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不可思議的影片
水滸傳裡的108位好漢,按照迷信的說法是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組成。也就由於洪太尉促成了這本傳世的《水滸傳》小說。這也是作者為了神化作品中的人物。
而洪太尉,官職殿前太尉,太尉是宋代的武官官階第一等 類似今天的軍銜 當朝太尉不止一人,其中就有洪太尉、陳太尉等等,而洪太尉從中脫穎而出了,肯定是牛逼轟轟了。
作為欽差大臣,代表的是一朝的天子,自然算是小人得志了!代替著皇帝去視察瘟疫情況,並去龍虎山做視察工作,看看是不是什麼氣運,或者是什麼妖物惑亂天下。而最後遇到封印著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和作為皇朝力量的代言人,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所以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從而就有了,我們喜歡的梁山的108位好漢。
其實洪太尉當時把自己當成了帝皇了,也是對封建社會權利的一種抨擊。其實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說得更多是人性!
-
3 # 博潑摩佛
《水滸裡洪太尉的高度自信,源於權力任性》
洪太尉為什麼會“高度自信”?是啊!為什麼呢?
以前我只覺得此人飛揚跋扈、狐假虎威、頤指氣使等等,咋就沒想到其根源呢?此人牛逼哄哄的根源是“高度自信”,而“高度自信”的根源又是啥呢?或者說,是什麼因素支援著他的“高度自信”呢?
洪太尉的故事,發生在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洪太尉在江西龍虎山放走了妖魔,放走了伏魔之殿內鎮鎖著的“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 15年之後(公元1073年)宋江出生。108個妖魔先後投胎人世,是謂梁山一百單八條好漢。
也就是說,攪亂大宋朝和諧,破壞大宋朝社會穩定的,首要罪魁,還不是高俅蔡京們,而是洪太尉!
而洪太尉為啥幹這種高階黑的事?放鬆了學習,忽視世界觀改造肯定是首要原因!同時還因為他“高度自信”,自我膨脹,且政治敏感性不強,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下一步分分鐘即將鑄成大錯!
首先,洪太尉“李輪自信”。 伏魔殿封鎖森嚴,“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著朱印”。道士們也曉以利害,“此是祖老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但是經傳一代天師,親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孫孫不敢妄開。走了魔君,非常利害。”而洪太尉對此嗤之以鼻,“我讀一鑑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神鬼之道,處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內。”第一,我讀過書,理論上根本沒有鎖魔這回事。第二,鬼神和我們“處隔幽冥”,分屬兩個世界。所以,我根本不信你這殿裡鎖著妖魔!第三,唯我獨尊,根本不相信群眾,“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這等去處,假稱鎖鎮魔王,顯耀你們道術。”這是鋼鋼的“裡論自芯”啊!
其次,支撐洪太尉放走妖魔的還有個“文畫自芯”問題。啥文華?就是古代根深蒂固的“受命於天”的天命文畫。水滸裡,石碣受天文梁山英雄排座次,九天玄女年年授天書,以及古代起事時的魚罾帛書篝火狐鳴等等。雖然多屬於人為偽造,但很多時候確實能讓人敬畏而信服。洪太尉就抓住這一點,殿內石碑上寫著“遇洪而開”,“你等阻當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卻何妨?”“碑上分明鑿著遇我教開,你如何阻當!”爾等道士們還說啥呢?開啟吧!書裡也明確說,遇到洪太尉這樣的狗孃養的,“豈不是天數”?
歸根到底,洪太尉之所以放肆胡為,是因為權力任性!按照當時的制度,“有關部門”的“關”屬性不明,天師、道士們也不存在垂直領導問題,太尉屬於軍事首長,雖然不分管宗教,但,他是欽差,見官大一級,道士們應該老老實實聽洪太尉的,這原本也不是大問題。但是,這裡有很可怕的一面,那就是洪太尉可以隨隨便便地捏造罪名要挾道士們!
請注意,請注意!洪太尉之所以能夠驅使道士們做事,並不是下級服從上級的正常權力運作,而是依附於權力的話語權實現的栽贓陷害!“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煽惑軍民百姓。”臥槽!這特麼的叫啥事?
洪太尉對此“高度自信”,他堅信他手中的權力以及玩弄權力的做法,能夠很輕鬆地“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所以,你敢不聽他的?
前文提及,利用依附於權力的話語權實現的栽贓陷害!洪太尉是這樣,後來的高太尉也是這樣!連我們青州青州寨的基層幹部劉高抓住宋江的時候,也隨口就“打黑擴大化”了,給宋江栽贓定性為“清風山賊首鄆城虎”!
-
4 # 天下微影視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作者施耐庵,是袁默明主任,他出生於傳家,家境貧寒。童年時隨其父親,指蘇州十三歲時。讀書29歲中舉,35歲中進士,英語權貴不和辭官回蘇州,他父與陳華,據說他成為原模,反原武裝東吳張士誠的幕僚,黃凱威是水滸傳中的一個人物,他剛逼自用,軟弱無能,固執,他作為宋仁宗,家有年間變遷的太微微,受宋仁宗招聘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辦完公事後,在龍虎山上清宮住持真人的陪同下游山,紅開外其人,十分重要,他是全書的楔子,正是他開啟伏魔殿掘開鎮壓魔君的青石板,才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引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梁山聚義,洪太尉在書中的隱喻之一是,是朝中奸臣的典型,是狐假虎威,強詞奪理,欺上壓下,剛愎自用的奸臣形象。
-
5 # 吾無五勿誤
自信是個人的性格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部小說裡的人物,我認為他要麼是作者故意構造的使之成為突出點好證明他的存在感,沒什麼好糾結,都是作者安排的。
-
6 # 我愛菏澤
言歸正傳:洪太尉何許人也?他是水滸傳中宋仁宗的殿前太尉,名曰洪信!此人比現在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開頭,然後消失不見了,可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水滸傳中洪太尉為什麼這麼高度自信呢?這個人物確實是十分重要,他是全書的引子,正是他開啟伏魔殿,掘開鎮壓魔君的青石板,才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才引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梁山聚義!
也可以這麼說,沒有洪太尉,就沒有此後的梁山聚義!
最後祝願你們一家人祝福安康!
回覆列表
洪太尉高度自信源於他的昏庸
先回答問題,《水滸傳》裡的洪太尉,為什麼會高度自信呢?我的回答是洪太尉高度自信源於他的昏庸。
水滸傳中壞官不少,一提到壞官,就可能立馬想到高俅、蔡京、童貫之流,歷史上的高俅、蔡京、童貫之流到底如何咱不管,反正書上把他們描寫成了貪官,貪財戀位,什麼皇帝的利益呀、百姓的利益呀統統不管,只要保住自己的位子撈足錢財就行,這一幫貪官咱們暫且撂下不表,咱們今天說的是一個昏官洪太尉,也就是水滸開篇講的第一個政府官員。
洪太尉的名字叫洪信,原來是個什麼官不知道,書上沒講,不好硬猜。書上只是說仁宗皇帝時,京城發生了瘟疫,大臣們議論來議論去,都認為找一個道教高手張天師來做個道場,就能把瘟疫趕走。那麼,誰去請張天師呢?於是洪信就出場了。皇帝欽點他為內外提點殿前太尉。這個太尉當為臨時性的官職,因為書上寫洪信回來後,“復還舊職”。他這個太尉和高俅的太尉不大一樣,不是常設性質的,遇到有事兒就派你去,封你個太尉,沒事的時候你就還是幹你原來的活。
這個洪信洪太尉領了聖旨就往江西信州龍虎山來。當官的向來不大注意民間生活,也不大到鄉間來,偶爾來一次,對鄉間還感覺不錯,說說空氣多清新呀之類的話。我們的洪太尉也免不了這個俗。一出京城就感覺鄉間風景那個美呀。書上是這麼寫的:
遙山疊翠,遠水澄清。奇花綻錦繡鋪林,嫩柳舞金絲拂地。風和日暖,時過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郵亭驛館。羅衣盪漾紅塵內,駿馬馳驅紫陌中。
這事兒放在誰身上都這樣,沒大去過的地方都感到新奇,如果真把你放到這個地方你就叫苦連天了,更不要說洪信這樣的達官貴人了。
京城來的達官貴人就是和地方小官不一樣,什麼世面沒見過!所以也就習慣了把一切都看不在眼裡,頤指氣使的。洪信到了信州龍虎山,就裝模作樣地張天師在哪裡,怎麼不來見我,快去差人著他來見我。天師何許人?那是有道之人,也是活了八百多歲的人了 ,啥場面沒見過,你洪信一吆喝我就來了,太小就我張天師了吧?對人呼三呵四慣了的洪信當然沒會想到這一點。經人一提醒,才想起來,咱這是來求人的,求人家給驅走瘟疫,於是乎才放下架子,決定第二天親自到龍虎山走一趟。
不就是上趟龍虎山嘛!就權當到龍虎山旅遊瀟灑一番,洪信根本就沒把上龍虎山當作一回事。開始心情還不錯,一會看看山,一會看看水,一會再瞧瞧洞,風景還真不錯。可走了幾個山頭,約摸三二里路,沒吃過苦受過罪的洪信開始腳痠腿軟,後悔了,我這麼大官,跑這裡受這般苦!真是倒黴催的。突然間又來了老虎,“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鬥敗公雞,口裡連聲叫苦。”一會兒又來了一條大蛇,更“驚得太尉三魂蕩蕩,七魄悠悠。”這裡咱也不能責備洪太尉太多,這事情放誰身上誰都得嚇個半死。不過書上這麼一寫,卻把那些平時在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的官老爺們的“袍子下邊的小”給活活地壓出來了。
受了驚嚇了洪信,沒了原先的打算遊玩的興致,忙不迭地下了山。請來了張天師,正事兒算辦完了。按照官場慣例,辦完正事,接下來該辦點散事,既然來了,就得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對小老百姓說,那是旅遊旅遊,對那些大官那是考察考察。洪信就考察了鎮魔王之殿。這個殿歷史可謂悠久、神秘,經歷了八九代祖師都沒人敢開啟過,就連在任的真人也沒見過裡面是什麼樣子的。殿門有層層封條,那是不能開啟殿門的死命令,也是規矩,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規章制度、法律條例。可法律條例有幾個當官把它當一回事兒,於是洪太尉喝令開啟,你們要不開啟看我怎麼收拾你們。沒辦法,可憐的道士們只好把殿門開啟。結果引來了一場災難:放走了殿內鎮鎖著的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為五十年後那場宋江起義埋下禍根!
闖下了這麼大的禍,洪太尉卻跟沒事人一樣,嚴令手下的人不能把此事說出去,文過飾非!或許洪太尉根本不知道他會惹下這麼的禍,無知不要緊,但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呀。可這些做慣了老爺的人們習慣了剛愎自用,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哪裡會聽取下邊人的意見!有這樣的官吏宋朝焉能不亂,或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亂自上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