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平1424

    正在熱戀期。

    怕張生遠去,自己孤獨。

    怕張生考取功名,拋棄了自己。

    古語"悔將夫婿覔封侯",就是這個理。

  • 2 # 碧雯Sunny

    崔鶯鶯為什麼不願意張生赴京趕考?結合前面劇情認為原因主要擔心變數大,自己希望落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有不捨,擔心母親食言,懼怕張生變心。

    崔鶯鶯是相府千金,張生是上京趕考的窮書生。他們在普濟寺相遇一見鍾情,並私定終身,但是崔鶯鶯母親反對他們交往,於是與張生約定:張生得中狀元,讓他們喜結連理,否則休想。

    崔鶯鶯不願意張生赴京趕考,首先是不捨

    這只是崔鶯鶯母親的想法,崔鶯鶯並不願意張生赴京趕考,因為崔鶯鶯和張生是郎有情妾有意,正處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熱戀期,當然不捨得與張生分離,忍受離別相思之苦。

    其次是擔心母親食言

    俗話說知女莫若母,反過來也一樣,知母莫若女。她當然知道母親的厲害,明白母親心思,就是開出張生難以完成條件達到賴婚目的。

    懂得古代科舉制度的人知道,能考中進士已是難上加難,何況考中狀元呢?因此,雖然崔鶯鶯知道張生才華出眾,但是考中狀元還是沒有十分把握,也就意味著她和張生成婚希望渺茫,這是其一。

    其二知道母親不會讓她長時間等張生,在張生身上白白耗費青春,定會逼迫她另選他人,這是她極其反感不願意做的事情。

    再次懼怕張生變心

    古代學子赴京趕考,由於交通落後,常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趕到京城,而且資訊不發達,不像現在,一個電話一個gps衛星定位就能檢測到你在哪兒。那時,一封書信至少得十天半月才能送到。

    再說,人心看不透,別看張生現在與自己卿卿我我,誰知分別以後會怎樣。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曾經也是甜蜜恩愛如膠似漆,後來司馬相如不是也想拋棄卓文君嗎?因此,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還可能很大。

    綜上所述,認為崔鶯鶯之所以不願意張生赴京趕考,原因主要在於以上三點。

    結語:崔鶯鶯和張生,是《西廂記》中一對敢於挑戰封建禮教的戀人。由於彼此身份地位懸殊很大,遭到崔鶯鶯母親百般阻撓強烈反對,以相府不招贅白衣婿為由逼迫張生赴京趕考,並且得考中狀元,否則婚姻免談。

    在這種情況下,張生無奈只得前去趕考。儘管這對熱戀人難分難捨,也只得淚灑十里長亭。望著張生漸行漸遠最後絕塵而去的背影,相信鶯鶯當時內心應該很複雜:有聽到準婚的喜,離別的恨,對母親故意刁難的怒,對張生前途渺茫的愁,還有對自己命運的悲。

  • 3 # 笑看東方紅日升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詩《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形象的描繪了古代少婦在丈夫尋求功名離開家鄉之後的微妙心理,一方面希望丈夫能夠飛黃騰達,另一方面又怕丈夫做官之後拋棄自己。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陳世美中了狀元之後拋棄了秦香蓮。

    《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也有這樣的顧慮,害怕張生高中之後會拋棄自己,所以不願他進京趕考。但張生對崔鶯鶯是專一的,中了狀元之後回來迎娶了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

    《西廂記》是王實甫根據唐朝傳奇《鶯鶯傳》改編而成,兩者情節差不多,但崔鶯鶯的命運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鶯鶯傳》中張生變心,始亂終棄,還編造了一套理論為自己辯護。張生認為鶯鶯是天下之“尤物”,列舉了商紂,周幽王因為沉溺女色而亡國的例子,說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只好割愛,放棄了鶯鶯。

    《鶯鶯傳》的作者是唐朝詩人元稹,裡面的張生的原型實際上就是元稹。

    元稹20歲的時候到蒲州看望親戚,遇到了才貌雙全的表妹崔雙文。兩人一見傾心,互生情愫。經常偷偷幽會,花前月下,好不浪漫,並且山盟海誓,私定終身。次年,21歲的元稹進京趕考,被太子少保京兆尹韋夏卿看中,有意把年方二十的小女兒韋叢許配給元稹。由於崔家沒有什麼勢力,不能在仕途上幫助元稹。於是元稹拋棄了表妹崔雙文,與韋叢相戀。並在24歲時與韋叢結婚。

    在《鶯鶯傳》中元稹稱讚張生“ 始亂終棄”的行為是“善於補過”。顯然是在美化張生,為他的薄倖行為辯護。實際上也是為自己拋棄表妹崔雙文的不道德行為洗白。

    之前還挺喜歡元稹的詩,特別是那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沒想到是個渣男,也許他真正喜歡的是表妹崔雙文,崔雙文是滄海巫山。但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娶了一個不愛的韋叢,這對於韋叢來說也是不公平的,等於傷害了兩個女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最堅強的人能堅強到什麼程度?