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西漢王朝建立之初的一次慶功宴上,漢高祖劉邦趁的酒興在席上同部下大談起了自己的“創業成功之道”。在其看來,自己的事業成功正是善於用人。而也正是其善於用人的這一特點,使一個軍事天才的大名得以為後人所熟知。他,就是韓信。(影視劇中的韓信形象)

    韓信的人生是富有一些傳奇色彩的。的確,能從一個“混吃等死”型別的無業流民一躍而成為統帥千軍萬馬攻城略地的大將,對於其個人來說顯然是有一定原因的,而這原因,卻也同今天網路的一句流行語相契合。這便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韓信雖然好吃懶做,但是卻喜好兵書戰策,並對用兵之法頗有研究。即使是在投奔劉邦伊始還未得到重用的時候,其仍舊將自己的份內管理事務佈置的井井有條。到了後來,其成為漢軍統帥後,更是創造了無數在後人看來難以複製的軍事奇蹟,並在埋葬項羽的楚政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也正是這樣一個軍事天才,在大多數人看來,其結局應是封妻廕子、衣錦還鄉並在百年後享以國葬云云。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其死因竟是因為謀反罪名而被秘密處決,除此之外自己的族人還被加以誅滅。這時有人會有疑惑了,堂堂的開國元勳,為何會落得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結局呢?他的死因是否也存在一些尚待解開的謎團呢?

    劉邦的加害?

    俗話說“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而良狗烹”。韓信為劉邦立下功勞無數,但也正是如此,韓信頭上的“光環”也讓高祖大帝劉邦感到了深深的憂慮。此話怎講呢?其實在劉邦在平定天下前,其同項羽的部隊的交鋒曾多次處於膠著狀態,於是其便把轉敗為勝的希望寄託在了其這位“常勝將軍”的援救上,希望藉助韓信的支援而打破僵局。

    但是讓劉邦感到失望的是,韓信在當時非但不立即出兵,反而利用劉邦所處的困境而同其談起了條件(希望被封王)。劉邦雖然在謀士張良的勸阻下采取了讓步的態度,但是韓信的這番表現也讓劉邦的心裡結下了疙瘩。在滅亡了項羽的政權後,劉邦立即將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又利用出巡接見韓信的機會削去了其兵權,並將其軟禁在了長安。這番人生的起伏自然讓韓信無法接受,於是其便謀劃起了趁劉邦鎮壓地方叛亂而無暇顧及京城時發動武裝叛亂的計劃。結果計劃遭到洩漏,自己也被處決,於是有人便將其認定為是劉邦“過河拆橋”的舉措。

    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是有失公允的,我們可以看到,從劉邦在天下穩定後對待韓信的處置方式變化上來看,無疑是存在一個“層層加碼”的規律的。但是如果其真抱定要殺死韓信的心理,便早應當在出巡接見其時便可以下手了,但結果卻是將其加以軟禁,雖然這其中可能有劉邦擔心貿然殺死韓信引起其他諸侯警惕的考慮,但既然其已有削奪其王爵並加以軟禁的“打草驚蛇”之舉了,殺不殺韓信的意義對於大局的影響也就沒有那麼突出了。而更值得重視的一點是,處決韓信時劉邦因在外平叛而對此一無所知,也就是說殺韓信是呂后與蕭何等決定的。所以劉邦加害一說是站不住腳的。

    賣友求榮的詛咒?

    在韓信受封楚王的歲月裡,按理說項羽雖死,但其餘黨仍有一定力量,楚政權殘餘勢力的死灰復燃對於劉邦來說顯然也是無法想象的,於是劉邦立即在全國發起了對項羽殘部的通緝令。可巧的是,當年曾追殺劉邦的楚軍大將鍾離昧的行蹤很快被劉邦知曉了,而鍾本人居然因是韓信的好友而被藏於其王府當中。劉邦當即以出巡韓信封地的名義開始向韓信施加壓力,韓信果然不堪壓力,而不顧鍾對其的呵斥並將鍾離昧逼死,最後又將他的人頭主動獻給了劉邦以換得劉邦的寬恕。但韓信此番賣友求榮的舉措並未使劉邦開懷,反而加重了其對韓信的疑慮。於是劉邦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韓信王爵削奪並押解回京。漢高祖的此番舉措,便也為韓信最終的結局埋下了伏筆。而這,是否可算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實證呢?

    寒門貴子的患得患失症

    韓信的死被後人加以了各形各色的解釋,如沒有在劉邦平定天下後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或是貪得無厭,保住了命還想策劃謀反結果落得引火燒身;更有甚者甚至拿曾經術士為其算卦的結果來證明其難逃一死。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些其實都忽略了很關鍵的一點,那就是韓信的出身。

    韓信在其少年時代,即是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中度過的,為了乞食,卻遭遇過白眼與冷落,甚至經受了從他人胯下爬過的恥辱。

    (描繪韓信接受他人贈食的圖畫)

    但是韓信對此都採取了隱忍的態度,同時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更增加了其對於功名利祿的渴望,這在無形當中孕育了其扭曲的價值觀,也使其在後來雖然在戰場上屢戰屢勝,但在上司要求其效力時卻刻意以理由加以搪塞,還開出條件以脅迫其同意;又在後來不惜以出賣好友的性命來換取既得利益的維持。可見得其對於功名利祿的追求已經不是貪得無厭,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自我價值與生命維護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這也恰恰成為了其最致命的缺陷,並將其逐漸一步步引入了無窮的深淵。所以韓信的死與其是受他人所逼,不如說是其個人心理上的缺陷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藝興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