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羿文學屋
-
2 # 木鐸人
首先,唐朝實行的是科舉制,是科舉取士。當然也就是看文章,誰的文章優秀誰就能被錄取當官。一般來說,科舉考試的時候是有題目的,寫的也都是長篇的議論文,詩詞歌賦是少的。所以,唐朝不是以詩詞歌賦取士。
但是也存在著其他情況,唐朝的文人騷客都很會互相欣賞才華,而且很多當了大官的都推崇詩詞歌賦寫的好的人。而作為皇帝也喜歡那些有才的詩人騷客寫詩寫賦來歌頌自己的功德,由此獎賞一些文人一些官職,而這些官職大多是文官或說是不參與朝廷事務的文職。
唐前期的宋之問,深得武則天恩寵,就是因為宋之問的文采一流,歌功頌德深得武則天歡心。不過宋之問還是自己透過科舉上位後展現自己光彩的。此後宋之問還出任了其他官職,最後因為貪汙等原因,最後被處死。
所以李白是一個被詩詞歌賦啟用做官的一個代表人物。但這個官只能算是小官,和那些科舉考試考上的狀元進士並不能相提並論。
-
3 # 嶽之嵐
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代社會推崇詩歌的良好風氣,明代黃淳耀指出“唐世以詩歌取士,上自王侯有土之君,下至武夫、卒史、緇流、羽人、伎女、優伶之屬,人人學詩,一篇之工,播在人口,故詩人易以得名”。同時八方學子赴京趕考,林林總總人才流動,對唐代詩歌的繁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方面,“以詩賦取士”使詩歌成為唐代知識分子的主要求生求官之術;另一方面,“以詩賦取士”也從詩人中造就出諸如賀知章、張九齡、王維、韓愈、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等一代名相、名臣和傑出思想家,使得唐代詩歌更具有了深刻內涵和豐富色彩。
想當官必須透過考試寫好詩賦。建功立業,衣錦還鄉,光耀門楣,這是文人們追求的最高理想,很多人雖然嘴上不說,但心中對功名卻是相當熱切執著的。所以學子文人們窮畢生之力一次次參加科舉考試,以期改變命運。比如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代詩人不經科舉考試而當官任職的極為鮮見,然而詩人韓翃和李益卻有這樣的好運氣,成為京城長安的官員。
寫得好詩文但未必都能做官。很多未能考中的文人,會進入幕府做文員,找一個安身之所。幕府是當時的地方軍政大員府邸,透過高官權貴的引薦,藉此為將來做官鋪路。韓愈兩次入幕府,李商隱也曾入過幕府。很多有名的詩人,終其一生也沒有做過官,但不妨礙他們為詩歌思想內容的豐富做出貢獻。比如孟浩然,雖然張九齡愛慕其才華曾招為幕僚,終生只是一介布衣。
“官場“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詩聖杜甫,詩仙李白都不是傳統意義上功成名就的人,杜甫兩次考進士不第,安史之亂時當左拾遺的短暫時光可算一生中最光輝的一段日子了,也只是一個從八品的小官。李白甚至不曾參加科舉考試,只短暫地做了一段翰林供奉。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身份高低貴賤都是過眼煙雲,詩作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人們傳唱才是永恆。
-
4 # 夏瞄淺談
並不是詩寫的好就能當官,而是詩寫的好的基本都是當官的,而且並非唐朝,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包括現在。你看,現在的文章大家,是不是很多都是各級作協的主席,秘書,成員,至於原因麼,我認為一下兩點。
1.會寫詩的都是讀書人。中國儒家一直以為,讀書人“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如果你書讀的很好,真正對於做人治國平天下有理想的話,就應該出來做官。這是一個很現的實問題,古代沒有職業作家,沒有職業書法家、沒有職業詩人。所以沒有文聯之類的機構,納稅人的錢也不用浪費在養活二三流文人身上。
古代講,士農工商。無論是農工商,他們所專攻的,不過是某一職業;而讀書人 也就是士 就不同了,中國古代讀書人向來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如宋朝得范仲淹所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一個士,當擔負治理全國的責任,這是中國儒家的最高理想。應達到“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程度,擔憂人民一切安危苦樂的並且為己任。
2.詩詞是抒發自己情感的結晶,越是複雜強烈的情感,越是能感動人心,越是感動人心,就越能流傳久遠。譬如盛世譜華美樂章,極意風流者如李白者;官場失意,家國不幸,悲痛憤慨者如杜甫者,大概都是官員出身,他們才有這樣的見識。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充分展現了這一點: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最後,萬事也有特例,所謂“詩能達人,不能窮人”。王漁陽名王士禛,22歲中進士,最高做到刑部尚書,諡文簡。被稱為“一代詩宗”,所創“神韻說”影響深遠。而王維十幾歲名動京城,二十一歲中進士,可稱順利了。
-
5 # 陌寒休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為蘇軾立傳,千年不絕。究其原因,他是一位可愛而偉大的歷史文化名人,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與崇高的地位。歷時千百年,蘇軾的魅力與影響經久不衰,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目中。
蘇軾是偉大的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博學多才,無論詩詞文賦,還是書法繪畫,都有極高的造詣。他一生留下200多萬字著述,其中包括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還有一大批散文和書畫作品。所有這些作品,都凝聚其思想精華,展現其豐富智慧,均達到宋代文學藝術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蘇軾是傑出的政治家。在為官施政方面,他忠貞報國,改革求新,愛民惠民,不謀私利。特別是他把“民為邦本”作為執政理念,認為民眾是國家的根本,要施仁政,幫民富。民眾富強,國家就富強了。不管在朝中為官,還是在地方為吏,蘇軾都盡心竭力為老百姓服務,做了大量好事、實事,使受惠的百姓永世難忘。
-
6 # 紫色咖啡豆
首先寫詩和科舉考試有關。
科舉最早是在隋代設立的。
之所以要建立科舉制度,就是為了擺脫世族對於人才的壟斷,讓朝廷可以在世族子弟之外,找到新的、不同的人才來運用。不同之處就在“詩”。
科舉一開始,詩就成為考試的專案,有些科要考詩,有些科不考,到後來考詩的就愈來愈重要,不考詩的地位相形下降。
這樣的變化起伏,和六朝的世族政治仍然有關。新時代的朝廷要找的,是和舊世族有同等教養,卻又不會依靠舊世族勢力而會聽從、服務朝廷的人。
如果你能寫詩,詩寫得夠好,那你身上有了讓北方世族都羨慕的教養,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卻又顯然不屬於他們,可以得到朝廷的信任。
於是寫詩就成了社會向上流動的一項關鍵能力,鼓勵了許多人努力學寫詩,靠寫詩來出人頭地。
回覆列表
科舉考的是試帖詩,唐朝的試帖詩是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出了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局,全部要求對偶。還要求把題目的字嵌入開頭四句裡,叫破題和承題。另外對用韻要求也付出嚴格。不能用偏僻的典故,也不能冒犯朝廷朝廷的忌諱,自如更加不允許塗抹試卷。這些一旦不合格,馬上取消科舉資格。而且,末尾要有歌頌朝廷的字眼。要另起一行,視情況抬高一格或兩格書寫(直接歌頌皇帝的要抬兩格)。還有其他細節的規定,總之相當嚴格,也很少有佳作。流傳到現在的很少。常見的只有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大家可以看看。不是所有大詩人都能考中,祖詠考試地時候只寫了兩韻四句,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寫完,他說該表達的已經都表達完了。雖然一時嘴爽,但落第是註定了。
賦考的是律賦,這也是應試賦體。不能像前後赤壁賦一樣的文賦,而是必須對偶的駢賦。篇幅在八百字左右,八個韻腳。句句對偶,駢儷交錯,追求韻律美。我曾經見到一片唐朝人寫的《七里灘賦》,就是一篇律賦。但由於年代久遠,沒有印象了。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百度。
詩賦取仕說的就是這兩種必考的文體。還有一些輔助的科考專案,比如貼經,類似現代的填空題。出題範圍在六經裡(詩、書、禮、易、春秋、左傳),或者在道德經(唐朝國教)、武經,以及數學專著《綴術》(已失傳)裡。到了金殿對策,還要考策論(就像現在的申論)。這些都過關,才算進士及第(或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具體看錄取在第幾甲)。
但是即使中了狀元,也只代表你有了做官的資格。真要當官,還要去那時候的人事部(吏部)面試。去了以後,先面試。大學問家韓愈取得了功名,文憑有了。但是因為口吃,在吏部面試好幾次都沒有過關。後來怎麼出仕的,手裡沒有韓愈傳,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時來運轉,另有機緣。
總之,並不是詩寫得好,文章寫得好就能做官。就算是古代知識面窄,現在人穿越過去,也不是剽竊宋元明清的幾句詩歌救能矇混過關的。古人雖然比我們生的早,但智商絕對線上。
考什麼內容,就看你要去哪裡任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