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睡到人間煙火時

    儀式感就是根據你內心的想法,讓你生命的這個時刻,與以往的的都不相同。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匆匆忙忙的社會中不斷遊走奔波,時間總是這麼一天天的過去,很容易產生空虛的感覺,儀式感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能有一絲絲屬於我們自己的波瀾。

    把小花插在耳朵上,讓自己顯得更加靚麗活潑。

    雨天在窗戶上放一個晴天娃娃,默默的期望明天是個大晴天。

    流星在夜空中劃過,悄悄地在心裡許下美好的願望。

    這些都是生活中我們司空見慣的時刻,但是又與平常的日子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同,因為和以往一點點的不同,會讓你發覺生活與過去完全是不一樣的,你將會比以往都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加熱愛那個熱愛生活的自己。

    這就是真正的儀式感。

  • 2 # 對鏡依亭霜

    儀式感是對平淡的生活驚喜和精緻生活的追求。 生活需要儀式感。聽過一個很好的答案: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是過給自己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過的怎麼樣。

    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有人認為,簡單的過每一天就夠了,不用那麼麻煩的折騰自己。而也有人認為,儀式感是對平淡的生活驚喜和精緻生活的追求。靚崽認為生活是自己的,所以過的有儀式感也是取悅自己的一種方法。

    儀式感並不是說要花多少金錢,要多隆重的排場。它只是體現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罷了。

    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就像下班回家的路上會順手帶一束花,然後會因為一束花的到來,從而又花心思去做一頓精緻的晚餐,最後還開心的點上蠟燭,在這種浪漫的氛圍中和心愛的人共進晚餐。這一天就是一個儀式感滿滿的一天。

    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偶爾的儀式感,是對生活的尊重和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生活的儀式感是和幸福感成正比的,在平凡的日子裡做一些取悅自己的事情,讓生活開出花。

    人間四季,茶餘飯後。

  • 3 # 神精鳥

    儀式感就是一種感受及心裡暗示。生活中的儀式感就是給別人看的,讓自己的經歷去影響旁人,然後旁人哭與笑的稀里嘩啦...

    個人生活中要理解什麼是儀式感,它在一些人心裡的“欲”在作怪。求婚、結婚及生孩子是夫妻間的事情,與旁人有何關聯?孩子長大成人,怎樣讓孩子有成人儀式是自己父母之事。人從閉上眼那一刻,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怎樣讓他走的有尊嚴,他自己知道嗎?也只能安慰在世的親人...

    儀式感要在更高一層面去理解,不是將個人生活中處處向外人顯示,而是人的生活往往需要儀式感來提醒...

  • 4 # 心理醫生文以療心

    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確定掌控感。

    什麼是儀式:

    儀式=特殊的介質+程式性行為。人可以透過儀式來寄託並獲得自己擁有一些虛擬物的憑證。

    需要儀式的東西一般都是虛的,比如愛情、入黨、生日等,這些感情和組織都是虛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而人是生活在物質世界的,所以人們需要實體的儀式,直抵內心,把心中的世界外化出來,給心靈一個銘記的機會。儀式感給到場人士的資訊是強烈的、可感知的、可傳遞,真真切切的。

    比如結婚典禮,婚禮的作用就是在特殊時刻、特殊場合、特殊的人群的見證下,透過莊重的儀式宣告兩個新人和兩個家庭的結合。如果太過隨便,連儀式都沒有,那這個婚姻會天然的就失去一些穩定感。

    1982年印度學者古普塔(U.Gupta)對齋浦爾市的50對夫妻進行調查後發現:自由戀愛結合的夫妻,5年後感情就漸漸淡漠了;但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書六聘結合的夫妻,感情卻會不斷增加到自由戀愛一樣的高度。

    所以,儀式能給我們帶來其實就是——對生活的確定掌控感和現實獲益。

    類似催眠(催眠的精髓,是儀式),儀式是穿越意識層面的,理性是無法左右的,暗示直接進入潛意識,生物層面的我們以此獲得虛假的安全,但安全的“感覺”是實打實的。——這種掌控感雖然沒有現實基礎,但對個體來說則絕對是真實的。

    所以現在我們很多小資們倡導精緻生活也是為了這種儀式感。

    比如現在很多小資們倡導的精緻生活就是如此。

    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的有個同學是作家,她只需要在家裡搞創作的。但是每天她起床後,像朝拜似的拿高階化妝品給自己美美的化個妝,然後再開始工作。我默默的想,其實這傢伙就是缺少基礎安全感(她和母親的關係存在一些問題)她這就是典型的把生活變成一種儀式,增加她的基礎安全感。包括她喜歡LV包等都是虛擬精神感受的物化,潛意識中是把她的身外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之間建立聯絡。

    #心理諮詢師說# #心理師賦能行動# #自我探索#

  • 5 # 清寧lzy

    論儀式感與浪漫主義、消費主義

    儀式感這個詞我接觸得可能相對來說較晚,已經是被浮躁的社會所曲解後的了。故此,我對儀式感一向有些反感。今天跟驢聊天時,他突然說:“人生要有儀式感,這句話真挺有道理的。”我便想反駁他,便問,為何有道理,何為儀式感?為了佐證我想反駁他的觀點,我便上網去查了查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這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小王子》

    這段話在有關於儀式感的內容中常常出現,或許這就是儀式感的出處吧。

    我認為儀式本身,是用來表達和增強某些人對於某些事物的重視程度的一種方式。儀式相對來說會有一些繁複的程式,透過這些程式便表達和深化了對儀式的物件的重視。祭祀,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並常常有紛繁複雜的儀式。“祭祀二字,祭側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彙報工作。祀側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對自己未來的新工作,給予新的指導、教誨和啟發。”這是摘自百度百科的一段話。若僅是要向天地祖先回報工作,求其指導保佑,何必大費周章地進行典禮呢?又何必修各種祭壇呢?甚至建造了像天壇這樣宏偉的祭壇。直接在心中默想幾分鐘不行嗎,也算完成了祭祀的目標了。我為這些儀式找了個理由,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表達和增強某些人對於某些事物的重視程度,因為這些儀式需要耗費不少精力。在古代,技術不夠發達,受自然環境影響大,便有對天地的敬畏和崇拜。而祭祀這樣的的儀式,表達了這些敬畏與崇拜,也加深了這些敬畏與崇拜。這使得他們在生產生活中更重視自然環境的影響,可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古人對自然環境的探索和改造。如曆法的編訂、水患的治理、農業的發展等等。宗教的儀式也應該是如此,他們都表達和深化了對神的尊崇以及對清規戒律的遵守,這樣便促進教徒們更好的修行。婚禮、葬禮、成人禮亦是如此。

    以上或許是儀式的來源,這樣的儀式應運而生的儀式感或許才是儀式感本來的面目。我最近在看人類簡史,忽然發現我有點被浪漫主義所洗腦了。書中是這麼描述浪漫主義的:為了儘量發揮潛力,就必須體會不同的生活,這樣能讓你“眼界大開”。這其實與儀式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新的體驗往往能讓人記住那一天的與眾不同。比如去從未去過的地方、嘗試一種新的食物、學習一種新的技能、用一件未用過的物品等等。書中又說浪漫主義常伴隨著消費主義。書中消費主義的描述是這樣的:想要快樂,就去買東西,順從你自己內心的渴望。消費可以帶來新的體驗,進而實現浪漫主義。現在許多人追求名錶、名車這些奢侈品。這些奢侈品本身的使用價值是遠達不到其價格的。名錶上透過鑲上各種寶石來增加其價格,從而可以顯示其持有者的尊貴,進而有了社交價值。最近籃球鞋的價格被炒得很高,幾千的鞋被炒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價格。很多人對此有些反感,甚至中央都介入了。不過我認為這跟其他的奢侈品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籃球鞋是新興的奢侈品,所以其中亂象過多罷了。這些奢侈品都透過利帶來名,從而獲得存在感。旅遊很多人都去打卡網紅景點,吃飯很多人去打卡網紅餐廳,這些都是為了追求存在感所做的舉動。這種存在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儀式感,但這種儀式感不是因為儀式本身,而是因為儀式所帶來的存在感而得到的。消費主義透過鼓吹消費來產生這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正是我所反感的。這種儀式感不是源於本身這件事的重要或者有趣,而是因為別人的眼球。不過這也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只不過有些人追求名,有些人追求實罷了。

  • 6 # 科普評論人

    儀式感對於我來說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一下而已,比如一個小節日過的很隆重,每天的出門前和回來後的一句問候,長期不聯絡的朋友定期聯絡一下。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把一些事情規整起來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

  • 7 # 薇拉的幸福

    儀式感就是把本來普通,單調的生活,變得不一樣,對此懷有敬畏之心。平常的生活中平淡是常態,我們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精緻,更有趣。

    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平淡,我們既要享受美好的一切,又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無論人生如何,生活必須莊重。

    儀式感讓我們平凡的生活裡找到了詩意,找到生活中的樂趣,和前進中的亮光,生活就是不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 8 # 檸檬加點拿鐵

    儀式感是生活追求的品質,而且對於收入高的人對儀式感很重要,而儀式感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主要在精緻。比如說,生活可以生日的時候,買一束鮮花,帶著她一家高檔餐廳吃飯,送一個她喜歡的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芋頭水培生根後冬天適合土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