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落漫惆悵
-
2 # 小太陽丶
看電影之前,如果我們提前看了影評,再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沒什麼意思了,影評有著劇透的風險,最重要的是影評是以寫影評的人為角度來進行寫作,那些觀後感全是寫影評的人的感受,如果提前看了影評再去看電影就沒有那種新鮮的感覺,影片所設計的懸念也就沒有意義,也就達不到影片所想要的那種效果,而且我們看完也不會思緒萬千,只能順著寫影評的人的思想去走,這樣看影片就沒有意義了。
看完電影以後再看影評收穫才比較大,我們自己感受了電影的各種設計的懸念和感情,我們才會有自己的見解,然後再看影評可能能收穫更多,就像和影評交換思想一樣,我們也能獲得一種新的思想,這樣的電影我們看起來才更有味道,也更值得去回味
-
3 # 編劇演繹法
看電影前不能看影評的原因只有一點:怕被劇透。
但是現在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看影評呢?
我們通常對於一部電影的觀後感,是由影片本身的質量加上個人的理解能力、人生經歷所形成的。但是不僅僅侷限於此,因為你還會受到影評或者一些外部資訊所影響。
有些電影比如《穆赫蘭道》、《致命ID》之類的,剛看完你覺得雲裡霧裡看不懂、無聊,心想這什麼破電影啊拍的什麼亂七八糟的啊,拿出手機啪啪啪上豆瓣一看影評一分析,看完不禁一拍腿“臥槽牛逼大片厲害啊”,然後逢人就開始安利。
有些電影比如中國著名郭導演的《X時代》系列,不少女孩第一時間買票去看,哎呀感動啊友情啊愛情啊哭的稀里嘩啦,出來一刷朋友圈看到都在刷低齡幼稚垃圾片,趕緊擦乾眼淚扔掉電影票,別人一問,“哎呀沒看過,我怎麼會看這種片子”。人就是這個樣子,在人群裡才有安全感。
大部分人看完電影,總想知道其他人的看法是怎麼樣的,然後跟著後頭猛點頭,對,我也這麼覺得。
你看完電影后去看過感性或是專業的影評,你會在基於原始感覺的情況下加入別人的看法對影片進行再次判斷和修正,最終得出最終觀感。一個人受影評影響的程度取決於他自身的學識理解能力和個人意見的堅持程度了,你的程度越高,受到影評的影響就越小。當然大多數人都是沒什麼自己獨立見解的。
所以這就產生了現在為了搞電影票房的新套路,情懷綁架、高分影評、愛國大作,在還沒看電影之前就給光大觀眾咔咔灌兩管子價值觀,觀眾看完之後對電影真實想法,不符合主流就被啪啪啪一頓罵,不支援中國產你是不是華人、國漫還是個孩子你要寬容對待、你都不哭啊你沒情懷……等等等等。希望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的同時,不要去強行改變別人的看法,麻麻有沒有告訴你,強行安利是一件不禮貌的事情。
回到最初的話題。
現在是一個淺閱讀的時代,無論是讀書還是看電影,連廣告都要求簡化簡化再簡化。在電影院看的人還能沉浸一點,在電腦上看電影大家都習慣了快進,迅速看完之後看幾個影評,消化結束,又得到一個可以與他人聊天的素材。
有些人看電影為了消磨時間,有些人為了跟隨時尚,但是也有很多人是認真的在看每一部電影。當然也有很多好電影,值的被認真對待。最後推薦速食觀眾觀眾可以去看谷阿莫,他把數個小時的電影高度概括成幾分鐘的短片。“X分鐘帶你看完X電影系列原創。”之後看看微博影評段子一笑了之;沉迷電影觀眾可以看完後透過影評互相交流,共同構建精神殿堂。
皆大歡喜。
回覆列表
而當你看完電影你自己心裡已經對電影大概有了自己的看法,接著再去看影評你就會發現自己沒發現的細節,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大家把各自的觀點放在一起就會顯現出這部電影是精彩還是很爛!
(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