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菇娘
-
2 # 溫吉煥醫生
汗症中醫治療要辨證施治,比如陰虛內熱所致,臨床則要以滋陰降火止汗為主,常見的藥物就是知柏地黃丸。而需要補氣的多汗症患者,常用的中藥就是黨參、山藥、黃芪,這些藥物均具有補齊的功效。身體有心火、肝火的多汗症患者,還需要口服清熱瀉火藥。
-
3 # 中醫師張建鑫
多汗症是一種病,也可以是一個症狀,中醫認為大多是肺氣不固,陽氣虧虛,陰虛火旺,或正邪相爭,溼熱燻蒸所致,臨床中應該分虛實,辯寒熱,結合體質辯證施治。
-
4 # 元上中醫黃良雪
多汗症,中醫如何調理呢?
多汗症是指汗水異常排洩的症狀。中醫調理,首重辯證,先別陰陽。要先檢視汗的顏色,有色還是無色?有味還是無味?體質是壯實,還是虛弱?是大人還是小兒?是男還是女?這個可以先透過望診與問診收集依據。
多汗症很常見,也讓人很頭痛。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什麼驗方,總想試一試,把自己當成小白老鼠,可試了好久也沒見到效果,終究還是放棄了,還美其名說,中藥都是無效,騙人。有時候,聽到這些人談論,我都不想插嘴辯論,覺得沒有必要。如果說,中醫有這麼好當就好,俗話說,“千方易得,一效難求”,有些驗方的組成,也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的努力,總結出治病的規律,這就是經驗。同樣是多汗,一胖一瘦,一實一虛,用藥不同,卻一樣可以收到療效,這是不同於西醫手段。這在中醫稱為“同病異治”,反之亦然。
比如說,實熱體質多汗,還伴有口渴。不待把脈,我們的第一印象是內熱多汗,首先想到的是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為主調理;假如,虛體,一動就出汗,說話有氣無力,我們先想到的是肺氣不足,衛表不固,要先大補肺氣,強衛氣以固表,考慮用玉屏風顆粒,又考慮汗為心之液,要益心氣,養心陰,防止汗出過多而虛脫,加生麥飲(人參、麥冬、五味子)。
小兒多汗,多責之陰虛,成長過速,陽氣偏亢,陰不制陽。要制陽養陰止汗,平時可多吃生蠔,另外用桑葉、浮小麥、清虛浮之陽熱,養陰以止汗。有些人用龍蠣壯骨沖劑有一定的療效。作為家長來說,一般會考慮中藥的味道,又擔心中藥的毒副作用,那麼,在調理上會更偏重於膳食調理。膳食調理,俗稱藥膳,藥膳是要根據體質辯證,分清陰陽虛實,再結合小兒的口味來調理,這比成人要難得多,而家長只是諮詢而已。
多汗的人,應該注意些什麼呢?當然是要避忌一些辛辣發散的食物,以免增強汗多,徒增苦惱。平時,還要適量補充水液,以防虛脫。總的來說,飲食調理很關鍵,可以平調陰陽,但是有一點,現在的人多追求個性化,醫生的話未必全聽信,一般會打折扣。當然,醫生也不是傻子,為了病患能夠好的快一點,有時候也會裝傻。辣的能吃嗎?不吃,不吃!一幫朋友一出去,這些話全拋到後腦去了。
縱觀中醫的調理,沒有專方專藥,多在於辯證。有專家指出,透過補腎利尿,讓汗水改道,也取了一定的療效。所以,在此也只能淺薄略談而已。
回覆列表
中醫治療多汗症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個是調節飲食,一個是服用止汗方藥。調節飲食主要是改善身體體質,透過改善身體體質後,就可以從根源上緩解並治癒多汗症。止汗方藥能夠使毒素排出,有利尿功效,因此身體的汗液就會減少。
多汗症這種病在中國是比較常見的,這種病一般受情緒的影響較為明顯,那些經常精神比較緊張的人就容易出現多汗症。患病人群大多數是兒童和青少年,這種病還有一定的遺傳作用。患病後患者的手掌還有腋窩部位出汗量較大。那麼中醫怎麼治療多汗症?
一、中醫怎麼治療多汗症
1.調節飲食:中醫認為身體出汗一般和脾胃虛弱有很大關係,所以中醫藥治療多汗症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調節患者的飲食。患者平時必須要多吃一些能夠健脾胃的食材,比如說薏仁、山藥、蓮子。這三種食物都有較強的健脾功效,經常吃可以有效緩解脾胃虛弱,治療多汗症。
2.服用止汗方藥:中醫也有一些止汗的方藥可以有效治療這種病。常用的藥物有生黃芪、大棗以及五味子等等。這些藥物都能夠緩解內熱,並且可以幫助身體血液迴圈加快,讓多餘的水分透過尿液排出體外。止汗功效大多數都比較好。
二、得了多汗症要注意什麼
1.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在得了多汗症之後,一定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很容易導致毛囊擴張,身體就會出現明顯的出汗反應,這樣會加重多汗症的症狀。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清淡。
2.發作期間少做劇烈運動:在多汗症發作期間要少做劇烈運動。劇烈運動也會使身體出汗症狀加劇,而且這個時候劇烈運動的話,也很容易造成脫水,對身體危害是比較大的。患者在發作期間最好注意休息,避免一些可能會引起出汗的行為。
3.避免情緒過度激動:這種病受情緒的影響比較大,情緒比較穩定的患者,病程時間都很短,透過配合治療都可以有效治癒。但是那些情緒不是很穩定的患者,多汗症就很容易復發,而且病程時間較長,就算配合治療也難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