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柒
-
2 # 魚包同學
以下我嘗試著綜合來梳理一下劉禪。
第一,因循守成的所謂“親政”蜀漢的統治從來不是,諸葛亮統治十來年,劉禪自己處理剩下的三十年這麼簡單。
諸葛亮死後,留下了兩個大將軍錄尚書事的實際政府首腦。實際上,在蔣琬死後,劉禪才真正意義上參與到核心政治活動中,當然那也是,受到費禕的重要影響之下。
蔣琬、費禕的特點是,跟隨諸葛多年,但是不是軍人出身,沒有軍事擴張的能力和意願,而其他的治國思想方面一概沿用諸葛的老套路。
蔣琬是荊州零陵人,費禕是劉璋的姻親,他們各自代表蜀漢內部的荊州、益州兩個派別,諸葛的安排也使得這個時期兩派相安無事,矛盾沒有爆發,至少表面是波瀾不驚的。
蔣琬和費禕確實是守成的絕佳人選,也是可以輔佐劉禪,起碼不讓他走錯路的好老師。
第二,廢除丞相制度,實乃小事一樁很多朋友用廢除丞相來過分抬高劉禪,這其實是小題大做,這個決策確實是劉禪做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漢末時期,三公的實權並不大,朝廷的政務實際上是由尚書令來負責的。
漢末實行的賣官價格來看,三公的價位還比不上一個地方太守。丞相這個官職已經是可有可無的雞肋,曹丕繼位後就廢除了丞相,權力分散到尚書府,這是歷史的潮流和趨勢。
而諸葛離世後,蜀漢沒有必要也沒可能再立一個軍政大權一統的丞相,即便是劉禪想立,立誰呢?立荊州幫,益州幫不會服,反之亦然。
所以廢除丞相制度是必然之舉,但是劉禪廢除的原因顯得情商很高,他表示,這是為了尊重和紀念已故的丞相諸葛亮的緣故,以後就不再立丞相了。
第三,為什麼寵幸宦官黃皓?這又是很多人貶低劉禪的重要方面,其實大可不必。劉禪在蜀漢的朝廷中作為名義上的第一人,其實非常的孤獨。他沒有朋友,也沒有心腹親信,這種感覺是極其沒有安全感的。
劉禪從太子到“親政”的漫長時間裡,都是由諸葛亮安排的董允來安排宮中事宜的,董允主要做兩件事,第一就是約束後宮的擴張,第二就是壓制黃皓。
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等人物,沒一個是劉禪的親信,他們都有自己的打算和意圖,誰是和劉禪站在一邊的?一個也沒有,於是劉禪要培養自己的黨羽、親信。
黃皓的很多所作所為極有可能就是執行劉禪的決定,如果決策錯誤,黃皓就是擋箭牌,如果決策正確,黃皓就是中興重臣,歷史之所論成敗,歷來如此而已。
第四,最堅定的最後一個決策鄧艾完成傳奇般的偷渡入蜀時,譙周的一番話就讓劉禪堅定的投降,劉諶請求背水一戰,一決雌雄,他不同意。霍弋希望帶兵回成都救駕,他還是不同意。
投降,是劉禪皇帝人生中最後一個決策,這個決策他做的極為堅定,極為乾脆。
總評,劉禪就是一個普通人,老實人。不足以稱賢明,也絕對算不上愚蠢。
他是一個亂世中被消磨了激情後一意苟且圖存的庸人。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全靠身邊的人去影響,去帶領,才會得以實現。
漢祚數百年,起於平凡中不平凡的劉邦,歸於平凡中更平凡的劉禪,起於煙火紛飛的關中,葬於安靜祥和的成都,這應當是一件好事。轟轟烈烈的事業總歸要入土為安。
-
3 # 清水空流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皇帝劉備長子。即漢懷帝,史稱蜀漢後主。公元223登基為帝。時年16歲。在位42年,是三國裡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公元263年亡于于曹魏,投降曹魏。後被曹魏加封為安樂公,公元271薨逝。時年64歲。
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是後世史對劉禪的基本評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劉禪的觀感大為改變,應該說,這種新的評鑑還是比較客觀和公正的。而且作為當事人的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也 是相當的不錯。
和父親梟雄劉備相比,劉禪自然差的很多,就個人能力而言,劉禪不如和他同時代的北魏的曹睿。東吳的孫亮和孫皓。但必須指出的是,在三國時代,蜀漢的是政治最穩定的,既沒有曹魏的權臣秉政篡權,也沒有東吳的宗室叛亂,這一點是應該值得稱道的,從中也能看出劉禪的本事不低,從公元223年到公元234年是諸葛亮近十年的輔政。劉禪基本是被無視了,但劉禪能夠充分信任和授權給諸葛亮,雖然劉禪未必同意諸葛亮的北伐政策,但劉禪沒有阻止,完全放手讓諸葛亮去北伐曹魏。在這一點上也顯示了劉禪馭下之道還是有的。劉禪和諸葛亮之間肯定有分歧,但劉禪基本都能剋制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很難得的。諸葛亮後期的輔政之所以得到後世的讚頌,和劉禪謙讓和配合分不開的,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勝於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默契。
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開始掌控政權,為了防止第二個諸葛亮出現獨掌朝政的局面,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掌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掌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可見在掌管國家政權方面,劉禪頗有獨到之處。值得稱道。也可見劉禪駕馭朝局的手段。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魏大將夏侯霸被迫投降蜀漢,劉禪收留了夏侯霸,並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給予充分的信任,而且對夏侯霸言道:“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由此可見劉禪也絕非庸碌之君。很有政治頭腦。也頗具戰略眼光。
劉禪的執政水平肯定不高,但以蜀漢的國力意圖再現大漢 輝煌,無異於痴人做夢,就算劉備和諸葛亮復生也做不到,劉禪最大的優點和長處就是心胸開闊,對待功臣很寬厚,把諸葛亮之子招為駙馬,三十四歲就加封為衛將軍錄尚書事。也由此可見,劉禪對於諸葛亮還是很有感情的。蜀漢能夠保持45年的(劉備在位三年)政治穩定和平安,和劉禪的執政能力是分不開的,劉禪對於北伐有著清晰的認識,知道根本不可能成功,在戰略上趨於保守。受現實影響更願意妥協和忍讓,缺乏進取心和理想是劉禪的缺點,晚年的劉禪也犯有東漢皇帝信任宦官的毛病,寵信宦官黃浩。晚期劉禪已經是日益昏聵。但黃皓的破壞程度還沒有達到禍國殃民的地步。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兩路伐蜀,姜維的指揮發生戰略性錯誤。導致鄧艾巧渡陰平,直抵成都。在抵抗無效的情況下,劉禪採取樵周的主張,開城投降,也保住了自己的一世平安,至於樂不思蜀之事,應該是劉禪的自保手段,畢竟是四十二年的天子。司馬昭這點試探劉禪要是看不出來,也就太差勁了。對比之下。東吳孫皓投降西晉,孫皓上大殿向司馬炎叩首。司馬炎對孫皓言道:“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這幾句話是解氣,但也不過是口舌之爭罷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而司馬炎之所以沒有殺劉禪和孫皓,那是因為曹魏篡漢沒有殺漢獻帝。所以司馬炎篡魏也沒有殺曹魏一族,既然曹魏一族都沒有誅殺、劉禪與孫皓也就更不必殺了。劉禪那個時代畢竟還是門閥時代,貴族當政。當然也是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最約束的結果。而百年之後司馬氏就沒有這樣的優待了,泥腿子劉裕篡位登基以後,把司馬氏一族殺的乾乾淨淨。從此以後亡國之君再無善終,而劉禪則成為最後一個得以善終的皇帝,由此可見,歷史對待劉禪還是很寬厚的。
-
4 # 上將噯福斯
首先題主把蜀漢後主劉禪的名字,錯誤的寫成劉嬋,雖然是無心之失,卻也是大大的不妥。
劉禪,是幸運的。因為他是劉備的兒子,天生的皇子。
劉禪又是不幸的,因為劉備雄才大略,而他資質平庸。甚至可能,連平庸也稱不上。
對於劉禪的資質的探討,我們有兩個重要的線索。都是三國志記載的。
第一個,是劉備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身染重病。這個時候,諸葛亮給劉備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很特別,沒有寫什麼重要軍國大事,卻專門寫了劉禪讀書的事。告訴劉備,說劉禪很聰明,近來讀書,頗有進益。
劉備病重,多少軍國大事要處理。諸葛亮卻專門寫這麼一封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就是諸葛亮在給劉備寬心。劉備心裡清清楚楚,自己的兒子劉禪資質太差,此刻他命在須臾,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傻兒子能不能擔起蜀漢的重擔。
諸葛亮來信專門說,劉禪很聰明,讀書有進步。就是告訴劉備,不用擔心,劉禪沒問題。
我們卻能從中看出,劉禪的資質確實不高,否則有識人之明的劉備不會這樣擔心,諸葛亮也不會這樣精心安排。
第二,就是諸葛亮對劉禪的教誨。諸葛亮北伐之前,給劉禪上呢一個出師表。對劉禪千叮嚀萬囑咐,惴惴教誨。其中有一句很特別:
陛下亦宜自謀。
諸葛亮告訴劉禪,皇上你也要自己多動腦子謀劃大事。
說明劉禪平時不動腦子啊!沒有主見。
劉禪是個好人。劉禪有諸葛亮的輔佐,應該說是幸運的。否則以他的才能,蜀國很快就會滅亡。
劉禪又是不幸的。因為諸葛亮太強勢,劉禪作為皇帝,其實很多事情做不了主。
但劉禪是個好人,他沒有因為諸葛亮專權就猜疑諸葛亮,反而對他信任有加。成就了主賢臣忠的千古佳話。
-
5 # 使用者2020LLW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諸葛亮當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音調,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顧全大局。儘管如此,在鄧艾一支偏師突入蜀境,蜀漢主力軍隊基本完整的情況下,劉禪輕而易舉就投降,這實在讓人不可思議,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對於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大多數人只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在各種史書的評價以及歷史人物的話語中,我們其實可以知道劉禪是知道怎樣做一個皇帝的,只是他不同於其他的皇帝,他並不太適合生活在亂世,他適合當一個太平盛世打皇帝,他不是殺伐果斷的皇帝,他在這一方面過於軟弱,而我們也受制於“樂不思蜀”這一件事上面,將劉禪來了一個蓋棺定論。
-
6 # MrSHBK
樂不思蜀,亡國之君,親小人遠賢臣等等,大家一想到劉禪,腦袋裡蹦躂出來的都是這些貶義詞,為什麼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可是實打實的蜀國出身,三國志中處處流出出尊劉貶曹的意思,怎麼會讓大家對劉禪的評價這麼低呢?我覺得原因無非有三:
1.劉禪確屬亡國之君,不置可否。歷史上對亡國之君的評價除極少數如崇禎帝等不是一概而論之外,其它的像什麼商紂王,秦二世,陳後主,隋煬帝等等都是一邊倒的“大昏君”,昏庸懦弱,視人命如草芥,好大喜功,不思進取等等詞語都是其貼身符咒,劉禪雖無大錯,但亡國之君註定沒有較高的評價。
2.大漢國祚四百年,封建王朝忠君愛國的思想又深入人心,大漢朝曾經也是何等的輝煌。老百姓心中對大漢朝肯定是有感情的,劉備的蜀國無形之中成為老百姓對大漢寄予的最後一絲希望,但正是劉禪,讓這一絲剛燃起的希望破滅了。老百姓心中難免對其有所不滿,因此貶低劉禪的說辭典故很快就傳播開來,以至於出現如“扶不起的阿斗”等典型的恨鐵不成鋼的典故。
3.蜀漢後期,劉禪確實有親小人遠賢臣的嫌疑,過於親近宦官黃皓,以至於姜維被逼遠離都城,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為鄧艾的偷襲成功創造了條件。
但是對於劉禪的評價遠不及此,只說三件事,大家就對劉禪會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1.蜀國滅亡時姜維退守劍閣阻擋鍾會,鄧艾率領一支三萬人的精銳從陰平天險繞過劍閣,直撲成都平原。蜀軍後方的江油城措不及防,守將不戰而降。鄧艾乘勝進軍,在涪城、綿竹連續擊潰從成都方面趕來的諸葛瞻的援軍,兩城皆失,諸葛瞻戰死,主力被殲,而姜維的主力也是困守劍閣腹背受敵,無法馳援,至此成都方面已經無兵可調,勝負已分。繼續鏖戰只會徒增傷亡,劉禪在此時收手投降既可以為自己爭取到生存空間和富貴的可能,也能避免蜀中百姓繼續遭受戰亂之苦。
2.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廢除了丞相制度,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監管軍事,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將原來集諸葛亮一身的職務的權利,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人互相交叉,相互制衡,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3.在司馬懿發動叛亂,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後,夏侯霸走投無路去投靠劉禪。我們都知道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是被劉備的部下黃忠給斬殺的,此時劉禪為了冰釋前嫌,使用感情牌(劉禪的張皇后的母親,即張飛之妻和夏侯霸是本家)巧妙化解了這些往事,讓夏侯霸感恩戴德,從此一心一意安心效力蜀漢,可見劉禪也算得上是一個懂得謀略的君主。
蜀漢的滅忙有很多必然因素,本來就偏居一隅,人口和地盤跟曹魏相差太大,實力相差懸殊。加之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雖互有勝負,但都是無功而返,並未能擴張地盤,充實人口,只有糧草和人口的損耗,因此自劉備去世之後,蜀漢本就不殷實的實力是呈下降趨勢的。所以,蜀漢的滅亡不能全部歸因於劉禪。且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以一己之力還獨撐蜀漢達三十多年,並不容易(想想隋煬帝接手的可是一個大一統的富庶國家,不過14年便滅忙了)。相信大家對於劉禪已經有了一個自己的客觀看法,如果說的有不妥的地方,歡迎斧正。
-
7 # 亭殿閣
蜀漢劉禪,東吳孫皓,三國時期兩位亡國之君,前者在景耀六年,於蜀漢尚有二十萬大軍,可傾城而戰之時,卻選擇了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提議,自縛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下令全軍投降;後者在天紀三年,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領太子孫瑾等人來到王濬營門投降……
從投降的方式上來說,後者還是以前者為榜樣,可史書對二人投降的評價卻大不相同,劉禪留下了千古罵名,而孫皓卻得到了大多數人的理解與寬容,而這背後,究竟是歷史有失公允,還是另有原因?一切可以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說起……
劉禪劇照
眾所周知,說三華人物,必定離不開談《三國演義》,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經過了藝術加工的小說,但是由於其影響力過大,以至於在大多數人心裡,這就是一部用來研究三國史的正史了,人們對三華人物的評價也大多受到了小說的影響。在這個前提之下,提到劉禪,十個人裡有九個人對其都是差評,沒辦法,羅先生借諸葛亮之口的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一棒子就打死了他,也讓人對其定性,這就是個庸碌無為之輩。
劉備劇照
不僅如此,由於羅貫中先生在寫《三國演義》之時明顯偏愛於蜀漢集團,在他的筆下,劉備禮賢下士,關雲長威震華夏,諸葛亮智多近妖等等,總之整個蜀漢團隊充滿了英雄色彩,讀者無不認為,這天下就該最後是他們的天下,可歷史終究已經把結局寫好了,哪怕讀者有再高的期望,可終究還是劉備在白帝城撒手人寰,諸葛亮含恨病逝五丈原,曾經輝煌的蜀漢集團日益失去光芒,人們希望的蜀漢一統天下,最終也只是希望。當劉禪決定投降的那一刻,雖然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蜀漢當時積弱多時,大廈不是一日被推翻的,可人們還是會把大部分過失推到了劉禪的身上,尤其是劉禪曾被整個小說裡,粉絲數量最多的諸葛亮說過“扶不起”,前期給人的印象著實不佳,劉禪註定了揹負罵名,他代表的是整個蜀漢集團,而這個集團承載著無數人的希望,作為這個集團最後一任統治者,集團在他手裡覆滅,他就註定了面對人們的唾罵。
孫皓的爺爺孫權
反觀孫皓,歷史上的他,如果綜合評價其在位期間的表現,他並不算一個好的統治者,後期殘暴無道,但是有一點,在整個三國史上,他的知名度並不高,而這其中的原因,大多還是由於羅貫中先生下筆之時對蜀漢人物的塑造更用心,對東吳呢,平心而論,筆墨花費的更少,刻畫力度也不高,在大眾的心裡,東吳在三國時期存在感還是比較低的,再說的直白一點,大多數人都沒有去關注東吳的發展,最後孫皓的投降,於人們而言,無非就是一眼帶過,自然大多數人也就對孫皓沒有像對劉禪一樣不依不饒的罵個不停了。
諸葛亮與劉禪劇照
小說的影響是劉禪和孫皓歷史評價大有出入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表現——國家滅亡後,劉禪和孫皓在洛陽的表現大相徑庭。劉禪就不必多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從此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全然忘了昔日,一心沉醉在洛陽的歌舞昇平,溫柔鄉里。
而孫皓呢?同為亡國之君,他卻在投降之後,在洛陽展現出極其爺們的一面。剛到洛陽之時,晉武帝大會群臣引見東吳君臣,這次大會表面平靜,實則內裡波濤暗湧,果然,晉武帝在會上一開始就想給孫皓一個難堪,他說:“朕設此座待卿久矣!”而在字幕睽睽之下,孫皓毫不怯弱的回答說:“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除此之外,孫皓面對其他人也是如此鐵骨錚錚,一次宴會喝酒,司馬炎刻意想羞辱孫皓一番,便問道:“聽說你們江東,人們喜歡唱《爾汝歌》,你會唱嗎?”孫皓毫不含糊就舉杯給司馬炎敬酒,張口唱道:“昔與汝為鄰,今為汝做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話裡滿含諷刺數落。兩相對比,難怪劉禪落得千年罵名!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
8 # 甬城阿斌
我不同意劉禪庸庸無能的說法。
聰明和愚笨都是相比較而言的,在曹魏朝廷裡,司馬懿算是很優秀了,但碰上諸葛亮,他就"畏蜀如虎",只會閉門不出了,他的聰明到哪裡去了?王翦是秦名將,屢次戰勝,可遇到李牧就沒辦法了;若把劉禪和魏、吳的小皇帝比一下,你就會發現:他一點也不笨,甚至還要聰明一些。不是嗎?孫亮被人稱為很聰明,卻保不住皇位,被權臣趕下了臺,後來的孫休也不見得有多大作為,孫皓是亡國之君更不必說,請諸君評評:孫吳幾個小皇帝比劉禪強到哪裡去?再看看魏國:曹芳被廢,曹髦被殺,曹奐木偶一個,又比劉禪好多少?
其實我們認為劉禪很笨,完全是出於對他亡國後在洛陽說的"樂不思蜀",還有"對啊,這話是卻正教我的啊!"所致的印像,可是,網友們,換了你會怎樣回答司馬昭?難道說:"我在洛陽住不慣,一心想回蜀?""這話雖是卻正教的,但我完全同意,我也這樣想",可是,這樣回答可以嗎?那不落個南唐李後主的下場嗎?
我認為:逆境中說些傻話不算傻,那是自保;在順境中,毫無危險的情況下說傻話才是真的傻!這樣的人有沒有?還真有!誰?就是司馬昭的重孫子司馬衷,那才真是白痴!
他當太子時,聽到野田蛙鳴,竟問:"青蛙這樣叫,為公事呢,還是為私事呢?"又一次,聽說某地受災,百姓沒飯吃,餓死了許多人,他說:"沒飯吃怕什麼?何不吃羊肉粥呢?"把宮女們一個個都笑痛了肚皮,直不起腰來!
所以,晉武帝一死,各路諸侯都看不起這白痴,馬上爆發了"八王之亂",全國陷入大混亂大血戰,緊接著"五胡入侵",北方變成了人間地獄,這白痴也被人毒死了。
再看看劉禪:諸葛亮死後,他在位三十多年,有宮廷政變沒有?地方上有造反的沒有?直到他亡國後去了洛陽,建寧太守霍戈得知訊息,素服向西大哭三天;有人勸霍戈投降,他回答說:先派人去洛陽探聽訊息,若是魏國優侍我主,則降;否則主辱臣死,怎麼能降?!看:封疆大吏如此效忠,足見劉禪恩德及人了吧?比司馬衷強了不知多少倍,比魏、吳的小皇帝們也一點不差!怎可以說他昏庸無能?這樣說,我不同意!
當然,他不能和他的前輩們尤其是諸葛亮比,因為他們實在太強了!也不能和司馬昭比,否則他就不會亡國了。
-
9 # 九尾讀正史
對於劉禪,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評價已經是非常的中肯了。
《三國志》:“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意思是:“劉後主能夠任用賢明的丞相說明他懂基本的道理,被宦官和小人迷惑說明他還不夠有智慧,白色的布本來沒有顏色,被染成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說的就是劉後主啊!”
可見劉禪在歷史上,並不是明君,但也不是昏君,正確的評價應該是庸主。平庸而不昏暴。
自章武三年劉備因夷陵戰敗病死在永安宮中,到劉禪在鄧艾兵臨城下時開城投降,劉禪共在位四十一年。也許從在位時間來說,劉禪的時間是相當長的,但是我們來看看這四十一年蜀國的朝政都是誰在掌控的。
第1~12年,諸葛亮。史書記載“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大事兒小事兒都是諸葛亮說了算。
第13~24年,蔣琬。蔣琬掌握軍政大權,同時費禕也逐漸參與理政。
第25~31年,費禕。這幾年費禕主要掌軍權,朝政歸於劉禪,但宦官及小人開始禍亂朝政。
第32~35年,劉禪。劉禪真正意義上主持朝政的幾年,期間寵信宦官黃皓和內侍陳衹,朝堂上烏煙瘴氣,姜維頻繁北伐。
第36~41年,黃皓。宦官黃皓專政,蜀國走入滅亡。
從劉禪即位的四十一年來看,劉禪的前半段時間主要有三位賢明的大臣輔佐,他們分別是諸葛亮、蔣琬和費禕,但是這三人死後,蜀國後繼無人,劉禪開始肆無忌憚的寵信內侍和宦官,並且不能控制姜維的北伐,直到被姜維北伐掏空國力。可以說在軍政兩個方面都是沒有作為的。
當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絲毫不做抵抗,獻上了降書,連鄧艾自己都沒有想到。
所以完全可以說,劉禪的能力是很平庸的。他內不能除掉宦官,外不能節制姜維,這是導致蜀國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民間有諺語評價他說“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說的是沒有錯的。
-
10 # 方圓論壇
隋唐時期李密曾評價劉禪道“劉禪作為一國之君,完全可以和春秋時期的齊恆公想比較,齊恆公用管仲成就霸主,劉禪任用諸葛亮才能和強大的魏國抗衡”。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密是誇讚劉禪有識人之明。
劉禪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3年繼位,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要知道諸葛亮可不會阿諛奉承那一套。所以這些對於劉禪的評價肯定是真是客觀的。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劉禪也絲毫不差。劉禪十分清楚諸葛亮對於蜀漢的重要性。所以劉禪繼位之後就對諸葛亮說“祭祀祖宗參拜天地這些事情就由我來做,丞相你就負責管理朝政大事就行”。就憑劉禪能說出這麼一番話,就知道劉禪不簡單。諸葛亮北伐因為馬謖失敗,諸葛亮被迫退軍,回到蜀漢之後諸葛亮和劉禪請罪,劉禪卻對諸葛亮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丞相不必介懷,但諸葛亮為了請罪依舊自降了三級,而劉禪卻馬上把諸葛亮官復原職。從這裡就能看出劉禪對帝王心術這一套運營的是滾瓜爛熟了。就這麼一下讓諸葛亮就感激涕零。
蜀漢末期,曹魏大軍兵臨城下,劉禪的兒子劉湛對劉禪說“現在我們城中還有數萬計程車兵,姜維也已經回到了劍閣,我們和姜維裡應外合還有一戰之力的。”劉禪卻對他兒子說道“你想讓城中的百姓都死傷殆盡嗎?”最後劉禪為了避免城中百姓遭受戰火出城投降了。而且他也知道蜀漢氣數已盡了。沒必要再做無謂的抵抗。白白犧牲百姓的生命。
民間流傳一句話叫“此間樂不思蜀”很多人認為這就是說劉禪是一個心無大志的廢物。但實際上劉禪此舉才是真正的有智慧。劉禪投降曹魏之後想要保命就必須做出一副紈絝子弟的樣子,讓人感覺自己就是個傻子。只有這樣自己一家老小才能保命。蜀漢的百姓才能有好日子過。裝瘋賣傻也是需要智慧的。劉禪忍辱負重不就是為了自己的家人和蜀漢百姓的幸福嘛。而且雖然曹魏沒殺劉禪,但是對於劉禪的監視一直都沒有放鬆,劉禪敢表露出一絲的英明神武,那麼他離死就不遠。而劉禪的“此間樂不思蜀”徹底的讓曹魏認為劉禪就是一個二傻子。也正因為如此劉禪才得以周全。
-
11 # 詩詞中的陽光雨露
看過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禪這個人,劉禪是蜀漢的皇帝,但是劉禪並不是人們口中的昏庸的皇帝,他做的很多事情讓人看到了他的過人之處。諸葛亮去世後,劉備立刻就廢除了丞相制度,讓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讓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這樣一種精緻的安排難道是弱智的人能夠安排出來的嗎?而且後來蔣琬去世之後,劉禪直接自己管理國家事務,國內發生叛亂的時候,劉禪派人平定了叛亂,很從容的治理著國家。從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劉禪的能力和才華。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劉禪並不是然們口中的扶不起來的劉阿斗,劉禪還真的是一塊當皇帝的材料。人們平時看到的的劉禪是表面的現象,並不是劉禪的真實一面。
劉禪出場的場景就很與眾不同。 人們最早認識劉禪都是從長坂坡上趙雲在百萬敵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方才救出了劉禪,然後劉備見到趙雲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的愛才之心,要將劉禪給摔了,讓趙雲為之感動。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也就成為了後來的一個歇後語,一直流傳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劉禪就正式的出場了,以後的劉禪肯定也是在英明的劉備的悉心教導之下成長,最起碼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劉禪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劉備為了讓流傳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禪學了《申子》、《韓非子》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劉禪學習,劉禪還拜伊籍為老師學習了《左傳》,並且劉禪還學習了武功。可以說劉禪也得到了劉備的真傳。劉禪雖然沒有劉備的英雄之氣,但是也絕對不是一個草包和無能的人。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功業,建立了蜀漢政權,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功勞很大,沒有諸葛亮的出現,就不可能有劉備的成功。劉備當上了皇帝之後,沒有幾年的時間自己就在白帝城與世長辭了,就是再偉大的人,也決定不了自己的生命長度,只能夠決定自己的生命的厚度。劉備在去世之前,在白帝城進行了託孤,讓諸葛亮輔佐自己的兒子劉禪。
劉禪登基的時候年齡僅僅才17歲,在以後的時光裡,諸葛亮做的很好,他一直在鞠躬盡瘁的輔佐著劉禪。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都學習過諸葛亮寫的《出師表》,看到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諸葛亮很偉大,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忠臣、能臣。劉禪很幸運,遇到了諸葛亮這樣的人。蜀漢的很多事情都是由諸葛亮進行處理,在諸葛亮當權的時期,是顯示不出來劉禪的水平的,因為諸葛亮的光芒太強了。劉禪後來在蜀漢滅亡的時候,朝廷中的很多大臣都戰死了,但是劉禪為了保全性命而投降了,這一點還是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責的,後來的一個成語“樂不思蜀”說的就是劉禪的故事。
回覆列表
劉禪是三國時期蜀國的第二任君主,小名阿斗,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嫡子。歷史上對劉禪的評價都不是很好,像什麼“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這些詞都是形容劉禪的,而且都不是什麼好話。
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是說劉備死了以後,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沒有什麼自己的主見。其實不然,劉禪還是有主見的。
比如諸葛亮提議北伐這事,劉禪就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當時蜀國的國力照比魏國差遠了,不僅打不過,還勞民傷財。但是諸葛亮堅持要打,劉禪也沒辦法。誰讓他老爹臨死前把國家權力都交在諸葛亮手上了呢!所以,諸葛亮死了以後,劉禪馬上停止了北伐,可見他也有明白的時候。
另外就是關於劉禪“樂不思蜀”的這件事兒,這件事是發生在魏國消滅蜀國以後。當時劉禪投降了魏國,並被安排到魏國首都洛陽居住。司馬昭問劉禪樂思蜀否?劉禪說“樂不思蜀”。因此很多人都覺得劉禪忘本。其實仔細想想就明白了,如果劉禪要是說“思蜀”的話,那司馬昭還能讓他活嗎,你說 “思蜀”那是不是想復國呢!不如殺了以絕後患。當年劉禪他爹劉備和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不也曾為了保命說自己不是英雄嗎,所以有些時候為了保命,裝慫還是有必要的。就像曹操說的那樣,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從表面就能看的出來的。那你能說劉禪就一定蠢嗎!
所以,綜上所述,劉禪雖然無能,但他至少也是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