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
2 # 歷史偵查處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農耕文明面對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民族騎兵攻擊時,往往處於弱勢防守頹勢,中原農耕王朝在沒有強大到以機動對抗機動的騎兵時,每次只能靠拒城而守或者修建長城的方式來抵禦北方遊牧騎兵的南下。
即便是秦朝的蒙恬和漢朝的衛青,當遭遇數倍於己的遊牧騎兵也不得不採取武罡車陣開道,凌厲的密集箭雨策應的方式殺出一條條血路,而晉朝以前卻幾乎沒有出現過以多兵種協同作戰大範圍殺傷騎兵的先例。直到行伍出身的傳奇皇帝劉裕的登臺,這種局面才被徹底打破。
庶族出身的劉裕家境極度貧寒,靠著他在北府軍中平孫恩、滅盧循、破西蜀、定南燕等曠世奇功一路累積升遷至大將軍,也正是由於他的個人行伍經歷,使得他具備過人的戰術水平和高超的戰略眼光。
在他作戰的戎馬生涯中,水軍和陸軍步騎協同作戰成為劉裕的主要軍事指導思想,這在他滅亡後秦的戰役中表現的尤為明顯,特別是遭遇北魏騎兵的騷擾過程中,他巧妙的使出了這個重型殺手鐧,殺的北魏騎兵屍山血海一潰千里。
那麼說到以步制騎,歷代兵家就不得不提劉裕的“卻月陣”了。作為“卻月陣”獨享專利的發明者,劉裕在其軍事生涯中也僅僅只使用過一次,而此後歷代兵家則是隻聞其名未見其形,更別談以這種奇門遁甲式的驚天之作對抗騎兵了。
而400多年後的大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為了仿效劉裕的卻月陣建立不世之功,竟一次性在戰場上投入14萬兵力搞了個令後世瘋狂吐槽的平戎萬全陣,結果好端端的大宋鐵血男兒卻被金戈鐵馬的契丹騎兵殺的屍橫遍野。
按照使用規程說明書,卻月陣整體構成其實是由水、步、車、騎多兵種混同作戰的實戰禦敵系統。前期以少量騎兵和軟弓小箭主動出擊誘使敵人向己方發起猛烈攻擊,排列在陣前的月牙形戰車上的兵士待敵軍靠近時改用強弓勁弩射殺敵人,當敵方騎兵完全抵近戰車列陣後,位列於最前方的戰車群起到削減騎兵衝鋒攻勢的同時,後翼槍矛手此時以長槊洞穿蟻行如山的敵軍騎兵。
這就是歷史上對卻月陣具體操作步驟的描述,然而,卻月陣的投入使用對地形條件也極為嚴苛,並且能否誘使敵軍中計也是關鍵。
根據《宋書》記載,卻月陣投入前必須選定沿河背水的平坦地勢,戰車須以河床為玄、車陣為弓攤擺於河道北岸,我方還需以艨艟鉅艦封鎖水面掌握絕對制水權。除此之外,列好卻月陣後,還得誘使敵軍騎兵向我方發起攻擊,否則陣型威力再兇猛也只是原封不動的擺設而失去戰術價值。
義熙十二年八月(公元416年),劉裕兵出五路溯流而上借道北魏攻打後秦,北魏不允,劉裕依舊按照預定計劃沿黃河逆水北上,北魏皇帝拓拔嗣嚴令騎兵沿河監視,並不斷襲擾殺傷河岸拉縴宋軍,劉裕大怒遂就地擺設卻月陣,並派出少量騎兵以軟小細箭誘使敵軍前來攻擊,北魏大將軍長孫嵩以3萬鐵騎對劉裕的2000人的卻月陣發起猛烈的攻擊,北府軍以強弓硬弩還擊,北魏騎兵多米諾骨牌般應聲而倒,當北魏騎兵貼近卻月陣陣前戰車,藏匿於戰車後的長槊手以長槊刺向敵軍,史載敵人“魚貫而穿”。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北府軍的長槊宛如羊肉串般將三、四名北魏騎兵身體洞串在了一起,再加上北府軍在製作現場版羊肉串的過程中還攜帶使用了大鐵錘,一根長朔洞穿敵人屍體後,北府軍的長槊手繼續用大鐵錘敲打長槊,而後方奮勇向前的敵軍騎兵在猛烈鐵錘擊打長槊的作用下,以至於“一時奔潰,死者相積”,整個黃河之水為之殷紅。
正是由於劉裕抓住了北魏騎兵主帥輕敵的心理,在他以少量騎兵誘使敵軍向卻月陣發起猛攻後,卻月陣才得以大顯神威,而卻月陣後方制水權的絕對控制既保證了陣型的後翼安全,也起到了及時接應卻月陣內軍士的作用。也就是說即便卻月陣無法抵擋北魏重型裝甲騎兵的強大沖擊,憑藉著“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的艨艟鉅艦,站在甲板上的水師弓箭手也能掩護河岸倉皇撤逃的己方士兵。
然而,卻月陣這種以步制騎的特殊陣法在劉裕之後再也難覓蹤影,究其原因除了主帥必須具備過硬的多兵種協統作戰能力,卻月陣對地形、水軍、步兵和車戰兵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極為嚴苛,而敵方主帥的戰略構想也得讓他陷入破陣的思維,否則,一旦敵人騎兵繞開卻月陣而另攻它處,卻月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只是歷史給予了劉裕遭遇試探性的北魏騎兵攻擊的天賜良機,否則,兩者相較鹿死誰手或尚未可知也。
參考資料:《宋書》、《南北朝史》、《魏書》
-
3 # 漢史鉤沉
縱觀中國古代史,由南方大規模北伐,成功的人只有一個半:一個是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另外半個就是建立劉宋政權的劉裕。“氣吞萬里如虎”的劉寄奴,面對北方政權的重騎兵,開創了由步兵、水師組合的卻月陣,並以此實現了2000步兵,對30000北魏精銳騎兵的絕地反殺,演繹了全新的步兵剋制騎兵的戰爭法則。那麼劉裕之後,南方政權為何無人效仿劉裕的卻月陣呢?
東晉缺馬,卻月而生冷兵器時代,南方政權北伐往往失利,和北方盛產良馬密不可分。迅捷地行進速度,強力地衝陣能力。使騎兵成為了轟鳴戰場的大殺器。東晉領土大半處於淮河以南,戰馬數量稀少不說,質量也堪憂,軍中多是瘦小、無力的貴州馬。
天才軍事家的傳奇,在於可以將不可能化為可能,劉裕就是其中一位。他不僅是驍勇善戰的將軍,更是頭腦冷靜、心思縝密的統帥。面對無法組建成建制騎兵的難題,劉裕沒有自怨自艾。那點點閃爍的油燈光亮下,一卷卷古戰陣圖籍平鋪在桌面上,緊蹙著眉頭的劉裕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騎兵擁有步兵無法比擬的優點:其一,如排山倒海、氣勢宏偉,衝陣能力極強;其二,行動迅速,可以實現截糧道、尾隨掩殺等操作。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步兵永遠無法對抗騎兵。
劉裕此人,跳出了傳統的戰陣理念,將水師納入了卻月陣,塑造了步兵戰陣的傳奇。卻月陣由步兵和水師聯合組成:步兵依靠戰車阻擋騎兵衝擊力,背靠河流佈陣,利用槊、長矛、大錘等長兵器維持戰陣,良弩則是卻月陣的攻擊手段。戰車、良弩、槊等一系列專用器具,實現了全方位的防守反擊,騎兵的衝陣能力面對卻月陣毫無下手之處。
而水師則是針對騎兵行動迅捷,而做出的最佳選擇。在劉裕主張下,東晉鑄造了大批樓船,組建了當時最精銳的水師。長江、淮河、泗水、黃河、渭水,有水的地方,就是東晉水師的天堂。其一,水師運輸糧草,安全快捷;其二,步兵沿河佈陣,“背水一戰”之餘,可以快速退回戰船。水師的引用,使騎兵掩殺、截糧等手段完全失去了作用。
卻月之名,一戰而定劉裕借道北魏,遠征後秦之際,遭到了大麻煩——北魏騎兵襲擾。長孫嵩和北魏將領阿簿幹、娥清等人,駐軍黃河北岸。黃河水流平緩,且東晉水師逆流而上,需要眾多縴夫拉船西進。阿簿幹多次率領騎兵,射殺東晉縴夫,東晉水師無法推進。
劉裕大為惱火,背靠黃河,以2000步兵佈置了卻月陣。北魏高層見到東晉步兵沿河佈陣,不以為然。阿簿幹一馬當先,衝向黃河之畔,身後煙雲滾滾之處,30000多北魏騎兵奔襲而來。
令阿簿幹意外的是,北魏鐵騎並沒有摧枯拉朽的衝破卻月陣。黃河之畔,這個“殘月”狀的步兵戰陣,挑釁起了騎兵榮耀。一輛輛佈置有序的戰車,阻擋了鐵騎衝陣的步伐,劉裕面色平靜,一切就彷彿在預料之中。
隨著劉裕手中令旗的揮動,戰車後弩箭鋪天蓋地而來,人喊馬嘶聲響傳遍了戰場。戰馬一匹匹倒下,騎士無力地跌落在黃沙之上,用鮮血勾勒出了一幅鐵血的畫卷。
“北魏的勇士們,用鮮血捍衛你們的榮譽,衝陣”!阿簿乾的咆哮聲,使得魏軍鐵騎精神一振,再次衝向了卻月陣。不斷有人倒下,但他們骨子裡的騎兵榮耀,支撐他們衝到了卻月陣前。阿簿幹得意地笑了,在他看來,破陣只在旦夕。
望著阿簿幹肆意地笑容,劉裕再次平靜地揮動了手中的令旗。戰車有序地重組,縫隙間馬槊、長矛、大錘,來回閃爍。一名名驍勇的北魏鐵騎,倒在了血泊之中,他們前赴後繼,最終卻月陣前屍橫遍野。
一匹戰馬的北返,是全軍潰逃的開端,他們怕了,北魏鐵騎怕了東晉步兵。小小的卻月陣,成了阿簿幹永遠的夢魘。隨著阿簿乾的身死,30000北魏騎兵全線崩潰,互相踐踏,晉軍乘勝追擊,魏軍損失不計其數。
一戰揚名,卻月無二劉裕的卻月陣首次登上沙場,就實現了完美的反殺,2000人的步兵擊潰30000精銳騎兵。聽起來天方夜譚的說法,劉裕和他的卻月陣做到了。單純考慮利用運用步兵擊敗騎兵,卻月陣是獨一無二的選擇,那為何劉裕之後再無卻月?
其一,卻月陣是純粹的防禦戰陣,幾乎沒有主動攻擊的效能。背水結陣,戰車、馬槊、長矛、鐵錘、弓弩,組成了卻月陣的全部。但卻月陣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敵方騎兵必須主動衝陣,否則卻月陣沒有任何攻擊手段。
其二,卻月陣無論佈陣難度、購置器具,還是選擇軍士,條件都很苛刻。卻月陣非常講究戰車、弓弩兵、近戰兵的配合,戰陣演變之間,各個軍種相機而動。依靠有序的反擊、阻擊、攻擊,實現戰略打擊。卻月陣不僅需要指揮者高超的陣道造詣,也需要挑選精明、善戰、善射的精銳士卒,以及相關軍械器具,花費頗多。
其三,卻月陣需要足夠的佈陣時間,期間很可能被騎兵攻破。這也是卻月陣最大的弊端,組建困難,許多人願意克服;只能被動防禦,許多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權求之不得。但佈陣時間過長一條,極大地限制了卻月陣的實用性。
種種條件約束下,卻月陣由劉裕研發,也成了劉裕的絕唱。“步兵以少勝多,戰勝騎兵”,劉裕贏得了“氣吞萬里如虎”的讚歎,卻月陣成了古戰陣中的絕唱。
卻月陣和它的主人劉裕一樣,如彗星般崛起,一閃而逝間,留下了傳誦萬世的光彩。自晉之後,懂陣道之人,無不研卻月者;讀史冊之人,無不仰慕劉裕風采。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八》、《宋書.本紀第一》、《魏書.劉裕傳》
回覆列表
環境和特殊條件的要求!註定了卻月陣很難再複製。
卻月陣可以算得上是冷兵器時代步兵擊敗騎兵的一個特殊陣型,但這個陣型的主攻點並不在於進攻而在防禦,採用的是以守代攻的方針,所以從戰略上來說,它的實用性本身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畢竟擊敗對手不可能只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而是要不停地機動,而卻月陣根本不具備這個要素。
而從細節上來說,卻月陣的要求就更多了,卻月陣的具體佈置就用不著一一細說了,總之它需要特殊的地理和水文環境,甚至可以作為一種高階的背水列陣,背後甚至兩側都有河流依靠,且河流上有自己的水師保駕護航,自己只需要全力防守前方的弧形角度即可,陣內還要有車陣作為屏障,背後的水師可以隨時提供支援,甚至掩護陸軍撤退,種種特殊因素和要求,也註定了這樣的陣型難以得到大範圍推廣,畢竟中國雖然地緣廣大,但想找到這樣的特殊地理,也並非容易的事,只有在特殊的沿河區域,才能展開這樣的陣型,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對方會來主動攻擊你!如果沒有這個根本要素,卻月陣只會成為一個擺設。
因此在歷史上,卻月陣匆匆問世之後,也很快走向消亡,雖然這個陣型雖然佈局完美,但在戰場上的實用性真的太受限制,除非對手出於迫不得已的形勢,急需儘快消滅自己,或者自己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下阻擊對手,而對手必須要從這裡經過,否則卻月陣難有實現的價值,以至於在南北朝劉宋政權過後,這一套陣法只能出現在歷史書中,而不能出現在現實中。
但是要特別強調的是,卻月陣雖然曇花一現,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卻有一個人對卻月陣進行了修改,並再一次投入到使用當中,這個人就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湘軍首領曾國藩,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出於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考慮太平天國中期太平軍的水師已經消滅殆盡,太平軍失去了在長江流域的制水權,因此駐軍湖北的曾國藩制定出了水陸軍沿長江向東發起攻擊,堅決不脫離水路的作戰方針,即湘軍陸軍沿長江向東,湘軍水師則在長江中緊靠陸軍,每到長江沿岸的太平軍守衛的城市,湘軍就選擇陸地三個方向展開包圍,另一面水路由水師進行封鎖,然後等待被包圍的太平軍和太平軍援軍主動向湘軍發起攻擊,由於太平軍無法控制水路,因此作戰中的湘軍始終無法遭到包圍,反而可以透過水路得到源源不斷的支援,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自然佔到了先機,攻九江、滅安慶,最終攻克天京,靠的就是這條方針!
當然曾國藩也曾經嘗試脫離這一套陣法,企圖遠離水路深入內地,結果在1858年就發生了著名的三河鎮之戰,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領湘軍精銳部隊6000人脫離長江水路進入安徽內地,隨即直接遭到十幾萬太平軍的包圍,由於脫離了水路,在內地作戰太平軍完全把人數上的優勢發揮了出來,而湘軍最拿手的水師在這一帶卻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遠在幾百裡外遙遙相望,最終失去任何支援的李續賓和他的6000精銳全軍覆沒,也間接造成了曾國藩不再敢另外嘗試,又從新回到了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