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之道補有餘而損不
-
2 # 宇朋霞
我覺得只要用心的電影,不管虧與不虧,他一樣可以帶給製作人和導演影響力,所以,一直會持續出現這個前赴後繼!因此,不管他的票房,我們只要記得他帶給我們的不一樣就好了,畢竟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嘛!
-
3 # 香港電影
所謂電影保底發行,就是對於一定體量的市場看好的電影,發行方與製片方之間會制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保底票房數字,如果電影票房沒有達到約定票房,發行方依舊要按照約定票房數字分賬給製片方,如果超出票房保底數字,發行方就可以按比例分成,獲得更大利潤,說白了就是一份對賭協議,樓主所說的“前赴後繼參與保底”的現象,其實主要集中在2013年~2016年,包括《西遊降魔篇》,《美人魚》,《封神傳奇》,《盜墓筆記》,《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絕地逃亡》等眾多大製作中國產電影紛紛保底,但其中只有《美人魚》,《西遊降魔篇》少數電影讓保底發行方大賺一筆(和和影業為首的多家公司保底18億,最終票房34億),其餘的電影大多隻能勉強保本,甚至血虧,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1、2015年電影市場的空前繁榮,引來了大量資本的流入,比起短則1~2年,多則幾年的電影製作環節來說,電影發行的回報週期無疑更快,特別是在《美人魚》保底發行的誘人成績之後,行業內外對“保底發行”的模式更加充滿興趣,週期短,收益快,簡單粗暴的對賭形式,讓發行方趨之若鶩,但看似火熱的市場實際上卻隱藏了巨大的隱患,2016年,第三方票務平臺票補的大量減少,大大的削弱了觀眾對電影市場的消費能力,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大盤的持續走低,也是保底發行的頻頻虧損的重要因素。
2.在大量外部資本的湧入下,中國產電影的製作水準受到了不停程度的影響,電影從業者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主動或者被動的被“資本”所綁架,劇本創作缺乏打磨與設計,為追求人氣演員和流量明星,而忽略了人物角色的契合度,打著熱門IP的幌子卻未能完全挖掘IP的優勢資源,大量粗製濫造的電影作品,也讓觀眾對中國產電影的熱情大打折扣。
3.行業發行公司對人氣小鮮肉,流量明星期望過大,缺乏正確的認識,2016年保底發行的幾部大片中不乏看到許多國內一線的流量明星,在網際網路大資料的時代下,隨便破千萬甚至上億的關注度與話題度,很容易讓發行方想入非非,但事實上,缺乏精良的內容製作,商業電影,單靠粉絲熱情與營銷,根本無法實現人氣與票房購買力之間的轉化。
因此經歷了一年的慘痛教訓之後,行業也慢慢冷靜下來,樓主所說的前赴後繼的“盛舉”已經短時間之內應該不會有了,畢竟每年中國電影市場上有近百部電影上映,真正只有少數片源優質,市場前景好的電影作品,發行方才可能考慮“保底發行”,就現階段來說這一模式現階段還不會成為主流,2017年至今最成功的發行保底案例莫過於北京文化和聚合影聯斥資8億對《戰狼2》進行保底,而56.81億的內地總票房,即使在被院線,出品方層層分賬之後,發行方還是大賺一筆,高額的票房分賬回報,正是“保底發行”最大的誘惑。
或許在未來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上“保底發行”會以更加完善,科學的方式被普及,但顯然其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覆列表
這些電影一般都有大牌明星或者人氣極高的小鮮肉,這是應該就是敢保底的原因了。。直接點說就是太信任腦殘粉了,覺得只要有打牌或者小鮮肉,就有大批的腦殘粉買單,結果最後發現腦殘粉沒那麼多,所以虧本了,腦殘粉這麼多,所以這些公司前仆後繼的都想圈腦殘粉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