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水殿風來暗香滿

    感恩您的提問,和建立了這個問題的探討平臺。

    “大辯若訥”一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bì)。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這三個排比句中的“大直”、“大巧”、“大辯”,主要講的是“人格”。

    其中連線上面的“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態究竟是什麼呢?是“若缺”、“若衝”、“若屈”、“若拙”、“若訥”的外在表現,這都是說明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重在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收。

    第一,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會出現“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情況,實際上是因為真正的智者掌握了大道後,無論是在為人處世還是治理國家上都能合於道,而道本身是非常質樸的。

    在得道人的眼中,是沒有直和屈、巧和拙、辯和訥的區別的;但是做事合於道的人一定有著大直、大巧、大辯的特點,令普通人看起來他們好像是“委屈”的、是“笨拙”的、是“木訥”的。

    第二,道德有成之人,雖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辯”之才,卻從不自我炫耀,反而留給別人的印象是“屈”、“拙”、“訥”——它體現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為都完全遵循道的客觀規律,而絕不盲從,絕不自以為是,妄作妄為——這正是自我的無為之德、不爭之德、上德不德之德。

    老子在這裡講的真正含義,是指觀察事物要注重內在實際的東西,不要被外在的表現所迷惑。因為,有時候事物外表的“屈、拙、訥”,可能正隱藏著內在的大直、大巧和大辯。只有從根本上看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進一步去採取合適的措施。

    第三,木訥雖然貌似“殘缺”,其實是仁者的美德。

    真正的仁者不必巧舌如簧、伶牙俐齒;不必刻意自我宣傳、自吹自擂。在人生旅途中,您喜歡的聖人是哪一種?是巧言令色,還是剛毅木訥?

    以上供大家參考指正,敬請各位老師指正。

  • 2 # 詩書公子

    真正的口才,並不是滔滔不絕。

    讓對方開口露出破綻,然後加以反駁。而反駁也不需要太多語言。

    所謂言多而必失,對方說的越多,那麼漏洞就越多。對方說十句,大辨者說一句。都可以讓對方啞口無言。

  • 3 # 南賢書生

    因為老子是講的是道學,道法自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樸素辯證法。

    “大辯”指的是在遇到大問題。

    “若訥”出言謹慎,弄清事件的本質,先思考,再回答。

    你說的越多,問題存在的漏洞就會越多,就像老子的宇宙生成論,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類獎項,哪個獎項含金量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