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鑑水漁翁

    世界在發展,語言也在發展。創作詩詞時,不必太介意新韻舊韻。只要能寫出詩意,寫出境界,就是好詩。

  • 2 # 湘子詩苑

    所以寫詩的時候不管用什麼韻,只要意境好,用什麼韻無所謂,現在普及普通話,所以用新韻寫詩也未嘗不可。寫平水韻的人是在新韻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寫平水韻的肯定懂新韻,而懂新韻的不見得會寫平水韻。如果一首詩,如果選擇了意境好,反過來說那麼出律又何妨。所以說,有的人不管用什麼韻都會寫出好的詩詞來。也就是說好的詩詞不是用什麼韻,而是有沒有底蘊。謝謝,如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共同探討。

  • 3 # 瀉爐下人

    反正俺不懂 《張無忌》 冰火島,兩重迷, 愛與恨,一般痴。 有緣再敘光明頂, 無情卻到武當西。 張無忌, 嘆紅塵三千意, 處處受羈糜。 黃衫影,古墓憶, 青馬寒,風陵起。 常對神鵰唱俠侶, 莫向師太問歸期。 張無忌, 看屠龍九萬里, 刀刀無禁忌。

  • 4 # 魯家武

    建議堅持學用平水韻或其它古韻譜,否則,你始終讀不通古人的詩詞。不能深入體會古代詩人煉字煉句的精妙之處。當然也不可真正理解和學習好古典詩詞。

    七律---讀《禾齋閒聊茶話人生》

    .

    閒話經行六百期

    朝朝釋籀志難移,

    無為參透清涼境,

    入定闡明智慧思。

    落墨恬和多雅趣,

    行文簡約少玄詞。

    微言醒世隨心錄,

    搖筆散珠啟後知。

    附鄙人書法一件

  • 5 # 三上詞話作者

    看看“中國作家網”是怎麼講的

    古詩詞創作採用新韻,還是《平韻韻》的問題,是坐冷板刻苦鑽研的,不是坐一屋子人彬彬有禮聊天說天氣的。

    音韻學是研究聲調及用韻變遷的學問,這只是泛指一般意義上的詩詞聲調及用韻問題,但還不能解決古典詩詞用韻的歸屬問題。古典詩詞用什麼韻,最好還是從聲律談起,否則是空耗氣力,越說越遠,越說越外行。

    (略)

  • 6 # 赤江散人95767146

    採用新韻或古韻都可以,只是要註明,你是採用的新聲韻或者是古韻,不能混淆。在同一件作品裡,不能一會兒用新聲韻,一會兒用古韻。

  • 7 # 畫骨透情

    這個問題不是說該用什麼韻,而是你想用什麼韻。

    說過很多次,詩詞首重意境,境是一首詩的靈魂,如果沒了,那麼無論用什麼韻都是沒用的。

    所以,不要被格律韻所控制,近體詩,這兩點是必不可少的,但卻絕不是隻要做到這兩項就可以是好詩。

    寫詩填詞,韻在於個人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習慣詩用平水,詞用詞林,也可以全部都用新韻,這是自由的,但不管是用哪種,都必須保證前後一致。也就是說,一首詩詞只能用一個韻。

    只是個人觀點。

  • 8 # 倪先生45

    答:關於寫古典詩詞應採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作為詩詞初學者,大都是自小透過學校或是家人的引導,初步接觸了古詩。進而培養和激發了對古詩詞的熱愛。

    比如,一些膾炙人口的詩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

    透過詩,我們又進一步瞭解了作詩之人。

    古詩詞名家眾多,如星河燦爛。

    之所以喜歡,是因為詩詞的內容、意象、情懷令人驚羨;而詩詞的韻律,節奏、朗朗上口,又使人互相傳頌。

    後人在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中,不得不提到詩詞的押韻問題。簡而言之,現今主要流行的有“平水韻”“詞林正韻”“中華新韻”。

    在我看來,既然是寫古典詩詞,本人偏向於“平水韻”,次之“詞林正韻”,最後“中華新韻”。

    之所以考慮是這個順序,有以下三點想法:

    1.古典詩詞的欣賞,如果不瞭解一點“平水韻”,就無法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字音變化,無法深入地欣賞原意。

    2.寫作古典詩詞,如果使用現代的“中華新韻”,對初學者來說,門檻是好進,但行文太直白化了,文意匱乏,不如不寫;

    3.用韻時,律、絕儘量用“平水韻”,詞可稍寬泛,“詞林正韻”適合。

    在初步掌握一些詞韻知識後,可以嘗試用“中華新韻”,畢竟地基夯實了,骨架搭好了,蓋樓就可以用空心磚了。

    以上是一家之言,無意論戰。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 9 # 傳統舊體詩詞探索蕭園

    一、舊韻的缺點是太複雜,加上本已過時了,依舊韻作詩根本就好比是抱殘守缺,逼著讀者改變習慣了的當代發音去讀“古音”,是不遵重讀者。、我們欣賞古詩時,覺得有些字不讀古音就無音律美(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青沙白鳥飛回”中,“急”“白”要讀重一些),但內容尚可,讀現在人的舊韻之作,既然沒有音樂感了,還不如去讀古詩呢。《平水韻》在當時和其後的一段時間裡,還是相當進步的。之所以它漸漸地不適應詩詞的需要,除了後來各個時代的音韻、發音的變化外,古人繁瑣的規定(如只能鄰韻通押等)窒息了它的生命,使得詩人在作詩時受到的束縛越來越大,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小,寫出來的詩詞也就越來越一般化了。

    二、詩是語言的藝術,更是韻律的藝術,古今差別那麼大,還用舊韻,很不合適。蕭園一直認為,新韻是進步的,因為它是當代人聽得懂的、使用中的“活語言”。語言是文學的基礎,更何況詩歌這種講究讀音、發聲的文學體裁。(蕭園:《詩詞吟(37)聞〈中華通韻〉釋出並納入詩教》)

    既然新韻是進步的,那為什麼當今還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呢?比如,公開發表詩詞時要加註“新韻”二字,而用《平水韻》《詞林正韻》作的詩詞卻可以不加。難道傳統詩詞只能用古人的韻嗎?當代語言、語音為什麼就不能寫詩、入韻了?這裡面,存在著對格律詩詞的認識的重大誤區!即片面地以為:傳統詩詞=格律規定+平水韻/詞林正韻! 格律詩的規則是從南朝梁到初唐人的偉大探索和發現,是根據漢語音調的四聲(太複雜)變為平仄兩類相互交替,起到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的效果,今天仍可繼承之。但舊韻韻譜(同韻字集)是古代人編的,有些字也只是古人才能聽懂讀準。今人寫格律詩,若再用古韻,是給古人看的嗎?古人可以爬起來讀你的詩嗎?實際還是給那些懂舊韻的少部分人看!至於用當代語言、語音作詩,更是無可非議的了。自古以來,中國詩歌、詩詞的傳統就是偏向於民歌體的(《詩經》之《國風》、漢樂府均是從民間採集而來)、比較口語化的、一般使用當代音的、通常還是能夠傳唱的(《詩經》之《雅》《頌》、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現代歌詞),也即是為當代大眾讀者服務的。這就是幾千年後的我們,還能很容易就讀懂這些好詩的原因了。唐代大詩人、“詩聖”杜甫就是用當時語言、語音寫詩的,王維、李白、白居易、杜牧等幾乎所有詩人流傳較廣的詩歌,都是平易近人、朗朗上口的作品。屈原的楚辭稍深一點,一度失傳百年。宋以後詩人們固守舊音和格律(少作古體),加上詞譜樂曲已失傳和其他文學形式的崛起,詩歌漸漸地衰落了,元明清幾百年間出不了很好的詩詞及詩詞大家。現、當代歌詞的興盛、歌曲之多,則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一點:百姓傳唱的,才是好詩詞。

  • 10 # 冰崖寒蕊

    個人認為,寫詩詞是古典文化的傳承,可以根據詩詞愛好者的寫作水平,自己選擇平水韻和新韻,新韻適合初學者,用韻寬些,而平水韻用韻窄些,難度大些,更適合有一定基礎的詩詞愛好者。

  • 11 # 山雨文學

    從詩歌傳承的角度來看,應該學習古韻。學習古韻能更加深入古人的詩歌世界裡。不過古韻是有硬傷的,很多字的古讀音都失傳了。詩歌除了看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誦讀。如果用古韻而某些字卻不知道古時候怎麼讀,用現在的讀音就明顯有損音律美。

    從詩歌發展的角度來說,應該提倡新韻。新韻符合現在的閱讀習慣這是天生的優勢。我並不認同只拿新韻做入門的觀點,應時代之需求新韻應該成為主流才是。當然,新韻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善,很多規定有待考察,但這不能成為否定它的理由。

    就目前的古典詩歌而言,今人寫傳統詩詞會長期存在古韻與新韻共存的局面。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有對比才知道哪裡不足。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詩界最終會做出正確的抉擇。

    韻書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因為語言本身不斷變化著。對待新事物應該多一份寬容,對待舊經典應該多一份敬意。相容幷蓄、擇善從之,這才是詩界該有的正確態度。

  • 12 # 朝進夕拾藍庭詞

    謝謝小編提問這個問題。我認為這種提法,有不卻切之處。所謂古典詩詞,不能一概而論。《古風》即古詩,古體詩,古風,產生較早,不求對仗,和用韻也較自由。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漢未孔融的六言詩最早。七言詩起於漢代民間歌謠。到了唐代,詩詞文化大為發展。形成了七古,七律,七絕,等。

    格律詩詞正興開啟。

    近代詩,格律詩,(包括:七律,五律,七絕,五絕,和排律。是必須按格律形式,押平仄,押韻。這三個基本要素。進一步要求是要對仗的。是指七律和五律,及排律。七絕和五絕是不要求對仗的。至於七律,五律,排律,要求是對仗的。至少一首詩中有一聯對仗。唐代詩人中,唯杜老先師是最講對仗的。然而一味追求對仗,有些詩詞卻出律了。但大師卻有回天之力,以補缺。盛唐時期無人可及,豈後輩之所能為之。只有敬仰而已。

    唐詩三百首是從唐代2537人5000多首詩精選入編的。但不乏有不對仗,或出律之處。何況今人乎。

    非君子之為害,勝於真小人。時下名家遍地,在對仗方面,爭論不休,盛氣凌人。裝腔作勢凌加於魯訊先人之上,亂點,亂雲。實乃對今朝廣大詩人的惡殺。

    你不學無術,胡言亂語,其用心何其毒也。

    所謂對仗,只對律詩所言。

    所謂對仗,只對律詩所言!

    言而,何為對仗?

    唐代興盛時期,律詩蓬蓬向上。對律詩要求越來越高。以顯文人才子之才學。對律詩對仗方面,有明確規定。最高最好是工對。

    再者是寬對,律詩中還有自對,和尾對。

    至於寫詩用平水韻,或新韻,這是作者的自由(考試,升級,要求用什麼韻是另一會事),總之,用平水韻,選擇範圍較小,受限制。用新韻,選擇範圍較大,較寬。寫出感人肺腑,動人入脾,催人淚下,千古傳送的好詩,不在乎什麼韻!不講平仄對仗的歌詞,一樣響徹環宇!

  • 13 # 吳學敏17

    寫作格律詩一般依據平水韻寫,這是正宗的格律詩,但如果寫一首格律詩時,用平水韻實在選不出合適的韻字,選用新韻,也是可以的,但須註明是用新韻寫的。

  • 14 # 小城飛花

    大家好!我是十六字令,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平水韻?在南宋末年,山西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人劉淵將《廣韻》(206韻)的韻部歸納,修訂而成《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07韻)。公元1223年,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編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元代初年,陰時夫編著《韻府群玉》,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而現在廣為流傳的平水韻,則是清代康熙年間根據此書所編成的《佩文韻府》。其包括平聲(上平15韻、下平15韻)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合計106韻。

    在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

    1.所謂的平水韻,最早只能追溯到南宋(1127年-1279年)末期。在中國文學(唐宋詩詞)發展的巔峰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用的是《切韻》、《唐韻》以及《廣韻》,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平水韻》為何物。真正使用《平水韻》的僅是南宋末期的幾十年和以後的元朝、明朝、清朝以及當代。

    2.如果按照上述古韻各韻部的演算法,則當今的《詩韻新編》(18韻)應算做平聲(上平和下平)18韻,仄聲(上聲和去聲)18韻,合計36韻。同理,《中華新韻》(14韻)應算做平聲14韻,仄聲14韻,合計28韻。《中華通韻》(16韻)應算做平聲16韻,仄聲16韻,合計32韻。

    至於寫作古典詩詞,應該採用“新韻”還是“平水韻”?根據中華詩詞學會所提出的“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的原則。即創作古典詩詞,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因此,這個問題完全沒有必要糾結,全憑個人的喜好。

    總之,從語言發展的現狀來看,古今語音的變化很大。在古時押韻的字,用現在的普通話去讀,很多都不押韻了。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很有必要制定一套以普通話為基礎,以《新華字典》的讀音為依據,簡明、合理、實用的新聲韻系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入手機車佔存款多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