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傳統文化,面臨斷承。戲曲作為冷門文化,還有年輕人願意學習傳承嗎?那些民間故事蘊含的藝術性,會被年輕人接受嗎?
15
回覆列表
  • 1 # 情感中轉站

    哭,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宣洩,更也是一種文化。

    戲曲,不僅僅是聆聽,更是一種缺失的精神元素。

    戲曲,不僅僅是聆聽,更是一種缺失的精神元素。

    哭的藝術,透過戲曲傳遞,如果對故事的來龍去脈不清楚,很難被接受。

    因此戲曲唱腔、身段,改變了人們習慣的思維和語言方式,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這不像電影,越懸疑越好,越不知道劇情越好,戲曲,恐怕做不到這一點。

    既然說到孟姜女哭長城,現在我就梳理一下故事脈絡:

    孟姜女算是哭文化的始作俑者,據《左傳》記載,孟姜女原型其實比秦始皇大了300多歲的杞梁妻,她是春秋時期齊華人,丈夫杞梁,乃齊國大將,英勇就義後,杞梁妻並沒有前往弔唁,為國捐軀,本就是大丈夫理所應當之事。此事到了戰國,不僅平添了杞梁妻前往哭祭、撫棺大慟的場景,更是將這一哭,渲染成了國俗,事情再往後,杞梁妻情節有增添了投淄水殉情一節,經過無數次加工,最終面目全非,到了唐代,為了凸顯秦始皇的暴政和勞民傷財,詩僧貫休創作了一首詩歌:

    《杞梁妻》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一號城崩寒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從這裡大略看出孟姜女哭長城的雛形。

    此事到了明代,朱元璋大修長城,死人無數,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智慧也是無邊的,於是,杞梁妻變成了“孟姜女”,杞梁變成了“萬喜良”,變成了悽美的愛情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就此定型。

    00後,對孟姜女事蹟如果不清楚,就很難看懂戲劇所要表達的內容,不管是評劇、曲劇還是其它地方劇種,只要一聽到“戲曲”,不僅僅00後,恐怕很多人都搖頭,戲曲太過於“技巧”,而現代人太注重“節奏”,技巧需要一雙欣賞的眼睛,很顯然,我們缺乏這樣的培養和自覺意識,只有符合節奏的,才是他們喜歡的,比如周杰倫的音樂,即便一個字聽不懂,並不妨礙許多人為偶像狂歡。

    在傳統文化傳承上,戲曲其實任重道遠,而且,這一行混個小角色、小跟班,怎麼養活家庭呢?就連中國製造,都面臨斷層的危險,在金錢誘惑和舒適性工作的誘惑下,多少人願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唱一首歌、拍一次照片,既能掙錢,還能出名,既是娛樂,又是養家餬口,所以現實生活不允許大家專注,玩兒票可以。

    還是那句話,曲高和寡,越悲涼群眾,藝術也就越荒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個月的寶寶能吃點有鹽味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