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J爸爸的書城酒窖

    老規矩,先來拆解問題——怎樣分析《荊軻刺秦王》中樊於期的人物形象?

    這裡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您問的是電影《荊軻刺秦王》呀,還是《史記·刺客列傳》荊軻篇裡的樊於期?

    第二:您問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分析結果,對吧?

    電影版刺秦不熟悉,大導演導的看不懂之一,需要空下來靜靜欣賞(但如果真有這個時間反而更願意看看《霸王別姬》)。所以,如果您要問的電影版刺秦裡,樊於期應該如何分析,那就很抱歉了,本人無解。

    如果是《史記·刺客列傳》裡的樊於期形象分析,我的答案如下:

    首先,可以從樊於期的來歷入手,分析他是為何與秦王政結怨,導致政殺了他全家還不夠,非要對他除之而後快。

    然後,可以從樊於期在燕國逃亡期間的行跡分析,看看他逃亡期間對於燕太子丹或者燕國來說有沒有價值,燕丹收留他有麼有意義。同時,他在燕國的存在,對於秦國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最後,從他的死入手分析,他的死給燕丹、荊軻、嬴政分別帶來了什麼不一樣的變化?

    當然咯,分析樊於期在燕國逃亡期間,看到趙國被滅,秦軍肆虐是什麼樣的心情,也ok。

    梳理了這些內容之後,樊於期在《荊軻刺秦王》裡大致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就比較清晰了。

    關於樊於期的來歷,史記上語焉不詳,而這麼一個與秦王有深仇大恨的角色,竟然在秦本紀裡從未出現,讓人非常的疑惑。史學界有一種說法:樊於期是秦將桓齮的異名,因為“樊於期”,“桓齮”讀音相近。對此說,僅供參考,孤證不立。

    然後,做為一個將領,樊於期在燕國並未起到震懾秦軍或者強化燕軍的作用。燕丹收留樊於期的舉動,只不過證明了燕太傅鞠武對丹的評價是多麼的準確,正所謂“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

    最後,樊於期的死,也只不過是間接給秦軍伐燕提供了一個藉口(不死,則秦直接以抓樊於期為名伐燕;死,而荊軻刺秦,更是給秦軍以藉口伐燕)。

    所以,樊於期只不過是證明燕丹愚蠢的一個NPC……可憐的NPC。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樊於期根本就是一個間諜,以死間的方式,為秦軍滅燕製造機會(不過,以當時的形勢,不用樊於期,秦滅燕也是歷史必然。所以樊於期死間的話,也死的冤枉)。

  • 2 # 使用者言午澤群

    樊於期原為秦國大將,因為在秦趙戰爭中戰敗獲罪於秦王贏政,全家人被殺害,他隻身逃到燕國。燕太子丹將他待為上賓。據考證,樊於期與荊軻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當秦國大兵攻破趙國,燕國危在旦夕之時,燕太子丹策劃了著名的“荊軻刺秦王”行動。《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對樊於期說:將軍得禍於秦,父母宗親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戶,將軍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長嘆,淚流滿面說:“每一思及秦政,痛徹心髓,願與之俱死,恨未有其他耳!”荊軻趁機說道:“今有一計可解燕國之患、將軍之仇,將軍可納否?”荊軻把行刺秦王的計謀說出,樊於期聽後,毫不猶豫地說:“苟報秦仇,粉身碎骨某所不惜!”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所以說,一同去咸陽擔任刺秦任務的應該是三個人,除了荊軻、秦舞陽之外還有一人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發前就已經做出了犧牲,而他的頭顱依然是刺秦的主要工具之一。

    對於樊於期的死,後人褒貶不一。但更多的人感嘆他面對生死抉擇大義凜然從容赴死,識為其捨生取義值得同情和讚美。樊於期作為殺身成仁的義士,千百年來始終是受人景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玩手機和看書姿勢是一樣的,都是低著頭就不能玩手機能看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