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歷史智慧
-
2 # 壹165093093
大部分時候是的,尤其是兩個民族的戰爭。更是已滅絕為前提的。如果是春秋時期的那就不會了。春秋時期打仗也是要講究禮法的,比較出名的一句話,五十步笑百步。就是打仗的時候如果敵方後退50步就算退出戰場,就不能再打了。所以當時膽大的跑五十步後笑話那些跑一百步的。更有意思的是,一方戰敗逃跑中車壞了。追擊方停下來等他修好車跑走再追,可是那兄弟運氣不好,車又壞了。追擊方一看說“不行啊,大兄弟這麼慢我咋回家吃飯啊,來,哥幫你修!”
-
3 # 使用者3214556909714
人是戰爭的主要消耗品,無論最後勝利的是哪一方,痛苦的只有平民!
但是戰爭是文明促進的最有效手段!
再就是中國古代戰爭更像是自然界用社會手段進行的自我淨化,這與現代戰爭不太一樣!
-
4 # 盧卡斯陳
首先,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動物是不會對潛在的威脅手軟的,除非它搞不過
其次,進化的過程痛苦且血腥,殘忍暴戾,各懷鬼胎的人制造了無數的戰亂,慶幸的是一部分人學會了反思
再次,終於在經歷了混亂和黑暗的中世紀之後,近代興起了啟蒙運動,以人為本的思想漸入人心,人類對戰爭的目的和後果進行了重新認識
最後,人權宣言的頒佈,促使人類在世界範圍內達成了共識,誰製造屠殺,誰就是人類共同的敵人!
-
5 # 美洲獅397
凡戰爭都有源可朔有因可究。可列為:強者為開疆拓土和掠奪戰爭資源發動的侵略戰爭。曾經被打敗者發動的復仇戰爭。不服被殘酷統治求生存的起義戰爭,軍閥之間你爭我奪的求生存求發展的戰爭,還有現在的美帝為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等等。戰爭的核心就是奪疆奪財奪資源,千古不變。一方要奪一方要保就有了戰爭。為對應你的問題,這裡只談資源。所謂資源,一是包括一切現成的物質財富資源,二是人力(勞動力)及科技資源。有了人就能創造無窮財富,人是統治階級及其戰爭機器的衣食父母,因此人即勞動力資源是最可寶貴的資源。從古至今,戰爭發動者都深通此道,他在戰場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的同時,又十分注意無辜人民不致遭到過多殺害,保護新的勞動力為其新開疆土上創造財富增大戰爭資源。總的來說在戰爭當場死亡的平民此因戰爭造成饑荒災害死亡人數要少得多。主要是因為殺害平民不符合戰勝者的最大利益。
-
6 # 遊夢居士
自從有人類文明開始,戰爭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從來沒有停止過。雖然在發生戰爭的時候,會造成許多人的流血犧牲,還使許多家庭中的親人天人兩隔,但戰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卻起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這看起來似乎是很矛盾的,雖然戰爭對人類的生活有很大的危害,但它同時也促使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
例如在古代,人們打仗時,或許只是靠著用石頭製成的兵器,在戰場廝殺。於是人們為了能在戰場上,更有效的發揮兵器的作用,他們逐漸開始用鐵做武器,到最後甚至發明了火藥,這一威力巨大的武器。這些新型武器的製造,也推動了當時社會工業的發展。像現代的一些傷害巨大武器,也是在戰爭中所催化生產的。所以戰爭是非常慘烈的,一旦發生的話,就會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所以我們都想擁有和平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大規模的戰爭,並且這些戰爭,都是極具毀滅性的。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十幾次規模龐大的戰爭。
在戰國後期,秦始皇為了兼併六國,發起了許多大規模的征服戰役。在消滅其他六國的歷程中,秦國殺害了許多的無辜的人,甚至也殺害了那些其他國家投降計程車兵,或者是百姓。在他們消滅趙國這一個國家時,就曾殺害了四十多萬的人口。在消滅其他國家時,也有大概五十多萬的人被殺害。例如秦朝大將白起,他被人們稱為“死神”,叫做這個稱號也是有緣由的。他在率領秦國士兵,攻打其他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計程車兵都投降了,但他卻仍然殘忍的殺害了他們。據估計,在戰國時期戰死的幾百萬人中,居然有一半都是被其殺害的,可想而知,在那時的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代,成吉思汗曾將他的版圖,擴大到了西方地區,並且在他擴張土地的過程中,必然也避免不了戰爭的發生。而在這期間,他為了佔領別國的土地,竟然將一些小國家的人全部屠殺,所以造成了許多文明的毀滅。據統計,在元朝擴張的時期,有幾千萬人慘遭殺害。而這一事件,對於歷史發展的影響也是極為重大的。
-
7 # 妖鬼雜談錄
歷史上真正能秋毫無犯,不濫殺無辜的軍隊或許有,但極少,尤其是在戰亂時期。即使約法三章的劉邦看上去比項羽仁義很多,實際上屠城的事情,也沒少做。
《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與項羽攻城陽,“屠之”,城陽的百姓是無辜還是不無辜呢?當然也許這件事是項羽主持。
但是當劉邦西行攻秦的時候“南攻潁陽,屠之”。
漢朝建立後韓王信叛入匈奴,漢十一年韓王信與匈奴兵進入西漢參合縣,剛武侯柴武領兵拒敵。結果“柴將軍屠參合,斬韓王信”。
更不用說蒙古人屠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情。
為什麼會濫殺無辜呢?古代戰爭沒有無辜這種情況,尤其是從政治角度講非此即彼,不像現在還要區分平民與軍人,還要談什麼人權。
平民是無辜的,是近現代戰爭下的一種道德標準,因為平民沒有決策權,沒有選擇的自由,所以只能任由戰爭將自己裹挾。
但從實際的角度講沒有人是無辜。即便是平民,即便不直接參與戰爭,也會間接的參與。比如納稅納糧,比如修理兵器,建造器具,維修城牆等。
所以在根本不講人權的時代,是否會濫殺無辜,完全看領兵大將的仁慈程度。
當然有時候是為了平復軍隊的怨氣或者提高軍隊戰鬥力。
比如蒙古人攻西夏肅州時,因為西夏人的堅決抵抗,重創蒙古軍隊,成吉思汗在破城後就下令屠城洩憤,以至於肅州僅130戶手藝人活下來。
再如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率領3000家奴平定察哈爾王叛亂時,為了提高士兵戰鬥力,允許士兵搶掠,期間必然會有殺戮無辜的情況。
還有如攻堅戰時,驅使敵國百姓走在前列。
或許西周的軍禮尚存的時候,軍隊還能不濫殺無辜,但是當禮樂崩壞,戰爭完全變成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嗜血怪獸,殺戮避免不了。
-
8 # 一起轉圈圈VVIP
宋末元初的時候蒙古人對漢人的屠殺,幾乎把上江以北的漢人都殺絕了,至少有5000萬以上。 其實中國曆來的內耗遠遠比外患大得多,每一次改朝換代就是對人口的血腥屠殺,無論是政府軍對農民軍的屠殺,還是農民軍對政府軍控制區域人民的屠殺,都是一樣的殘酷無恥,沒有任何道義可言。白骨千里,血流成河是歷史常有的事情,...
-
9 # 歷史白話君
歷史上的古代戰爭幾乎都會屠殺很多無辜的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最好的例子!至於為何古代戰爭都會屠殺無辜,則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屠城有著震懾作用,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屠城是有些震懾作用的,比方說成吉思汗攻城就喜歡屠城,只要有抵抗的城池,在攻打下來之後,成吉思汗便下令屠城,但是如果一開始便投降,成吉思汗則不會傷及無辜,有一種殺一儆百的作用,這樣一來想要頑固抵抗的人就會有顧慮,因為一旦你拒不獻城,那麼等城被攻打下來之後,等待你的就是死亡!
屠城有利於凝聚己方士氣,讓最底層計程車兵都能撈到實惠!屠城的許諾是最好的鼓舞士氣的方法,士兵們為何會奮不顧身的為你賣命,還不是因為利益,而士兵們最喜歡的就是將軍下達的屠城命令,因為這代表著他們只要能夠活著攻下城池,那麼城裡面無數的金銀珠寶與美女都是他們的了,可以任由他們索取!
以戰養戰,屠城也是變相的掠奪!古代戰爭消耗最大的就是糧草,戰爭比拼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後期保障,在後勤保障不達標的情況下,掠奪敵人的物資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很多時候,打下一座城池即使不下令屠城,也會掠奪一番,這個時候是不會管你是否無辜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總之古代戰爭很少會管你是否無辜,戰爭就是那麼殘酷。願我們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
10 # 國粹516
為殺人而殺人,五胡亂華,成吉思汗蒙古人,努兒哈赤通古斯滿人,日本人,其行為絕非推倒一個政權建立一個政權,而是殘無人道反人類的罪大惡極的屠夫!
-
11 # 機哥聊野史
翻開歷史書發現中國的戰爭的確是太過殘忍了,古人說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是真的事實。說說世界古代戰爭史上最大的殺降吧,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屠殺了趙國軍隊投降士兵近四十萬,這個成果無人超越,至今無人打破。西方沒有處死敵人習慣,最多就是賣為奴隸罷了。即使後來消滅伽太基,但也沒有屠城洩憤,只是將民眾移到內地罷了。
-
12 # 使用者50514867228
自古至今,對於戰爭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的命運無非有三種,即勝利凱旋者、戰死者和被俘者。對於戰爭的勝利者而言,戰爭的結束意味著幸福與榮耀的到來;對於戰爭的陣亡者而言,勝負已經沒有意義,他們的一切其實早在生命逝去的那一刻就已經融為戰爭的一部分.
但對於那些戰爭中的俘虜而言,戰鬥的結束也許標誌著苦難的開始,從他們在戰場上被迫放下武器的那一刻起,他們的生命就被畫上了人生的另一種符號--等待他們的不是鮮花,也不是榮耀,而是無休止的肉體折磨和精神屈辱,甚至是比陣亡更為悲慘的死亡。
戰俘的種種境遇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悲慘的一面。自從有戰爭以來,戰俘的血淚歷史就沒有結束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大規模的殘殺俘虜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秦將白起在長平"坑趙卒四十萬",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
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第二次是楚霸王項羽坑投降秦軍二十萬,項羽進攻秦軍之前,雖已有十幾路諸侯軍抵達鉅鹿前來救援,但都懾於秦軍威力,只是屯兵於外圍,不敢出戰。當楚軍進攻秦軍的時候,各路諸侯軍仍閉門不出,各個將領只是從營壘上觀望。項羽率領全部楚軍渡過河水,下令全軍破釜沉舟,每人攜帶三日口糧,以示決一死戰之心。
楚軍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章邯軍,齊、燕等各路援軍亦衝出營壘助戰,俘王離,殺其副將,解鉅鹿之圍。後來,項羽日夜兼程渡三戶津 (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縣西南),斷秦軍歸路,大敗秦軍。章邯進退無路,率軍20萬請降。秦軍主力遂告覆滅。但不久之後,項羽擔心秦朝降軍生變,便把20萬的降兵活埋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大規模的屠殺俘虜的事件。
第三次是唐朝名將薛仁貴活埋鐵勒軍十三萬,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名禮,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天生神力,勇武過人。 龍朔元年( 公元661年),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僕骨、同羅四部。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藉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
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鐵勒人害怕了,拼命逃竄,薛仁貴追擊到漠北,擒獲了葉護三兄弟。鐵勒九姓衰落了,薛仁貴成了天上下凡的殺星,大唐敵人眼中的凶神惡煞,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的屠殺俘虜的事件。
第四次是拓跋珪活埋投降燕兵五萬,拓跋珪率兵攻燕時,近五萬燕軍兵敗被俘。魏王拓跋珪挑選了有才的燕臣後,想對被俘的四五萬燕軍派發衣糧遺還。
中部大人王建勸道:“燕國強大,現傾國而來攻打我們,我們僥倖大勝,不如都把這些人活埋掉,燕國就空虛易取了。” 拓跋珪聽此言有理,就把近五萬燕兵全部活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次大規模的屠殺俘虜的事件。
-
13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題圖為:歐仁·德拉克羅瓦的名作《希奧島的屠殺》
自從生命誕生於地球之上起,生物間的廝殺便從未停息,人類作為屹立於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恐怖直立猿”,更是將殺戮的效率提高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即使人類創造了繁榮的文明,但暴力與殺戮猶如文明的附骨之疽,始終未曾遠去。
不過隨著人類文明水平的不斷髮展,人類也開始反思自己在過去戰爭中的諸多不必要的殺戮行為,對歷史上的很多戰爭罪行進行批判;並試圖減少未來戰爭中的暴行。
|去年澳洲媒體爆料澳洲軍隊槍殺阿富汗平民的訊息,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提醒我們戰爭暴行至今依然沒有絕跡
但在批判戰爭罪行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戰爭被作為“典型案例”,受到了高度的關注;但另一些同樣“殺人盈野”且知名度極高的戰爭,在中文網路圈則鮮有人問津,這種關注度的顯著差異,又是為什麼呢?
01
獨領風騷的十字軍東征
說道最著名的歐洲戰爭,十字軍東征絕對榜上有名,雖然大多數人可能不熟悉十字軍東征的具體歷程,但對於基督教僅僅因宗教教義不同,就發動戰爭,還屠殺大量無辜穆斯林民眾,連帶著洗劫了教友東羅馬帝國的罪行,很多網友都如雷貫耳,並以此為由,批判基督教侵略成性,罄竹難書。
但縱觀十字軍東征的前因後果我們不難發現,十字軍東征其實只是歐洲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一次反擊,在十字軍東征前400多年,阿拉伯人就依靠宗教聖戰,奪取了東羅馬帝國在近東的大片領土,史稱“大征服”。在“大征服”的過程中,阿拉伯人進行的屠殺相比作為“學生”的十字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一次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後,大肆屠殺城中的穆斯林和猶太教徒。城中的基督教徒若非在戰前被穆斯林守軍驅逐出城,恐怕也將枉死大半
例如在637年攻克屬於東羅馬帝國的耶路撒冷時,穆斯林就曾大肆屠殺城內的基督教徒,造成數萬基督教徒死亡,在整個大征服期間,這樣的案例都不在少數。而穆斯林也並未對殺戮引以為恥,10世紀之後一些穆斯林史學家為了誇耀穆斯林大軍的武功,甚至虛構了阿拉伯大軍焚燬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說法。(根據20世紀歐美史學界的考證,亞歷山大圖書館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被毀)
在“大征服”的浪潮逐漸停息之後,很多穆斯林戰士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長劍,他們從北方揚帆出海,不斷劫掠歐洲南部,除了搶奪錢財之外,還擄掠大批基督教徒為奴。
830年和846年穆斯林海盜甚至兵臨羅馬城下,洗劫了城外的聖保羅教堂和農場,若非羅馬城牆堅固,恐怕教宗也將成為穆斯林海盜的“肉票”。在穆斯林海盜狂風般的攻勢下,877年貴為西部教會領袖的羅馬教宗不得不以向穆斯林海盜支付2.5萬枚銀幣為條件,換取穆斯林一年內不洗劫義大利海岸。
直到10世紀後隨著義大利城邦海上力量的興起以及諾曼人收復西西里島,穆斯林海盜對義大利的威脅才逐漸消失。
|義大利南部防範穆斯林海盜的瞭望塔分佈圖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攻破耶路撒冷後屠殺穆斯林的行為,很大程度上便是對穆斯林長期攻伐基督徒的報復行為。這種行為和今天不少人幻想日後要“屠殺東京”有異曲同工之妙,區別只是十字軍真的將暴行付諸實踐。
雖然,穆斯林曾經屠殺基督徒,並不構成基督徒屠殺穆斯林的正當性;可在對十字軍口誅筆伐的同時,大部分人又對“大征服”過程中的諸多戰爭暴行給予了充分的同情之理解,較少進行批判,這就不免顯得有些“雙標”了。
說到這裡,有朋友可能會認為,阿拉伯人的“大征服”知名度遠不如十字軍東征,因此對“大征服”中的殺戮批判較少也合乎情理。
|大征服時期的阿拉伯軍隊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知名度並不遜色於十字軍的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在擴張的過程中,可謂是雙手沾滿了鮮血,第三次布匿戰爭中,羅馬攻克宿敵迦太基的首都後,大肆屠殺,放火焚城,致使數萬人死亡,而僥倖活下來的居民也被賣作奴隸;猶太戰爭後,羅馬軍隊也曾屠殺並焚燬了耶路撒冷,猶太人的聖殿和瑰寶毀於一旦,只留下了現在被稱為哭牆的殘垣斷壁令後人扼腕。
|19世紀油畫中,被羅馬人焚燬的耶路撒冷和猶太聖殿
對於羅馬擴張過程中的累累白骨並無半分同情。
十字軍的惡名更多的是由於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史學界貶低中世紀的風氣所致,因為歐洲學者們先入為主的將羅馬、阿拉伯定義為文明先進的一方,將中世紀基督教世界定義為野蠻黑暗的一方,所以同樣是在耶路撒冷進行屠殺,十字軍獲得的口誅筆伐要遠遠多於羅馬人和阿拉伯人。
|文藝復興本質是託古改制運動,因此文藝復興時期多盲目貶低中世紀,吹捧古典時代
而中文世界對世界史的瞭解,大部分也只是依賴引進歐美的研究成果,因此無形中演變成了“機械的鸚鵡學舌”,因為在歐洲十字軍臭名昭著,所以很多國內網友便只知道十字軍的戰爭罪行,對於阿拉伯人、羅馬人的諸多暴行知之甚少。
不過隨著這兩年“白左”勢力在科教、文藝圈日益壯大,為了體現“多元價值觀”的政治正確,也出現了諸如《蠻族崛起》這樣的記錄片。
|《蠻族崛起》中出現的9位“反羅馬”英雄中,只有維里亞圖斯、阿米尼烏斯、布狄卡3人稱得上是反對羅馬侵略,外加斯巴達克斯算是反抗羅馬暴政,其餘5人均是主動入侵羅馬
他們假借批判羅馬對外侵略之名,將哥特國王菲列特根、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匈人王阿提拉和汪達爾王蓋塞裡克等入侵羅馬的蠻族領袖,鼓吹為反抗羅馬侵略的英雄,對其主動侵略羅馬的行徑視而不見,倒打一耙指責羅馬霸權主義。
如此顛倒黑白,長此以往,羅馬恐將取代十字軍,成為新的“此世全部之惡”,而諸多在羅馬境內燒殺搶掠的蠻族則可以順利洗白。
02
被視而不見的諸多屠殺
說完了歐美人對十字軍和羅馬帝國的“雙標”,我們再將目光放到中國史領域。
在中文網路上,因為屠殺而被批判的最多的當屬元清兩朝,其次則是其他遊牧政權,很多網民因元清兩朝征戰過程中,時常濫殺平民、降兵,恨到夜不能寐,以至於想將元清兩朝開除中國籍,甚至不惜造謠國家機關被“滿清遺老”掌控。
|用百度搜索廣電滿清遺老後的結果
但令人意外的是,同樣是在征伐天下的過程中多濫殺無辜,在對待中原王朝時,一部分網民的態度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以華人最熟悉的三國時期為例,曹操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屠城可謂是家常便飯。
寫作於南朝劉宋的《後漢書》因為不用顧忌遭到政治迫害,直言:“(曹軍)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雖然曹軍殺人數十萬,導致泗水被屍體堵塞的說法,多少有些文人慣用的誇張修飾,但曹操屠殺的行徑還是非常清晰的。
而陳壽的《三國志》寫作於西晉時期,為了躲避當局的政治迫害,對於曹魏時代的很多汙點都不敢寫的太過直白具體,但在《武帝紀》中還是留下了“所過多所殘戮”的記載。
此外在《魏書·荀彧傳》中還提到,曹操第二次試圖討伐徐州時,荀彧曾以“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為由,勸阻曹操暫緩此事,這裡的“威罰實行”顯然是指曹軍第一次征討徐州時,多濫殺百姓,以至於荀彧認定徐州人痛恨曹軍,必然堅守城池。
除了徐州之外,曹軍比較著名的屠城劣跡還有徵張超屠雍丘、徵烏丸屠柳城、徵關中隴右屠興國枹罕河池、徵侯音屠宛城、徵袁紹坑降卒八萬等。
另外在《于禁傳》中還提到于禁、夏侯淵等人討伐昌豨,一番激戰後昌豨不敵,投降曹軍。諸將都認為昌豨和于禁曾是朋友,因此主張將昌豨送到曹操那去處理,以免開罪于禁。
怎料于禁“大公無私”,提出“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於是親自監斬昌豨,可見誅殺圍而後降者在當時的曹軍之中乃是一道常規制度。
並且這樣的制度並不只是針對敵軍首腦,《國淵傳》中記載國淵擊破河間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後,以領導者已被誅殺為由,說服曹操不按以往的做法,追究餘黨的責任,挽救了千餘人的性命,可見“圍而後降者不赦”的常令針對的大部分敵軍軍民。
按說有這樣多屠殺事蹟,曹操理應遭到不少人的批判。但詭異的是,除去“蜀漢粉”之外,大部分網友對曹操屠城是事蹟給予了充分的同情之理解,認為這不過是“時代侷限性”或是“為了統一天下不得不付出的微小代價”。
|網上隨處可見的認為曹操屠殺無罪的發言
可第一,在秦漢時代華人就已經認為“殺降”有違道義,《史記》記載漢代將軍李廣說自己在誘騙八百多名羌人投降後,又將他們全部殺死,是自己人生中最悔恨的事情,而相面師王朔則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可見漢代時華人已經認為殺降是極為不光彩的事情,曹操顯然是明知故犯。用時代侷限性為曹操開脫,未免太過低估秦漢時期的道德評價水準。
第二:若說曹操屠殺百姓,是“統一天下不得不付出的微小代價”,因此值得被體諒的話。十字軍殺穆斯林也可以是統一地中海不得不付出的“微小代價”;蒙古人的屠殺也可以是統一歐亞大陸不得不付出的“微小代價”。
若按這種荒謬的邏輯,古今中外任何的戰爭罪行便都可以用“統一”這個大義名分洗白了。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戰爭罪行在中原統治者中絕非孤例,例如: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後曾坑殺40萬趙國降兵;三國時東吳曾派出艦隊前往夷州擄掠人口,途中遭遇瘟疫,擄掠的人口抵不上損失計程車兵,統軍將領因此被孫權所殺;唐朝安西軍節度使高仙芝以“無禮”為由,襲擊盟友石國,屠殺石國都城;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也多次屠戮沿途不願歸順百姓;明代中期更是有意識的襲擊東北的女真部落,殺死女真人,以減輕東北方向的威脅。
|網路上不乏有稱讚白起之人
一部分人甚至還將黃巢屠廣州(其中包含一些外國客商)、高仙芝屠石國、明朝屠女真等屠殺非漢族人的行為,視為宣揚國威的壯舉。其中最受推崇的當屬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冉閔。
冉閔生活的時代,正值五胡亂華,中原紛亂之際,冉閔首先投靠後趙國君羯人石虎,成為石虎的養子,改名石閔,屢立戰功,多次擊敗包括東晉在內的漢族政權。
石虎死後,冉閔趁後趙內亂,奪取政權。由於擔心國內的胡人不能為自己所用,冉閔下令大肆屠殺國內胡人,結果導致很多長鬍子、高鼻子的漢人意外被殺。
後來冉閔攻克襄國(今河北邢臺)後,又把自己的兒子加封為大單于,並招降一批胡人為己所用,漢族官員韋謏以羯胡已經和冉魏政權成為仇敵為由,勸諫他去掉單于的稱號,不要接納投降的胡人。冉閔竟反過來誅殺了韋謏滿門。
可見冉閔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毫無原則,為了自己的權力可以忽而殺戮胡人,忽而又招撫胡人。就這樣一個人品低劣的軍閥,僅僅因為殺過一些不服從自己的胡人,就被網路上很多人吹捧為“民族英雄”、“漢人救星”。
|網路上吹捧冉閔的文章
很多人不反屠殺,只是反被屠殺的態度便已是昭然若揭。這些人聽說胡人屠殺漢人,便義憤填膺;聽到漢人殺胡人便喜不自勝;聽到漢人殺漢人,則無動於衷。
甚至理直氣壯的宣稱“漢人屠殺漢人”,猶如“父親打兒子”,天經地義;“胡人殺漢人”則猶如“鄰居打家裡小孩”,顯然要嚴重的多。
但屠殺造成的傷害顯然不是“打人”可以類比的。相反在各個文明中,殺害親屬都是比殺害外人更大的罪過。
所以歸根結底,這部分人根本不認為屠殺是一種罪惡,反倒熱衷於將自己代入到屠殺者的立場中,將屠殺視為一種自我滿足的方式,因此才會對冉閔這樣的屠夫產生敬仰之情;可一旦屠殺者變成了異族,在無法代入的情況下,出於心理上的自我防衛,反倒會極為痛恨屠殺者。
不反屠殺,只反被屠殺可謂是對這種心理最好的詮釋。由於潛意識中對屠殺並不反感,因此聽聞其他民族之間相互殘殺時,這類人往往心中並無太大的波瀾,只是跟隨傳統觀點做出反應。
遇到十字軍這種傳統觀點口誅筆伐的,他們便跟著義憤填膺;遇到阿拉伯、匈人、哥特等沒有聽說過的民族大開殺戒時,他們對受害者和加害者都無法產生共情,除非受害人恰好是他們討厭的物件,這樣他們反倒還能幸災樂禍一番。
若是不走出這種“不反屠殺,只反被屠殺”的心態,人類便無法真正反思過去,並在未來約束殺戮與暴力。而將十字軍屠耶路撒冷、羅馬屠迦太基、殖民者屠原住民、原住民血祭、穆斯林屠基督徒、曹操屠徐州、白起長平殺降卒、揚州十日、蒙古屠中亞等等暴行一視同仁的視為戰爭罪行,無疑是走出“不反屠殺,只反被屠殺”心態的重要一步。
(END)
回覆列表
古代的一些戰事,比如武王伐紂、 垓下之圍、赤壁之戰……咱們先看一下列舉的戰事,然後給您以不同的視角全面來分析!
第一、戰事列舉(1)武王伐紂
約公元前1046年,參戰方是周聯軍和商王朝,周聯軍約4.5萬,商軍17萬,傷亡2萬人,決戰地點是牧野——史稱牧野之戰。
周武王姬發即位後,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與此同時,商朝內外交困。商紂殘暴拒諫,肆意胡為,殘殺了王族重臣比干,囚禁了箕子,逼走了微子。武王姬發、姜子牙等人把握了這一有利戰機,乘虛蹈隙,大舉伐紂,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2)垓下之圍4
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劉邦的3路聯軍有30萬人馬,而項羽軍隊是10萬人馬。漢軍約傷亡數萬,斬首楚軍八萬,戰於垓下。
在垓下之戰還末打響前,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限,各自佔領東西兩邊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手下謀士張良和陳平的提議,兵分三路將項羽圍困在了垓下。面對漢軍的層層圍困,楚兵軍心潰散,士氣低沉不穩。在此情況下,劉邦又施以攻心戰,讓人在夜晚唱起了楚國的民歌。一片熟悉的鄉音傳來,楚軍將士紛紛落淚。項羽只好帶著殘兵敗將,連夜突圍到烏江。看到身邊將士一個個倒下,項羽笑道:“我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能生還,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終年31歲。
(3)赤壁之戰
208年,孫劉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曹軍"傷亡過半"。戰於赤壁,孫劉聯軍獲勝。
話說,曹操的20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率3萬精銳水軍,聯合劉備軍,共約五萬人從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徵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第二、戰爭會屠殺無辜的人嗎 ?在古代,多是誰有糧草、兵馬、智囊誰就是王侯,一般屠殺不屠殺無辜的人,需要看掌權的人的意思。
生逢亂世,作為小人物、普通人、黎民百姓的人頭是握在“當兵”的人手裡的。有時候,沒有犧牲便沒有太平,戰爭是為了獲得太平、和長時間的穩定。
第三、古為今用之“為什麼要征戰”?古人征戰一般有2個原因,一是為了金銀財寶、利益、地位;二是沒有什麼理由、或者很小的理由也要發動戰爭,這麼一類人便是“作女”“作男”。
古為今用 :
如今沒有像古代一樣的戰亂,但只怕是暗潮洶湧。俗話說: 福禍無門,惟人自擾。於內修行道德、於外修行一技之長,透過一技之長來換取金錢。
物質的世界全部是金錢而已。打造一技之長、把它變的足夠長,用以去提升金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