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文恣意
-
2 # EyeOpener
好好的一句話被對方曲解成不同的意思,聽起來就很可怕。但更鬧心的是,一群人同時誤會同一句話。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流行語很紅,紅到不少法華人,都以為是伏爾泰說的。但其實不是。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誤認知,是因為原作者伊夫琳·霍爾在1906年,寫了本叫《伏爾泰和他的朋友們》的書,這句話,就來自這本書裡。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毒雞湯,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偷樑換柱。人家英語法諺的原話是“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雖然大家對這句話的出處很難下定義,但話的本意是“遲到的正義,就是對正義(司法,法律)的否定”。第一個,把原本強調“正義不能遲到”,翻成正義“雖遲但到”的人,非蠢即壞,要麼又蠢又壞。試想一下坐牢30年後再無罪釋放,遲到的正義真的正義嗎?時效性,是正義的最基本要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u二聲)狗。不得不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裡的這句話,確實很容易被誤解成:天地不仁義,把萬物當成狗一樣對待。但ta真正的意思是:天地沒有感情,ta看萬物都像看草紮成的狗一樣,一視同仁,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不是把人當走狗的意思啦!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放在現代語境裡,這句出自《論語·陽貨》的話不被女權主義者噴成篩子才有鬼。孔子確實說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但正所謂,開頭一句話,故事全靠“猜”,孔子就這麼一說,後人可以解釋一大通道理出來,不同的人解釋的內容,還不一樣。有人認為女子和小人指婢女和僕人;有的人則認為是指宮女和宦官。也有專家認為,根據古漢語的語義,孔子的女子是指“那些未成年,感性大於理性的小女孩們”;小人則是小男孩們;作為知識傳播者的孔子,認為小孩子很難教。
孔子說“以德報怨”只說前半句,不說後半句的名言警句,都是耍流氓。《論語·憲問》記載,問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啥意思呢,當被問到“以恩德去回報仇怨,怎麼樣”時,孔子非常硬核的剛了回去“那你打算用什麼去回報恩德?”
回覆列表
以德報怨,很多人都應該聽過這句話。能做到以德報怨確實是大人大量,度量不一般。但是很多人誤以為,以德報怨是孔子所提倡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以德報怨確實出自《論語》。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簡單翻譯一下這段話,有人問孔子:“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回答道:“那拿什麼報答別人的恩惠?應當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對待那些給我們造成傷害的人,應當用同樣的善良熱心去幫助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
這麼看,以德報怨確實不是孔子老人家的本意,大部分人斷章取義了。
為什麼大部分人只知道以德報怨?
從古至今讀書人都是少數派!即使今天,大學本科越來越普遍,但大學生哪怕博士生也不等同於讀書人。有多少人真正讀過《論語》原典呢?恐怕很少,遠不及研究生的數量。
問題就出在這裡,千百年來中國聰明的讀書人很多,隨意在經典中斷章取義一兩句話都會讓普通人信以為真。類似的誤會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怎樣才能避免曲解古人話語的含義?
很多網友遇到問題喜歡求助百度,或者其他的一些問答軟體。這其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因為網上給的答案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普通人很難分辨真假。
為了防止有人故意丟擲錯誤觀點來混淆視聽,筆者建議大家有時間親自找來原典自己尋找答案。這樣既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到問題的答案,也能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享受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