握尖端技術中小企業的。所以,日本財團勢力有可能再次成長為財閥,但是對於日本,曾經的財閥體系已經不存在。

    其三就是天災人禍,經濟週期。南韓97年之前的財閥有三星,LG,現代,大宇,SK集團。但是大宇集團在1999年解體倒閉,而現代集團其實也已經解體,叫現代的,其實大部分不是那個在1997年之前的實體。三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也是風雨飄搖,賣掉了7個部門14個子公司。我們可以看到,財閥的優勢並非絕對。其是一個聯合體,做法就是曹操當年在赤壁幹過的“連舟求穩”的模式。所以,其依然可能完全覆滅。

    綜上,三星是財閥嗎?佔據南韓GDP15%的家族企業,多元化,並能深度影響政治的企業而當然是財閥。財閥會永遠不敗嗎?顯然不是的,科技創新的中小企業,經濟週期和自我的膨脹瘋狂都是財閥末路。

    但是要關注的是,要不要財閥經濟,是一個經濟上的兩難:

    財閥經濟的優點在於,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財閥可以逆向投資,拉動經濟,穩定住民心。

    財閥經濟的缺點在於,所有財富都是有馬太效應,就是窮越窮,富越富。財閥會最終獲得很多優勢,並且打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財閥霸權到一定程度,甚至於控制經濟整體,並且缺乏監督力量,並會深度從經濟基礎影響到上層建築。

    財閥經濟的必然性和破解之法

    二八效應,就是20%掌握80%的財富,產權穩定造成財富集中,贏者通吃。這些都強化了財閥壟斷,美歐的辦法是反壟斷(法治化去財閥)。諸如過去他們對IBM和AT&T反壟斷,如今對FAANG五大巨頭反壟斷,歷史上對洛克菲勒和摩根反壟斷。這使得美國科技企業獲得喘息,並逐步壯大(諸如頁岩油技術,就是個體戶主導的能源革命,能源巨頭當時都在海外)。而日本和南韓屬於政府主導型經濟,而相對來說資助財閥以達到經濟復甦成本更低,所以出現了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所以關鍵核心在於反壟斷。這個在經濟學家中依然有爭議的做法。當然,只有一種壟斷被允許,就是20年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性壟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導遊證如何掛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