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村裡的小丫頭

    一歲三個月不會叫人,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過於焦慮,我兒子現在18個月,偶爾只叫媽媽,也屬於說話晚的,但是他什麼都懂。我覺得這樣慢慢引導就可以了。天氣好的時候帶去外面多和同齡小朋友玩一下,現在家裡的孩子都不多,父母大部分又要外出工作養家餬口,只有老人和寶寶守在一起,接觸的人少,說話的機會也就少了。再就是老人通常比較嬌慣孩子,把孩子要說的要做的都給他做了說了 孩子只要一指劃就可以達成自己的想法,就更加懶得開口了。所以讓孩子出門過一下群體生活對孩子語言發育是非常好的。如果在家,大人一定要多引導寶寶說話,讓寶寶自己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樣寶寶才會成長。希望我們的寶寶都能早早的和我們頂嘴吧。

  • 2 # 時間平凡一女子

    1歲多的寶寶不會講話太正常了、孩子的舌頭轉不過來、但是會聽懂很多話、我女兒快2歲了、會講一個字兩個字、但是到了三個字就不會講了、但是她什麼話都能聽懂的、只是舌頭還轉不過來、說不出來而已、

  • 3 # 愛笑的Megan

    一歲三個月,其實也才15個月哦,只要會正常發聲,能給你們反應,會笑會哭會鬧,各方面生長都是正常的,寶媽就不需要太著急。家裡人需要注意,平時多多的跟寶寶溝通,所謂溝通,其實就是我們單方面的說,把我們想到的事情,把我們想說的話,都可以說給寶寶聽。如果你是比較內向話少的人,也可以多給寶寶讀讀故事書。千萬別覺得寶寶那麼小聽不懂,我一個在哪裡講傻乎乎的,千萬不要因為這樣想而減少了跟寶寶的溝通。根據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規律,2歲以內的寶寶多是語言輸入為主的,先從對聲音的記憶,再把他們聽到與看到的相結合,慢慢積累詞彙,能有效地幫助寶寶輸出語言鍛鍊表達能力。等到了2-4歲的語言爆發期,在儲備期聽得多的寶寶話語就會比聽的少的明顯多,而且語言豐富。

    我家哥哥小的時候,我隨先生在外地,自己一個人帶,因為我話比較少,所以是下意識的強迫自己去跟孩子多說話多讀書,出門的時候也是儘可能的看到什麼就跟他說什麼。我印象最深的是哥哥19個月還只會叫媽媽,正好過年回去,家裡爺爺說要帶去醫院給孩子看看,那時候我是比較尷尬的,幸好先生巧妙的把觀念傳給他們,之後爺爺再也沒有提起過。後面很快哥哥就會說話了,學的也是比較快的。不過可能語言輸入期跟他溝通的人比較少,我家哥哥的語言爆發期比較晚,一直到上了幼兒園之後才開始變得嘮叨。老師曾跟我提過,看他那麼文靜的一個男孩子,話真不少,而且都特別有理有據,知識面也很豐富,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知識他都能說的上。這個跟輸入期我陪他大量閱讀有關。

    我家妹妹出生之後我們就跟爺爺奶奶住一起,奶奶的話很多,經常跟妹妹聊家常,所以妹妹的語言敏感期到來的比較早,而且現在就算沒有人理她,她也可以跟玩具自言自語好久,各種角色扮演。也經常唱兒歌給我們聽,都是火火兔裡自學的多。

    所以寶媽不需要太擔心,正常的餵養,多對著他說話就好。

  • 4 # 兀論

    你得多跟寶寶說話,看到什麼東西得告訴那是什麼。要不斷重複,加強記憶。說好了要給她豎個大拇指,誇誇她。慢慢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暈目眩耳鳴是頸椎引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