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非也。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魏得了天時,孫吳得了地利,劉備集團只能在“人和”上翻騰。

    劉氏宗族是政治正確的一面旗幟。

    正是這面旗幟使蜀漢有了名正言順的政治理念——興復漢室。

    劉備本身就是這一口號的旗幟,他死了,劉家後代是旗幟,所以諸葛孔明要一直維護這面大旗迎風飄揚。蜀漢集團本錢很少,要是政治正確再丟了,那就更不容易操作。

    諸葛亮天生就不是奸臣性格,其性無儒生之劣,卻有儒者之良,他的志向不在光宗耀祖升官發財這樣針尖大的利益實惠,而在“扭準乾坤、撫平天下”之處。現代新中國不也有這樣的偉人嗎?比如毛主席的夥伴——周總理。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志向高遠之英傑,豈是世間皆為俗識凡見的庸士所能理解。

  • 2 # 叢中笑6603

    諸葛亮的《出師表》表達了諸葛亮的為國,為民和為漢室興立的真實心意,慨括起來八個字: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3 # 沉睡的天堂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劉禪的勸諫表文,文章的創作背景是三分天下,蜀國先主劉備在白帝城崩殂,臨死之前將劉禪託付於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盡心盡力輔佐劉禪,鞠躬盡瘁。諸葛亮不僅要輔佐少主,還要帶領蜀國所有群臣完成先帝的遺志,在明知蜀國國力最弱的情況下,堅持北上伐魏。在臨行之前,聲淚俱下的寫下了這一篇表文。

    出征北伐

    當初先帝禮賢下士,不顧身份三次拜訪諸葛亮茅廬,才請出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廣為流傳,世人都說劉備惜才,殊不知,諸葛亮也慧眼識君。於是,文章開頭便提到了先帝:“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簡單的一句,便充分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感情,以及大業未完成的遺憾。文中13處提到了先帝,“蓋追先帝之殊遇、先帝不以臣卑鄙…”皆是緬懷先帝對自己以及眾將士兵的知遇之恩。

    三顧茅廬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本來只是在南陽耕田種菜,一介平民只想苟全性命,可是先帝卻不介意自己身份低微,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由此令我十分感動!“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諸葛亮為了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事事以國家大事為重,憂思憂慮,唯恐自己辜負了先帝的囑託。

    出師表

    全文反覆勸諫劉禪要繼承先帝的遺願,開張聖聽,賞罰分明,親賢臣,遠小人,以匡復漢室為大業,苦口婆心的說了很多。很多人認為,劉禪生性散漫,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典故也是由他而來,只顧自己享樂都不思蜀國了,還能指望他匡復大業嗎,這樣一位君主,值得諸葛亮鞠躬盡瘁的輔佐嗎?縱觀天下形勢,他明明可以擇賢主而事,一篇《出師表》感動了世人,依然改變不了劉禪的結局,諸葛亮到底是愚忠還是真忠?

    劉禪

    古人最講義氣,忠孝兩全,其實諸葛亮自出山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就跟蜀國的命運連在了一起。所以不管蜀國實力如何,君主性情如何,他的心思意志都在蜀國。諸葛亮自身也有很大的抱負,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在南陽種田時,他一面小隱,一面關心國家大事,如果真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怎麼能在劉備上門拜訪的時候,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也不會有千古名篇《隆中對》。

    隆中對

    統一中原,恢復漢室,是他畢生所願。心懷天下,情繫人民,也是他的情懷。諸葛亮的希望是國家統一,沒有戰爭。同時,劉備的知遇之恩,也讓他出山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一個忠君愛民的人,還怎麼能說他是“愚忠”呢?

  • 4 # 使用者wgq1212

    什麼時代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當時人的思維和當時環境和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用現代眼光看古人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站的覺服度不同會有不同看法,諸葛亮時代是君主制,輔保皇帝成霸業忠人之事是分內之事,當然現代說是是愚中也不能說錯,必定時代不同,不過現代人上班也要幹好本質工作,做生意也講信譽,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發誓。西方國家自稱民主自由,總統和議員當選後還要宣誓,能說是愚中嗎?只是說法不一樣,換個說法聽著順耳,有些事沒必要較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英雄聯盟》的職業選手使用盲僧大部分都是閃r而不是r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